□韋意
時至今日,媒體已經成為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復雜概念,媒體融合不僅在傳媒業界發生變革,新聞媒體之外的新聞教育也需要面臨和適應這種變革①。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設立融合新聞獎,短視頻、H5、直播、VR等多種形式進入新聞創作領域,標志著現在已是多種媒介共同創作新聞的時代。融合媒介時代,新聞創作課程也應將多媒體創作實踐納入教學范疇。
在媒介融合及融合新聞創作背景下,新聞專業人才培養面臨著三重挑戰:一在思想導向層面,需要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課程思政引導學生形成批判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二在新聞業務層面,需要提高學生的專業策劃、編輯、采寫、設計、信息可視化等各方面能力;三在媒介協作層面,需要增強學生的跨媒體協作及媒體運營能力②。
“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與寫作”是新聞創作教學的核心課程,如何進行新聞創作課程的教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接軌,傳統課堂教學內容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創作形態,是承擔該課程的教師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對此,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教學方式和內容的創新:一是教材和教學內容改革,以融合跨媒體思維重組現有課程內容;二是教學體系創新,以“階段+組合+平臺”的多維模式改革現有教學形式;三是考核方式變化,引入項目考核的方式進行分階段課程考核。
本文以廣播電視學專業核心實踐課程“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與寫作”為例,探究融合新聞創作趨勢下的課程內容和體系的創新。
“廣播電視新聞與寫作”在授課過程中將教學內容劃分為采訪寫作基礎和融合新聞拓展兩部分進行構建。
基礎能力部分的教學主要是傳統新聞采寫技能的訓練,強調培養學生的新聞采訪與寫作基礎,主要內容包括消息、通訊等新聞體裁的寫作方式和廣播、電視新聞等體裁的創作。
融合新聞教學是在思維方式上強調互聯網思維,同時注重視聽媒介和網絡媒介之間的融合創作③。在教學內容改革上應從教學材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三方面進行重設。
首先是教學材料改革。教學材料包括教材、案例兩大部分,以“馬工程”教材《新聞采訪與寫作》為基礎,幫助學生迅速熟悉新聞采寫的基本原則和技巧。在打實新聞采寫技能的基礎上突出融合新聞前沿內容,以《融合新聞實務》《新媒體寫作》《新媒體運營》等教材作為拓展書目。根據目前主流的融合新聞形式,在課程教授中應以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及最新融合新聞作品作為案例進行補充,幫助學生盡快轉化思維方式,將新聞基礎和互聯網思維結合。
其次是實踐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內容將突出實踐訓練,豐富傳統的新聞實踐練習。實踐教學緊跟社會熱點,將教學內容具體化,訓練方式模擬化,培養能力綜合化。根據目前已有的研究情況,課程將融合新聞實踐教學分為短視頻新聞、移動直播新聞、長圖新聞、互動新聞和沉浸式新聞五個模塊進行訓練④,以這五個模塊將新聞創作所需的各類能力進行有機整合,如信息整理篩選能力、邏輯分析與表達能力、新聞專題策劃及制作能力、跨媒介整合能力等。
融合新聞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著重培養學生融合其他媒體實踐的能力。不同形式的媒介在傳播符號和傳播介質上存在差異,這決定了媒介間的創作技巧存在著差異。平面媒體注重線性邏輯構建和文字創造力呈現,視聽媒介則以聲音、畫面、文字等符號傳遞信息,網絡媒介在此基礎上強調傳播力和反饋機制。因此,融媒體實踐教學需要重視各類傳播符號的互補分工,做到不同介質的總體統籌和互相轉化⑤。
最后是教學方式改革。教師應打破傳統的課堂講授和講評形式,突出創作課程的實踐特性,建立課程虛擬融媒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講授型授課轉變為實訓型訓練,將學生實踐訓練作為一個有機發展過程,在實踐中幫助學生鍛煉不同維度的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實踐⑥。
在教學實踐中,全班建立三個融媒編輯組,選題訓練分為常規選題、項目選題和熱點選題三大部分。常規選題即固定的重大事件,如兩會、春節或重大政策發布等;項目選題為教育部公布的大學生賽事選題指南中的針對性選題;熱點選題為不同訓練模塊下的社會熱點。每個編輯組每周尋找選題,并完成選題策劃和融合創作方案。每周召開選題會,對選題和方案進行展示和討論,在所有提交的選題中選中本周目標選題后各組進行選題創作,并利用現有資源,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網站、抖音等多平臺發布,依據后臺互動數據進行績效考核,績效考核情況計入期末總分。為保證創作質量,教師還將對創作作品進行思想導向、新聞采集、創作質量、社會影響四方面的評析與打分,把握思想和創作的質量。
根據課程現存問題,在教材與教學內容進行組合重構的基礎上,一方面對現有教學進程進行再設計,另一方面調整課堂教學與教學方式,構建一套針對院校及融合新聞教學的實踐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對整個教學體系至關重要,以強化基礎、綜合培養、擴大影響為指導思路,構建出以內容模塊夯實基礎,以團隊創作提升綜合能力,以實踐平臺擴大社會影響的實踐教學模式。
階段:分階段教學。即以傳統采寫為基礎的新聞創作能力與融合新聞創作五大模塊相結合,以“1+5”的二階教學形式進行不同傳播符合和傳播介質的教學訓練,培養學生不同形式下的內容選擇和符號統籌能力。學生第一階段學習傳統新聞采寫技巧,將已學理論轉化為實踐,夯實專業基礎,對新聞采寫原則和技巧進行課堂訓練和模擬實踐。第二階段在傳統技巧基礎上進行拓展訓練,結合時事熱點和社會現狀完成五個融媒體創作模塊的學習與實踐。兩個階段在創作實踐中可實現不同創作體裁的區分訓練,如學生自主尋找選題,同一選題完成傳統新聞和短視頻新聞兩種不同形式的新聞創作,把握不同形式之間的區分。
組合:靈活組隊。由于教學內容采用階段和模塊進行區分,創作形式和內容將隨著教學內容的推進而產生變化,這就要求在不同教學進度中學生團隊鍛煉和呈現不同的創作能力,不同的創作形式鼓勵學生以更靈活的形式組隊,適應不同的創作類型。靈活組隊的方式將使學生對自我水平和能力進行重新認識,同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在融合新聞創作中要求學生組隊完成創作,在直播新聞創作中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口語表達和拍攝能力,而在H5創作中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設計、繪畫、編程能力。不同階段的創作要求學生團隊打散重組,不斷與具有不同特長或不同專業的學生組隊,充分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統籌規劃能力,同時使其對不同創作形式所需的能力形式有深層次的理解。
陣地:校內實踐平臺與校外實踐陣地。為擴大創作影響,展示創作實踐,課程創作作品應該結合校內校外兩大平臺進行展示與傳播。校內實踐平臺主要包括學生創辦和學院已有的微信公眾號,以及校園電視臺、學院網站、廣播站等。學生可以為現有的校內平臺提供新聞內容,同時還可以將作品以動態展覽的方式在學校內部各大屏幕進行展覽。校外實踐陣地包括學校現有的各大大學生實踐基地、電視臺和雜志社,應鼓勵學生多多參與校外實踐,與校外基地聯系開辟學生作品專欄,將創作作品投放至校外平臺進行展示,擴大傳播效果,提升社會影響力。
在課程考核方式上,傳統新聞采寫課程的考核基本采用考試或作品考察的形式評分,考核方式較為單一,課程結束后作品傳播持續性較差。對此,可通過以下兩種辦法進行改革:一是融合新聞趨勢下將增加對跨媒體綜合能力的考察,二是將項目引入課堂,考核學生的綜合創作能力。
在課程考核內容上,除了思想、質量等方面的考核,還將考核學生對不同媒體形式創作及不同融合新聞形式創作的能力,將融媒體實踐能力納入考核維度中,考察學生對不同類型媒體、不同創作方式的轉換能力。平時成績的考核中將增加融媒體創作能力的比重,學生日常創作的作品質量和點擊互動數據將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參考依據。在期末考核中,學生將自主選擇作品作為最終作品在實訓平臺發布,作品所體現的基礎采寫能力、融合創作能力和媒體互動數據等都將成為考核依據計入總評之中,考核內容更為豐富。
課程考核將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綜合考量。該課程將引入教育部公布的各類大學生賽事和公益項目,如“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等,以這類項目的選題和創作要求進行命題創作,以項目為依托訓練學生的命題創作能力,提升學生的作品質量,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加強作品的可持續影響力。在最終作品展示中依托實訓平臺,該課程邀請媒體專家與校內專家組成專家評審團,對學生作品進行集體審核,就選題挖掘、社會效益、作品質量、展示情況進行考量。考核后,選取優秀作品進行針對性項目參賽指導,以項目為出口,鼓勵學生作品走出課堂,充分調動學生創作的積極性、自覺性。
新聞采訪與寫作課堂是培養學生采寫能力,鍛煉學生業務水平,提升學生綜合實力的平臺。將融合新聞創作實踐引入課堂,不僅是對課程的改革,同時也是對已有培養方式的補充和提升。課程授課方式、教學模式的變化是課堂教學在不斷適應變化的媒體環境的一種有益嘗試,也是對人才培養方向的變化和調整。在改革過程中發現了教學與訓練上亟待改進的問題,還需要不斷思考、總結和嘗試。
注釋:
①白凈.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實務教學改革和創新[J].新聞與寫作,2020(07):30-36.
②王文中,陳璐,王怡真.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學教學改革現狀及路徑[J].傳媒,2020(11):84-86.
③陳昌鳳.融合式報道與程序化新聞——信息改變思維[J].新聞與寫作,2013(12):84-86.
④韓姝.融合新聞的形態及發展趨勢——基于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將獲獎作品的分析 [J].傳媒,2020(01):65-68.
⑤周怡.媒介融合下新聞寫作的實踐教學改革[J].青年記者,2015(11):87-88.
⑥謝慶立.把“模擬融合媒體”引入課堂——以北外新聞采寫課程教學為例[J].新聞戰線,2016(09):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