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中美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提振了人們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信心。圖為位于上海浦東新區臨港裝備區的美國電動車制造商——特斯拉超級工廠。
2019年12月13日,中美兩國政府分別以新聞發布會和公開書面聲明方式確認,中美兩國確認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協議包括序言、知識產權、技術轉讓、食品和農產品、金融服務、匯率和透明度、擴大貿易、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以及最終條款等九個章節,成為兩國自2018年7月6日互征關稅舉措以來歷時22個月磋商達成的首個協議。盡管協議的最后生效還需要完成各自的法律審核、翻譯校對等必要程序,但兩國就協議內容文本達成一致本身就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也將對包括中美兩國在內的各方之間的經貿活動產生積極影響。
中美關稅問題在兩國經貿沖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扭曲了國際貿易,影響了市場信心。作為達成共識的體現,中美都對原定的繼續加征關稅的舉措予以暫停。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宣布,暫不實施原計劃于12月15日起對從美國進口的部分商品加征關稅的措施,對原產于美國的汽車及零部件繼續暫停加征關稅;美方暫停實施原定于12月15日的加稅措施,保持對約2500億美元的自華進口商品25%的關稅和1200億美元商品7.5%的關稅。伴隨中美雙方達成第一階段協議,美方承諾將取消部分對華擬加征和已加征的關稅,并且加大對中國輸美產品關稅豁免的力度,推動加征關稅的趨勢由上升轉向下降。作為全球最重要的雙邊經貿關系,中美雙邊貿易不僅對兩國影響巨大,而且與全球供應鏈上的相關方都有著密切關系。2018年以來,中美雙邊關稅持續增加,覆蓋面不斷擴大,大幅增加了雙邊貿易的成本。相關費用向下游生產商和最終消費者轉移,不僅增加了通脹壓力,而且形成了市場對關稅持續增長的預期。在中美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中雙方就關稅由增轉降共識的形成,有助于向市場釋放新的信號,提振雙邊企業的信心和生產動力,有利于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歷史教訓說明,關稅壁壘高企的貿易保護主義難以為實施關稅的國家帶來長期和穩定的支撐,高關稅條件下的貿易轉移效果很可能帶來質次價高的貿易關系,更可能對經濟需求產生壓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近年來多次調降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的悲觀判斷、以及韓國等產業鏈上重要經濟體受貿易沖突外溢影響明顯的情況下,中美雙邊貿易的穩定和發展無疑成為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劑“強心針”。
從雙方公布的信息來看,擴大中美貿易合作是協議的重要內容,而從美國進口能源、制成品、農產品、醫療和金融等領域的商品和服務,很可能是協議中擴大貿易合作部分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全球能源供需格局逐漸發生深刻變化。美國能源信息局2019年11月29日的數據顯示,美國在9月的單月原油和石油制品出口量大于進口量,70年來首次成為石油凈出口國。而國際能源署月度報告顯示,2019年6月沙特在因石油設施遇襲減產的情況下,美國因頁巖油產量凈增而在當月取代沙特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國,原油出口量突破每日300萬桶。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進口原油4.62億噸,同比增長10.1%,增速與上年持平;12月進口原油4378.2萬噸,創月度歷史新高。與之相比,2018年中國在成品油貿易上出現了順差,出口5863.5萬噸,進口3348.1萬噸;而12月更是在進口量減少2.8%的同時出現出口增長31.2%。石油煉化能力的持續增強使得中國在全球油品供需市場上產生更大影響。中美在包括石油、成品油、天然氣等能源領域的合作空間廣闊,對于全球能源需求保障、促進能源結構改進和品質提升等方面有望發揮更重要作用。
中國作為制造工廠的地位不僅與自身的產業基礎和要素稟賦優勢有關,也離不開全球產業鏈的協同合作,而美國企業是供應鏈上的重要一環,工業制成品在當前美國對華出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據美國海關統計,2018年美國對華出口的機械(HS84大類)和電子機械(HS85大類)商品分別為142.0億美元和128.8億美元,分別占美國同期對華出口商品總額的11.8%和10.7%。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兩大類工業制成品是當年中國從美國進口商品金額最大的兩類,是兩國制造業合作與市場供需對接的重要商品。在當前和今后的一段時間,中國經濟需要高質量發展,既需要擴大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也要在滿足國內企業生產需要的同時促進中國企業在更高水平上進行更有效投資。擴大從美國進口工業制成品,有利于中美雙方經濟的發展,有助于保持中國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也可以繼續推動美國制造業技術改進和研發活動,以適應中國市場的消費需求與習慣。
作為農業大國,美國的農業資源豐富,貿易優勢明顯。2017年以來,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幾乎所有農產品,都因為美方率先加征了關稅而被加征了反制關稅。農產品的價格容易受到天氣等外部因素影響,農產品出口也是許多國家重點促進的領域,在供給充足時具有較強的可替代性。美國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對華出口的谷類、種子和水果(HS12大類)金額為36.7億美元,同比下降71.5%。與其他國家的農產品相比,美國的農產品供應規模大、質量較高,供應較為穩定,市場需求旺盛。受中美在2018年底重新恢復磋商的市場預期影響,2019年中國自美進口農產品市場快速復蘇。2019年1~8月,美國對華出口HS12大類商品合計48.6億美元,同比增長42.5%。美國大豆等農業產業協會、商會,自中美經貿沖突爆發開始一直在積極行動,呼吁中美避免沖突與矛盾。市場普遍預測,中美第一階段協議如果能夠有效落實,將為中國自美農產品進口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按照現有的管理制度,中國自國際市場進口的小麥、玉米和大米主要為調節國內余缺,其他農產品則有利于滿足高質量經濟發展和消費升級的需求。
與貨物貿易不同,多年來中國在中美服務貿易中持續逆差。伴隨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結構性調整進程,各類能夠通過改善要素配置效率的服務活動變得更為重要。美國在醫療和金融等領域具有較強的服務提供能力,而擴大中美相關服務貿易合作,符合雙方共同需求,能夠實現優勢互補,也與中國改善營商環境的目標相一致。
除此以外,中美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還涉及多個領域,其內容既綜合考慮了兩國的發展現狀和基礎,也體現了各自的關切和期望。協議中相關舉措的實施,有利于擴大市場準入,提高政策的透明度,促進監管合作,優化和改善經貿活動的環境,減少各類非關稅貿易壁壘,降低中美雙邊貿易和投資活動的不確定性。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階段協議中的部分舉措可能需要我們調整相應的法律法規,并給相關行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競爭者,加快市場的優勝劣汰。
目前,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尚未正式簽署。盡管協議包含的爭端解決的內容設計為后續協議內容的有效執行提供了保障,但美方近年來的諸多單邊主義行動并不鮮見。正如中方在新聞發布會上所期望的,協議簽署后,希望雙方能夠遵守協議約定,努力落實好第一階段協議相關內容,多做有利于雙邊經貿關系發展和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的事情,維護世界和平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