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旭
(江蘇省邳州市新集中學 221300)
學講教學的特點在于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讓學生通過“學進去”和“講出來”兩種途徑,實現自主學習與合作發展.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如何幫助學生高效率的“學進去”,再高質量的“講出來”呢?在本文中,筆者嘗試發揮學具、動畫和視頻的作用,使學生在這些表征的幫助下,建立具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聯系,實現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
與其他表征相比,學具具有以下獨特優勢:首先,便捷性更強.在生物教學中,一切用于解釋生命現象、結構或原理的物品都可以被稱為學具.因此,除了專門的生物學學具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來充當學具.這樣一來,不僅拓寬了教師獲取學具的渠道,使教學變得更為便捷,也拓寬了學生學習生物的思路,使學習變得更為高效;其次,直觀性更強.學具既然是實物,那么學生就可以近距離的觀察和觸碰.這樣一來,教師可以利用學具,提高生物教學的直觀性,使學生在觀察中展開思考,在觸碰中深化感受,從而通過自主學習,形成學習成果與學習體驗,促進“學進去”和“講出來”的順利進行;最后,操作性更強.在生物學中,有一些現象或者原理不是單純依靠肉眼觀察就能夠理解或掌握的,需要人們進行反復推演或排列組合.而操作性強,恰恰是學具的特點.因此,在初中生物學講教學中,教師可以發揮學具的這一特點,使學生在操作中展開思考與實踐,從而實現自主學習,順利參與學講.下面,筆者以蘇科版八年級“生物的遺傳”這一課的教學為例,針對這部分內容進行詳細闡述.
教師準備兩個紙盒,一個紙盒上面寫上“父”,一個紙盒上面寫上“母”.然后,將寫著“A(顯性基因)”和“a(隱性基因)”的紙條隨機放到兩個盒子中.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隨機從兩個盒子中抽取一張紙條.當抽到“AA”組合的時候,教師給這個組合貼上“雙眼皮”;當抽到“aa”組合的時候,教師給這個組合貼上“單眼皮”;當抽到“Aa”組合的時候,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合作學習,給這個組合貼上合適的“眼皮”.經過討論之后,學生將“基因對于性狀的決定作用”的相關內容“學進去”了.然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討論成果匯報的方式,再將“學進去”的內容“講出來”,實現自主學習.在這一環節完成后,教師再利用學具呈現新的教學情境:有學生從盒子中抽出了“AA”組合,但是教師給貼了“單眼皮”的標簽;還有學生從盒子中抽出了“Aa”組合,但是教師給貼了“單眼皮”的標簽,這又是為什么呢?于是,教師可以借助學具,引導學生展開新一輪的學講活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單純依靠教材,很難讓學生“學清楚”和“講明白”.相反,教師通過學具的有效利用,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的效率和“講”的質量,促進了學講教學的順利開展.
生命體總是處于變化、發展、運動當中,如果單純依靠教材中抽象的文字和靜態的圖片,顯然難以真正展現生命體的真實狀態.因此,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動畫在生物教學中的以下優勢,促進學講教學的順利開展:首先,動態性特點.flash動畫能夠展示生物生長發育的全過程,也能夠展示生命體運動變化的全過程,使學生以動態的眼光來觀察生物現象、學習生物知識.顯然,這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學”,也能夠促進學生更好的“講”;其次,實操性特點.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技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flash動畫,使學生在制作動畫的過程中,加深對于生物知識的理解和對于生物規律的探索;最后,趣味性特點.flash動畫具有色彩鮮艷、外形美觀等特點,能夠從視覺上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過渡,完成由“要我講”到“我要講”的轉變.下面,筆者以蘇科版八年級上冊“植物的生長發育”的教學為例,針對這部分內容展開詳細敘述.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習慣于將植物的生長發育分為幾個階段,讓學生逐一了解植物在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的特點及狀態.然而,植物的發展是一個動態而連貫的過程,這種“割裂式”教學并不利于學生的“學”與“講”.因此,教師可以發揮動畫的作用,通過以下教學流程,構建高效率的學講課堂:首先,師生齊繪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判斷植物的胚根、胚芽和幼苗的生長情況,并利用計算機,將胚根、胚芽和幼苗的生長中不同階段的結構與特點繪制成圖形;其次,師生共制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植物發育的過程,將繪制好的圖片進行排序,并制作成flash動畫;最后,學生學與講.在動畫制作完成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參照動畫內容,講述動畫制作過程及理念.在整個教學設計中,學生制作動畫的過程,是“學”的過程,學生講述動畫的過程,是“講”的過程.教師巧妙利用動畫,將學講教學融入到視頻的“做”與“講”當中,實現了高效率的教學.
在生物教學中,一些微觀的、隱性的、緩慢的內容難以通過實物來展示,也難以通過動畫來呈現.那么,教師就可以充分發揮視頻的以下作用,促進學講教學的順利進行:首先,微觀展示.針對一些微觀內容,教師很難利用實物、實例或動畫進行細致而準確的展示.那么,教師就可以發揮視頻的作用,為學生進行微觀展示,使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實現自主學習;其次,宏觀展示.生物學科研究的歷史跨度、地域跨度和物種跨度極其寬廣,如果教師單純通過文字或數據開展教學,則過于抽象和狹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利用視頻進行宏觀展示,使學生在視頻中感知蒼海滄田、物種變遷;最后,安全展示.生物是一門對于實驗依賴性較強的學科,然而,并不是所有實驗都適合在教室開展.尤其是一些危險性較強的視頻,更不能在學生面前進行演示與操作.那么,教師就可以發揮視頻的作用,使學生通過視頻來觀察實驗現象,了解實驗過程,總結實驗結果.下面,筆者以蘇科版七年級下冊“細胞的分裂和分化”這一課的教學為例,針對如何發揮視頻的作用,促進學講教學展開論述.
細胞的分裂與分化的過程,是肉眼觀察不到,實驗也難以展示的過程.那么,學生如何區分原核細胞分裂與真核細胞分裂的特點,把握真核細胞分裂過程中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無絲分裂的不同狀況,同時,理解細胞分裂與分化的意義與作用呢?顯然,單純依靠文字和圖片展示是遠遠不夠的.那么,教師就可以發揮視頻的作用,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總結細胞分裂的類型及特點,并思考細胞分裂的意義及作用.然后,教師再鼓勵學生將觀看視頻的心得與收獲講述出來,使學生經歷“學進去”和“講出來”的過程,實現自主學習.
綜上所述,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對于教學計劃的實施與教學理念的踐行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在新時期的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具、動畫、視頻等表征在生物學講教學中的作用,增加生物教學的直觀性與趣味性,使學生能夠高效率的“學進去”,并高質量的“講出來”,從而促進學講教學的順利開展,進而促進初中生物教學的創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