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靜秀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中學 215200)
高中階段是學生深入系統學習物理知識的關鍵時期,教師應當積極探索有效的物理教學活動.高中物理教學的“問題驅動”是指以問題為核心,從問題引入,層層遞進,隨著問題難度的加深,逐漸揭開物理知識重難點面紗.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展現了教學成果的最大化,它不同于傳統物理教學中先理論知識學習后解決問題,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師以問題拋入,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取物理知識.
每位學生都具有自身的“獨立性”,他們在性格特點、認知水平以及物理學習情況上都各有不同,因此高中物理教學不能一概而論,教師應當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以“問題”驅動高中物理課堂,首先要達到問題設置的合理性,否則對課堂效率的提升毫無意義.所謂問題的合理性,即教師針對學生的不同物理知識水平設置不同難度梯度的問題,讓每位學生都能充分參與物理課堂,獲取物理知識.
例如,在教學“牛頓第二定律”這一課內容時,教師首先將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教授給學生,根據班級學生的整體物理水平以及不同學生之間的物理水平差異,設計出難度不同的問題,吸引每位學生全身心投入物理課堂教學.1.在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F=ma中,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標量?2.這兩個矢量的方向關系是怎么樣的?3.請合理概括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4.從牛頓第二定律可知,無論怎樣小的力都可以使物體產生加速度.可是我們用力提一個很重的物體時卻提不動它,這跟牛頓第二定律有無矛盾?為什么?通過以上問題的設置,逐漸滲透本堂課教學難點,讓學生隨著問題難度的層層遞進,不斷加深思考維度,直至掌握知識難點以及學會合理應用.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通過這樣的難題梯度設計,有簡單的題目到較難的題目,最后過渡到應用型題目,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經歷由簡到繁的過程,從表面深入本質,一步一步地加深對新知識的認知,牢固掌握知識.
對很多高中生來說,物理知識抽象難懂,物理課堂乏味單調,造成他們對物理學習的抵觸心理.“問題驅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應當注重問題的設置的趣味性,調動高中生物理學習積極性,重拾高中生物理學習信心,在趣味性物理問題的引導下,進入快樂學習狀態,感受物理學科魅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興趣,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有效引入趣味性物理問題.
例如,在教學“曲線運動”這一課時,教師首先為呈現幾組照片,圖上包括時鐘、摩天輪、過山車等,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并回答什么是曲線運動.教師為學生播放鏈球運動比賽視頻,以動態化的視頻導入課堂吸引學生注意力.視頻播放完畢后,提出問題:1.鏈球運動到最前方放手好嗎?2.鏈球運動在飛出前的運動軌跡大致是怎么樣的?3.鏈球在運動到何位置時脫手,飛得最遠?4.通過上述問題的思考,能否得出曲線運動速度方向確定的結論?教學以生活中的運動現象為切入點,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原來與生活如此親近,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常識以及物理知識,積極思考問題,從而發現曲線運動的物理現象.
物理學科具有明顯的實踐性特點,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先以動態化的圖片、視頻吸引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處于相對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同時既降低了物理知識理解難度,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物理是一門重視思維性的應用型學科,在“問題驅動”的高中課堂教學中,教師所設置的問題不能過于簡單,而應當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能夠幫助學生拓展物理思維深度,鍛煉邏輯推理能力,培養活躍的物理思維.教師在學生對基本問題能夠充分解答的基礎上,加深問題難度,設置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敢于挑戰難題,積極思考,發散思維,運用自己的物理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能量守恒定律與能源”這一課內容時,教師首先提出問題:能量守恒定律的內容是什么?讓學生結合先前所學知識,概括能量守恒定律內容,起到知識鞏固的作用.以基本知識為依托,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不可能消滅,為什么我們還要節約能源?將物理知識與生活理念相結合,拓展思維深度,啟發學生思考探究生活問題.接著引入能量耗散問題,設置問題:能量耗散與能量守恒是否矛盾,該怎樣理解?從而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分析與思考,得出關于能量轉化和轉移的方向性問題,并能夠學以致用.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逐步提高問題設置難度,注重問題的啟發性,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知識應用能力,實現本章知識內容的升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思考習慣,拓展思維深度,培養物理思維.
高中物理課堂不是一個人的課堂,而是一群學生的課堂,合作探究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是高中物理學習中的不可或缺的有效學習途徑.教師以“問題驅動”教學,應當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設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甚至班級合作的形式,共同參與物理探究性問題,自主思考,從而掌握物理知識.合作探究與自主學習方式相結合,引導學生探究問題.
例如,在教學“力的分解”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快進入狀態,教師首先拋出范例,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高大的橋為什么要造很長的引橋?學生在做出充分思考的基礎上,解決問題,并通過組內合作探究的形式,挖掘出更多的生活實際應用問題,如刀刃的夾角為什么越小越鋒利.學生在教師所設置的探究性問題的指引下,通過思考與合作探究的形式,大家暢所欲言,互動交流,在討論與分析的過程挖掘出更多有價值的物理問題,從而加深對“力的分解”相關知識的認知.
在合作探究的組員中,既有物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也有物理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物理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在學習能力較強學生的帶領下,共同探究找出問題的答案,讓每一位學生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參與課堂問題分析.在探究性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作用,團結小組成員,發散思維,進行頭腦風暴,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與意見,提高物理學習能力.
由此可見,“問題驅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效果是顯著的,極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物理學習能力的提高和物理教學質量的進步.高中物理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了解學生,精心設計課堂問題,保證所設置問題的合理性、趣味性、啟發性、探究性,讓學生在有效的“問題驅動”教學方法下,發散思維,拓展思維深度,形成物理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