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娟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岱山分校 210005)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以往以知識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忽視了良好教學氛圍的創設,一味地被動灌輸與講授知識,沒有有效拓展相關學科知識,以至于嚴重限制了學生主觀思維能動性的發揮,影響了他們的自主學習效果.而如果創新地運用情境教學法,創設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情境,那么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促使學生高效內化所學化學知識,提高學科知識的學習效果.
生活是一切知識資源誕生與發展的沃土,也是知識最終應用的歸宿,尤其是知識價值的實現必須要聯系生活實際.同理,初中化學學科教學中涉及到的知識也同現實生活具有緊密聯系,為了幫助學生高效理解與掌握化學學科的核心知識,也必須要強化教學同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促使學生順利完成化學知識結構的構建任務.通過在化學學科教學中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針對性的創設適宜的生活情境氛圍,可以有效啟發初中生的思維,促使他們對所學的化學學科知識產生深刻理解,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他們學習化學知識的效果,同時有利于提升他們利用所學化學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金屬的化學性質”部分知識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針對性為學生設計下述生活化教學情境: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如下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鐵鍋當中煮綠豆的時候會變黑;用鐵質水果刀切梨子或桃子之后會使切割表面出現變黑情況.然后可以詢問學生:“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呢?”考慮到初中生還沒有相關方面的化學知識,可以適當提醒學生梨子、蘋果和綠豆等物質中包含鞣酸物質,鞣酸可以和鐵反應生成黑色物質,以此可以促使初中生意識到出現上述的變化問題成因是:酸和鐵之間發生了化學反應造成的.此外,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許多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的例子,如可以利用食醋來清洗水壺中的水垢;用活性炭去除汽車或冰箱內部的異味;用汽油或洗滌劑對油漬進行清洗等等,這些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的現象都包含著化學知識.通過在化學知識導入或講解的過程中創設生活化情境,非常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降低他們理解化學知識的難度,同時將抽象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也可以更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
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階段各學科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廣泛普及和應用,具體就是借助電教媒體設備來對教學知識進行直觀展示,幫助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方式來高效地學習學科知識.在初中階段的化學學科教學實踐中,由于涉及到許多抽象性與復雜性比較強的知識點,如果直接以口授的方式為學生講解相應知識點,那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的同時,增加他們學習的難度.而如果在相應的化學學科知識教學中為學生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適宜的媒體情境氛圍,那么可以更有利于他們高效理解與掌握所學習的化學學科知識,提升了化學知識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分子和原子”時,由于原子與分子屬于微觀層面的化學概念,它們本身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為了幫助初中生高效理解這些抽象化學基本概念,可以在知識點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技術為他們模擬水分子在通電條件下分解成氫原子與氧原子,之后每兩個氧原子相應地構成了一個氧分子,而眾多氧分子可以聚集形成氧氣.同理,每兩個氫原子可以構成一個氫分子,眾多氫分子可以聚集形成氫氣.通過借助電教媒體為學生展示微觀世界中的動態化變化情境可以給初中生帶來極強的視覺沖擊,不僅可以鍛煉他們的自主學習思維,同時也可以使他們通過直觀觀看視頻的方式來切實意識到原子和分子之間具有的緊密聯系和差異性,尤其是可以使初中生意識到化學反應變化的本質是原子之間的重新組合.同理,針對其他的宏觀或者微觀等層面的抽象性化學知識同樣可以借助媒體情境創設來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熱情,這樣更有利于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
任何化學知識的誕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擁有很長一段的發展和研究史,即便一個簡單的化學概念與性質的誕生過程也蘊含著眾多的化學史料.如果直接按照化學教材上面的定義性內容為學生講解相應的化學知識,那么會大大影響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而如果有效地挖掘和應用豐富的化學史料來為他們創設一些能夠吸引他們學習注意力與學習興趣的故事情境氛圍,那么可以更好地引導初中生開展有效學習,也可以更好地提升他們學習化學知識的效果.因此,在開展初中化學教學階段,可以結合相應的化學學科教學目標、要求與內容,深入挖掘和運用一些趣味性的教學素材,可以借助故事情境氛圍的創設來激發學生求知欲,提升他們學習相關化學知識的效果.
例如,在指導初中生學習“金屬活動性”部分化學知識時,可以在相應的教學中從人類最早發現與運用金屬銀和金的時間,直至近一百年才發現和應用了金屬鋁等,借助這種將人類發現和使用各種金屬材質的故事講授給學生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可以使他們更加高效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的化學學科知識.又如,在學習“原子的結構”時,為了深化學生對相關化學知識理解,教師同樣可以采取故事情境創設的方式,從最早道爾頓提出的原子模型到電子發現,再到原子核與質子的發現,借助一系列的故事情境氛圍創設來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相關化學知識的興趣,最終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效果.
實驗是新課程下初中化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會對學生實驗素養、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等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尤其是會對初中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產生極大影響.相較于常規理論知識學習,化學實驗開展的內容具有更強的直觀性,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在化學教學中也可以通過創設實驗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開展有效學習活動.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二氧化碳”部分學科知識時,為了使他們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在實際的實驗教學中可以先將班級學生劃分成若干學習小組.然后讓不同學習小組的學生依據化學教材中的實驗內容開展深入互動溝通和交流,并自行設計改進化學實驗方案,自己動手進行二氧化碳制取.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礎上,還可以指導學生親自驗證所制備的二氧化碳氣體,保證本組所制備得到的氣體的確為二氧化碳,最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驗結果來歸納和總結其中涉及到的關鍵化學知識,這樣就可以借助化學實驗情境創設來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情境創設是提高初中化學教學有效性的一個有效路徑,是構建有效化學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條件.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期間,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差異性,靈活運用媒體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和實驗情境等多樣化的情境創設方法,力求最大程度利用情境創設法提升學生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