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蒲松齡 著,于天池 譯注 孫通海 譯中華書局 2015年5月,定價: 230.00元
畢飛宇導讀:
與其說推薦這本書,不如說推薦蒲松齡這個人。我們的文學史沒有給予蒲松齡應有的地位。在中國文學史上,他是把文言短篇小說推到最高峰的人。在我的眼里,《促織》是一部偉大的史詩,作者所呈現出來的藝術才華足以和寫《離騷》的屈原、寫“三吏”的杜甫、寫《紅樓夢》的曹雪芹相比肩。
《促織》的開頭,只有85個字,亮點有兩個:一個是一句話:此物故非西產,第二個是一個詞:“有華陰令欲媚上官”里的“欲媚”。
“此物故非西產”很明確:既然這個地方沒有促織,那么,小說里有關促織的悲劇就不該發生在這個地方。這句話使小說一下子具備了荒誕的色彩,具備了魔幻現實的色彩。
“欲媚”是什么?其實就是奴性。魯迅先生在他的個人思想史上一直在直面一個東西,那就是“國民性”。面對國民性,他哀,他怒,但“國民性”是什么?在我看來,蒲松齡提前為魯迅做了注釋,那就是“欲媚”。“欲媚”是遞進的、恒定的、普遍的、難以規避的,所以,在《促織》里,悲劇成了成名人生得以進行的硬道理。
司馬遷 著,(索隱)司馬貞,(正義)張守節 譯中華書局 1982年出版,定價: 125.00元
王安憶導讀:
中國的古文太簡練了,對于年輕人奢侈的情感顯得儉省。比如《刺客列傳》,聶政的故事也是非常悲壯的。他在刺殺俠累之后,毀去自己的容貌,然后自殺,因為怕連累自己的家人。而他的姐姐聶榮,在聽到壯士的傳聞之后,一猜便知是她的弟弟,她執意要去收尸。《史記》中是這樣來描述的:“妾其奈何畏歿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這樣的一種情感,也許都夠一部西方小說去描述的,而在中國古文中卻只有寥寥一語,對于那些熱情飽滿的年輕人,真的是無法滿足的。
【英】詹姆斯·伍德,張新木 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定價:45.00元
李洱導讀:
此書副題是“論笑與小說”。我完全同意伍德的判斷:小說興起之前的喜劇,大多數本質上都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喜劇。亞里士多德說,喜劇源于可見的缺陷或丑陋,這些缺陷或丑陋不足以痛苦到引起我們的同情,因為同情是笑的敵人。但隨著小說的興起,喜劇的功能性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隨著現代主義的出現,不斷溢出它原有的邊界。沒錯,一種寬恕的喜劇,即便它是世俗性的,它甚至可能具有某種宗教性的功能。
【美】 赫伯特·R·洛特曼 著肖云上 陳良明 錢培鑫 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1月,定價: 118.00元
洪子誠導讀:
加繆將英國18世紀作家笛福的話置于這部作品開首:“用另一種囚禁生活來描繪某一種囚禁生活,用虛構的故事來陳述真事,兩者都可取。”《鼠疫》是寫實的寓言故事,它“反映艱苦歲月,但又不直接隱喻戰敗、德國占領和殘暴罪行”。雖然故事具有某種超越性,但讀者也知道,它首先是“隱喻”那場大戰,特別是戰爭中的占領和流亡。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文學界,對薩特、加繆這樣的作家無疑有一種親近感,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們的“介入文學”的主張和實踐。那時,“純文學”“回到文學自身”的意識已經在涌動,不少研究者指出,即使當年的“純文學”主張和實踐,也具有明顯的“介入”“干預”的內涵,即企圖剝離、反抗文學對當代政治的依附的狀況。但支配大多數作家的還是那種社會承擔的意識。在這一點上,加繆這樣的作家更有可能受到傾慕。他是一位置身于社會斗爭、人間疾苦的作家,他的寫作與關系人類命運的事件不可分離。
《植物卷》:管開云 郭忠仁 主編,
《動物卷》:朱建國 主編,北京出版社
2019年10月,定價:398.00元
本書是由來自中國科學院全國各植物、動物研究所的近百位專家學者,歷經10余年精心編寫而成的大型博物類科普圖書。全書通過近百萬字,千余幅精美照片、手繪,以及通俗的科學語言,系統、全景地展示了我國130種珍稀瀕危植物和214種珍稀瀕危動物的形態特征、地理分布、保護價值、歷史情況、生存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等。該書的編輯出版對我國瀕危生物物種的有效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更是我國動植物學和保護生物學工作者對珍稀瀕危物種多年研究成果的具體體現。
[波蘭]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著
[波蘭]喬安娜·孔塞霍 繪,龔泠兮 譯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9年11月,定價:58.00元
這本繪本,孩子們可從簡單的故事、恬淡的色彩中感受趣味、領會道理,成人則難免“代入”,從傷感到反省,進而調整自我,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書中的文字部分出自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作家托卡爾丘克之手,她在書中講述了一個整日忙碌的男人的經歷,他停不下腳步,連他的靈魂都被他遠遠甩在身后,直到失散。他病了,醫生的建議令他醒悟,放慢節奏,用心體會生活的滋味,最終與靈魂“和解”,人生重新走上正軌。這樣的情節很能代表現代人的生活、工作常態,也頗容易打動讀者的心。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圖畫部分由波蘭插畫家喬安娜·孔塞霍完成,極富個人特色與懷舊意味的圖畫與文字搭配得很和諧,色彩明暗的自然遞進與畫面細節的變化凸顯書中的情感流動與心態起伏。
蔓玫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年7月,定價:35.00元
十八歲時蔓玫被確診為重度抑郁癥,在最好的年華里,她一直在與這個自己形容為“惡鬼”的疾病纏斗,有過起落與反復,終于獲得與“它”的和解。而這本書便是這一場戰爭結束、硝煙彌散后,她寫下的“心靈自傳”。
除正文部分外,這本書另有兩個特色。其一是蔓玫親筆畫的插畫。不同于她以往色調溫柔雅致的插畫,這些插畫緊緊扣住書名“抑郁生花”,既有令人窒息和壓抑的被病癥緊緊糾纏裹挾的畫面,也有無畏地在傷口里開出花來,平靜地與陰影攜手前行的情形。色彩的鮮明對比、線條的曲折緊張、可愛的女孩與可怕的陰影對比,讓人一眼便能直觀地感受到她的感受與不易。
每個人都需要跟自己內心的困境和解,真正地接納自己,方能從陰影里,向著陽光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