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芊霓
提起關于過年的回憶,總繞不開關于“吃”的話題。“三十日夜的吃,正月初一的穿”,過年大魚大肉飯菜好,糕點等零食也多,不但有年糕、粘豆包、油餃、糖環、煎堆、糍粑,還有瓜子、花生可以消遣。大家初一一早穿上喜慶的新衣,帶上年貨,走訪串門,就著糖盒里的零嘴小吃,說著過去一年的感慨,談著新一年的期待。年復一年,總有一種味道藏在記憶深處,只要一口,幸福感油然而生,那便是“年味”。
糍粑
糍粑,是一種糯米制食品。將糯米蒸熟放入石槽,用木槌反復捶打,搗成泥狀而成。打糍粑是一項非常費體力的勞動,所以一般在重大節日時期制作。打糍粑時,人們輪流拿著木槌圍著石槽敲打糯米,還得有一人在石槽邊幫忙著給糯米翻面,大家齊心協力,一邊叫著號子,一邊捶打糍粑。待到打糍粑的人累得汗流浹背時,糍粑也就差不多打好了,剛舂好的糍粑熱乎乎的,口感軟糯細膩。
煎堆
“煎堆轆轆,金銀滿屋”,煎堆是一種油炸面食,在我國南方北方都能見到。華北地區稱“麻團”,東北地區稱“麻圓”,海南又稱“珍袋”。廣東俗語“年晚煎堆,人有我有”,新年之時開油鍋炸煎堆,以糯米粉團炸起,在炸的過程中,面粉慢慢脹大,這時要用筷子不斷翻轉,做出的煎堆才會圓,煎堆成形后離鍋撒上芝麻,鮮香酥脆。
年糕
“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糕是農歷新年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傳統年糕一般有黃、白兩色,分別象征著金銀,也寄寓了五谷豐登、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們相信吃過年糕就會“年年高”,工作和生活都會一年比一年提高。如今的年糕已經發展成色彩更豐富、形狀也更為精美,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魚形年糕,在象征“年年高”的同時也象征了“年年有余”。
瓜子
無論你位于祖國的哪里,過年總少不了嗑瓜子。在物質匱乏年代,人們可以通過田間勞動獲得瓜子,瓜子價格實惠,品種多,口感香脆。人們過年嗑瓜子除了為了拜年時打發時間,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寓意。全盒拎瓜子的動作,叫做“搲銀”,寓意來年多賺,有恭喜發財之意。新年到,一家人圍坐暖爐邊,撈上一把瓜子放嘴里嗑,溫馨又年味十足。
粘豆包
粘豆包也叫“年豆包”,是我國東北傳統食品之一。在東北鄉村的冬天,幾乎家家都要做粘豆包,尤其是春節,家家院子里都會整齊地擺上一排排黃澄澄的粘豆包,凍在院子里留著正月吃。貪吃的孩子,進屋從外面順手拿一個粘豆包當零食,一口一個牙印。而最美的吃法還是把粘豆包上鍋蒸熱,等著熬好的糖稀上桌,用粘豆包沾著糖稀下肚,一整個年都過得甜蜜蜜。
糖環
在琳瑯滿目的新年小吃中,糖環大概是最吸引眼球的。糖環形狀別致,外面一個圓環,里面繞出漂亮的圖形,大環套小環,寓意環環相扣,生生不息之意。新年將至,各家便張羅起炸糖環,面團揉成條狀,順著糖環模串聯起來。孩子們也樂在其中,在邊上拿著一小團面捏成自己喜歡的形狀拿去跟著糖環一起油炸,有玩又有吃。
油角
“油角彎彎,家財百萬”。廣東傳統賀年小吃炸油角,因為外觀像“荷包”(即錢包),油角被賦予了“家肥屋潤”的好意頭。“開油鑊”炸油角,是年前家家戶戶的一件大事,為的不僅是舌尖上的酥香,更是慶祝合家團聚之情。廣東各地口味不同,炸油角里的餡料也不盡相同,有咸有甜。不過,無論里面包的是什么餡料,每個炸油角都會包得鼓鼓的,小小油角承載著各家各戶對新一年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