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珊
“春節吃餃子,比戶皆然。有些老北京人家吃素餃子,以蔬菜、炸油餅、薰干切丁為餡,取其清新爽口。”作家汪曾祺在《四時佳饌》中如此樂道春節的餃子。中國最早的餃子在重慶三峽博物館的東漢女廚俑可以找尋到答案。女廚俑身著寬袍的女子卷起袖子在案板前忙碌著,而在她身前的案板上,就藏著我國最早的餃子。餃子從東漢出現至今,它逐漸成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代表。
而對于80后美食愛好者面面,年夜飯的餃子,不僅僅是一道菜肴,還是一道一家人共同制作的美食,是除夕的重頭戲。烹飪餃子的過程,需要全家人的共同參與,忙碌了365天的親人因為餃子而聚集在一起,各司其職,有的拌餡,有的和面,有的搟皮,有的包餃子。在這一段與家人親戚團聚的時光,浸潤著春節特有的融融暖意。
南北方風味混搭
面面家的年夜飯總能在朋友圈獲得許多贊許,但是在她看來,“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可以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一頓飯。”這一天,大家用最豐盈、最飽滿、最外向的方式表達累積了一年的情感,讓這頓晚飯變得更珍貴、更有意義。
籍貫在中原,從小在珠海長大,廣州讀書,后又在澳門工作,面面浸潤在各地文化日漸交融的環境,所以她主廚的年夜飯也充滿了想象力。“蝦開富貴、翡翠白玉餃、噴香烤雞、芋頭扣肉、蒜蓉鮑魚、醬烤生蠔、清蒸鱸魚、香煎鱈魚、醬香豬手、鹵味拼盤、和氣生菜、糯八寶飯、竹笙雞湯。”這是面面2019年春節寫下的年夜飯菜單。“九個菜寓意長長久久,餃子和八寶飯另外作為主食,因為妹妹喜歡吃米飯,還有一個老火湯。”這是一個南北方風味混搭的年夜飯。在圖片中,綠色漸變的餃子作為主食放在飯桌的正中間,周圍依次排開的大部分是各式海鮮、小炒。
“我一般會提前在過年前半個月制定好年夜飯的菜單,這幾年因為父母年紀漸長,主要由我來主廚。”面面擬定好菜單后,會發到家里的微信群中,詢問每個人的意見。“基本上每個人也會有一個拿手菜在年夜飯亮相。”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但是由于工作關系,一家人周末才相聚在一起。面面會在小年過后,去菜市場采購年夜飯和過年期間所需要的食材。“小時候不明白,為什么爸爸媽媽在過年之前買那么多肉那么多菜,把整個冰箱塞得滿滿當當。”自己開始負責年夜飯后,每次去菜市場和超市也是大袋小袋往家搬。“2016年那年大年三十當天,我跟妹妹一共跑了六次超市才把所有食材都備齊。”面面和她的父母都在醫療崗位工作,經常大年三十還要工作,所以年夜飯做餃子的準備都是提前進行。
2018年年夜飯,面面菜單上的餃子是“五谷豐登”,用白色、黃色、橙色、綠色和紫色的餃子分別代表著各色糧食,象征著豐收。白色餃子皮是普通的白面,其他顏色用胡蘿卜、菠菜和紫甘藍榨汁,和面做成餃子皮,餃子皮的制作步驟都頗費心思,餃子餡更是分為韭菜雞蛋、豬肉白菜和三鮮餡。“2017年我買了一個面條機,自己在家做面條,可是總是吃白面條也不好,就經常用菠菜汁、胡蘿卜汁和面做蔬菜面。餃子吃了這么多年是不是也要些新花樣,就用不同的蔬菜汁和面做了五種顏色的餃子皮。”隨著生活的富裕,人們也越來越講究飲食搭配,營養均衡,菜式也越來越注重葷素搭配。“這幾年的年夜飯唯一被吃得一干二凈的是青菜和餃子。”
2019年年夜飯,菜單上的餃子又了新的變化——“翡翠白玉餃子”,好看的綠色漸變餃子皮似翡翠,是用菠菜汁和面和白面混合,做出的餃子皮,餃子餡則是西葫蘆雞蛋。“那年我經常在外面吃餃子,發現西葫蘆雞蛋餡也很好吃,就想在家里嘗試著做,翡翠白玉餃子皮是在網上看美食博主現學的。”混搭的餃子,混搭的菜式,混搭的年夜飯,各種文化的交融中,不變的是團聚。“每年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吃飯的次數有限,節日不重要,團聚才是最開心的。”面面說道。
飯桌上的年味
為什么喜歡吃餃子,對于出生在不同年代的人來說,會有不一樣的答案。面面的父母出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他們的童年記憶里,對于餃子始終有著特殊的期待。拌著肉餡的餃子是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的,久而久之,餃子就成了美食。“我爸媽說以前都是吃紅薯面條,偶爾吃頓肉覺得特別香,每年就盼著過年吃頓肉餡餃子。他們經常說現在的肉沒有以前好吃,我想可能是他們的心理作用,以前的肉香是因為物以稀為貴,現在頓頓都有肉,他們反而不喜歡吃了。”老一輩的年夜飯,伴隨著煙火氣氤氳的灶房、期待了一年的新衣鞋帽和一碗熱騰騰的餃子。
而對于面面這樣出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人來說,家里逢年過節桌上都會有餃子。“在我爸媽的飲食習慣里,仍然覺得餃子是飯桌上的C位。”面面小時候,因為父母的工作忙碌,沒時間做飯,家里經常是周末一家子人一起包餃子,然后儲存在冰箱里,作為一個星期的晚餐,或者是直接買速凍餃子。一家人很少在外面吃飯,都喜歡在家里吃,如果是實在要在外面吃,也經常是去吃餃子。面面也說不清楚為什么自己這么喜歡吃餃子,冬至前后兩天,她連吃了三頓餃子也不覺得乏味。前幾天,家樓下新開了一家餃子館,她立馬拍照發到家人群里,奔走告知。但是關于煮餃子,面面和母親還曾經發生過一次爭論,“點不點水也是個大問題,我想著直接煮熟就沒點水,可是我媽說餃子要三滾,一定要在開鍋后點水,要不然餃子容易煮破裂,而且這樣的儀式要進行三兩次更好。”
不同年代的人對于春節的記憶也各有不同。面面的父親會在冬至那天,來一段《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凍開,八九燕歸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據說這是老人家讀小學時候學的一首關于節氣的民謠,九九指的是冬至或者夏至后的八十一天,每九天算一九,面面曾經問過父親,他背誦的是冬九九,還有沒有夏九九,但是父親的回答是忘記了,只對冬九九印象深刻,因為每一句的民謠都能在生活里找到真實寫照,還因為冬至過后就是新年,通過《九九歌》來數日子盼著新年的到來。老人家還會說起餃子的另外一個名字——匾食。
而面面熟悉的民謠是《行花街》“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滿街排,朵朵紅花鮮,朵朵黃花大,千朵萬朵睇唔哂……”南北方的文化差異,并沒有讓年味消減。面面在廣州讀書時,宿舍里土生土長的廣州同學,有一次冬至同學邀請外地的同學都去家里吃飯,期待著吃一頓餃子的面面,收獲的是一碗手工湯圓。工作后,她也逐漸發現,廣東人過節吃的都是湯圓,有的人家里年夜飯甚至是吃火鍋。
節日里,雖然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北方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則是臘月二十四。但是過年年夜飯都必可不少,都象征著要團團圓圓。一碗餃子,一碗湯圓……誠然,過年的菜式有時不那么復雜,卻都寄托著我們在春節對家人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