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柳青是一位極其重要的作家,自《創(chuàng)業(yè)史》問世后,一直受到社會廣泛的喜愛和追捧,尤其是新時期以來,上至國家領袖、下至普通的讀者,柳青是最有話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已經成為一面旗幟,成為一種精神,作為陜西人、陜西作家,這是我們最引以光榮和自豪的。紀念柳青、研討柳青、學習柳青,這方面的會議,這些年我們已經召開過四五次,但關于他的話是說不完的,越是深入了解他、閱讀他,越有感慨和啟示。
一、關于柳青對黨和黨的事業(yè)的信念。柳青是一位作家,更是黨的一名干部,對于黨和黨的事業(yè)忠貞不渝,他在陜北的時候,遵照黨的號召參加革命,以手中的筆寫下了《種谷記》《銅墻鐵壁》等作品。1949年新中國成立,他來到西安,為了真實反映農業(yè)合作化運動,他毅然決然地到長安縣深入生活,在長安縣皇甫村的10多年里,他是以作家身份去的,卻并不僅僅是為了創(chuàng)作去收集材料、構思作品,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村里。他是村中的一員,又是群眾眼里的“柳書記”,作為村中一員,他穿著農民衣,吃著農民飯,干著農民活,走家串戶地解決民事糾紛,參與紅白事,制定村規(guī)民則,編農耕順口溜。作為“柳書記”,他把黨的方針政策傳達下去,把群眾的需求和意見反映上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黨的重要會議上稱道的就是這一點,對黨和黨的事業(yè)的忠誠貫穿于他的一生。我們在學習柳青的時候,長期以來都是以作家的身份來看待的,而往往忽略了柳青作為一個黨員干部這一點來對待他,他為什么能在皇甫村一待就是10多年,為什么他能對當時的社會有深刻的洞察和準確的把握,而又把這些表現在他的作品中,為什么能在當時眾多的深入生活的作家中脫穎而出?這當然取決于他的才華與能量,更取決于這個人的黨員和黨員干部的素質與覺悟。
二、柳青為人民寫作的立場。柳青是“深入生活”的典范,關于他的故事很多,但是為什么當時那么多作家也都在掛職,而柳青一下去就能待10多年,完全把自己融入到那里去,又寫出了《創(chuàng)業(yè)史》?我們現在也深入生活,方式方法多樣,有采風的,有掛職的,也有不同的身份,也有不同的聲音。這里邊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為什么人寫作的立場。如果樹立了堅定地為人民寫作的立場,那就必然能到人民當中去,全身心地投入他們,了解他們,同時校正自己,再文學地反映他們。現在為人民寫作成為一種口號和說辭,而不是生命的需要和文學的需要,那就必然不愿意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到社會主流中去,去了也只是走馬觀花,僅僅看到一些奇聞異事,看到一些風俗習慣,收集一些素材,而采風和掛職完了還是寫自己的那些小感情、小故事。所以說有了堅定地為人民寫作的立場,才可能自覺地、有激情地、有感情地深入生活。(未完持續(xù))
賈平凹? 《學習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