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 瀘州 646000)
四川省瀘縣農村歷來有婚喪嫁娶時邀請農民演藝團體演出熱鬧的習俗。2000 年左右,當地農民演藝產業快速發展。部分演藝團體開始配置專業演藝設備,通過包裝藝人進軍電視、電影或登上省市專業舞臺,提升藝人及所在團體知名度。這些人成名后,并未離開瀘縣農民演藝市場,反而通過影響力或身價倍增或自成一團,帶動農民演藝成為當地一大支柱產業[1]。
2009 年,瀘縣文體新廣局整合分散在云、貴、川、渝的86 支瀘縣農民演藝團體,成立了全國首家農民演藝中心——四川龍城農民演藝中心。經過多年建設、完善和發展,瀘縣農民演藝現已在縣域內形成了“縣有演藝中心、鎮有演藝站、村有服務點”的網絡布局。截至2019 年12 月,龍城農民演藝中心已注冊團體97 支,演員擴增至近3 000 人,年均演出近1.7 萬場,觀看群眾達1 000 多萬人次,全年演出收入近億元。許多演職人員是當地農民,其中不乏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民演藝及相關延伸產業在瀘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瀘縣農民演藝產業當前仍處于較快發展階段,規模保持較高增長率。在政府扶持下,演藝團體向專業化、公司化、規模化不斷轉型,加速占領周邊市場。部分大型團體加速延伸行業鏈條,在目前的演藝基礎上,向影樓、婚慶、商演、農家樂等橫向擴張,形成更為健全的商業生態[2-4]。然而,在快速壯大過程中,融資難問題不斷凸顯。與其他文化產業相似,輕資產運行的農民演藝團體無法直接獲得銀行資金的青睞,民間借貸也四處碰壁,“缺錢”已實實在在成為制約產業做大做強的瓶頸[5]。
農民演藝團體資金用途主要集中在演藝設備和服裝購置、節目創作、演員培訓及獎勵等方面,金額大小不等,主要集中在10 萬~100 萬元區間。看似不起眼的服裝采購和節目創作,費用可能動輒就要數十萬元,缺少資金的有力支持往往成為中型團體晉升知名團體的“攔路石”。
此外,演員個人也普遍存在融資需求,用途主要集中于演藝技能學習進修、個人演藝創業、演藝服裝購置、家庭日常支出等方面,根據用途、需求不同,金額相差較大。這部分資金需求被嚴重忽視,在沒有有效資產作為抵押的情況下,農民演藝人員通過信用擔保方式獲得貸款的效果不佳。
政府扶持資金:沒有直接扶持資金,政府及各單位主要通過演出采購、行業培訓、表彰獎勵等方式支持演藝團體發展,但這一方式受眾覆蓋面及金額較小,對解決演藝團體資金需求短缺沒有太大效果。
民間借貸融資:大部分演藝團體曾因經營發展向朋友借錢,金額不等,以5 萬~30 萬元居多,年利率集中在1~3 分,普遍以半年內為期限。民間借貸主要建立在親朋好友信任之上,融資速度較快、融資方式簡便,缺點在于融資成功率較低,融資額度難以滿足演藝團體的實際融資需求,且利率較高、期限較短[6-7]。
銀行信貸融資:截至目前,金融機構暫無針對“農民演藝”的貸款產品,也沒有針對農民演藝團體及成員開發貸款產品的計劃,原因在于風險太高、收益太小。過去,對于農民演藝團體和演員的貸款申請,各家銀行多以抵押品不足而婉拒,對于經營實力的確較強且與銀行合作關系好的團體,主要以團體負責人個人信用或房產抵押為擔保方式獲取貸款。
瀘縣農民演藝文化產業融資途徑原始單一且難以獲得較為滿意的融資成功率、額度、期限和利率。鑒于農民演藝產業的行業屬性和從業人員特點,政府資金扶持和民間借貸融資短期內也不會在現有基礎上發生較大變化。
農民演藝從業門檻低,對創業者和演職人員的學歷、過往經歷等方面幾乎沒有要求,社會各界對農民演藝行業整體的印象長期保持隨意性、草根性和臨時性的態度。因此,無論是演職人員的親朋好友,還是金融機構,對與農民演藝從業人員達成借貸關系普遍存在疑慮和排斥態度。
除了在龍城農民演藝中心注冊的團體外,市場中還游離著許多臨時組建的團體,長期以低價搶占市場,不斷降低行業整體利潤,行業競爭逐漸呈現出“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同時,農民演出季節性明顯、演出設備采購耗費大量利潤等原因,導致部分團體在未打出名號之前,利潤空間始終較小且長期處于生存危機的邊緣,這也讓社會各界對其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存在擔憂[8]。
同其他文化企業相同,農民演藝團體沒有優質的抵質押品作為擔保。演出設備作為消耗品,本身就不是優質抵押品,且沒有類似不動產登記中心的機構履行抵質押登記職責。至于版權、知識產權等文化企業常有的無形資產,在農民演藝行業里也基本是空白。因此,演藝團體從銀行融資貸款相當困難。
瀘縣農民演藝“融資難”問題有文化產業本身的共性原因,同樣也有自身的個性特點。前文所分析的穩定性、盈利性、規范性不足等問題,都需要相關職能部門正確履職,打出一套政策和金融相結合的“組合拳”,努力將農民演藝這張名片打造成瀘縣的金字招牌。
行業主管部門應當進一步發揮監管和引導職能,有效運用農民演藝協會這一行業自治組織,在演員注冊、團體審批、培訓學習、獎懲管理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應及時清理處置有損行業形象、惡意競爭的演藝團體,盡全力維護行業整體形象,通過行政手段進一步增強行業組織的管理權威[9]。
農民演藝行業作為瀘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縣級財政有必要也有能力在資金上給予農民演藝行業多渠道支持。除進一步加強對演藝團體傳統的直接資金獎勵和演出采購外,還可考慮建立農民演藝專項發展資金,以貸款貼息、項目補貼等方式給予演藝團體支持。此外,財政還應安排適當資金建立風險補償專項資金,用于演藝團體出現經營危機時的臨時資金支撐[10]。
在現有抵質押品無法獲得銀行青睞的情況下,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應當充分協調建立第三方擔保和行業互保機制。可考慮將銀行、擔保公司、縣文體廣電局、農民演藝協會、應收賬款交易方、演藝團體、演員作為核心關聯體有機結合,形成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網狀關系。在此基礎上,金融機構相關的“農民演藝貸款產品”可形成以“擔保公司擔保、團體聯保、應收賬款質押、個人信用、農房抵押、‘非遺’無形資產質押”為主要內容的風險防控體系,并在還款方式、利率確定、調查審批流程、貸后管理方面充分結合農民演藝資金需求特點和銀行貸款制度規定,進行配套設計[11]。
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應打造農民演藝信用評價機制,建立信用擔保、信用評級,充分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在演藝團體融資過程中的評價和擔保作用,建立與金融機構密切合作的統貸平臺[12]。
瀘縣農民演藝作為當地農村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就近提供就業崗位和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在近年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伴隨產業升級發展,農民演藝如同其他文化產業一樣,輕資產的運作模式導致“融資難”問題日益凸顯。有效發揮政府、行業組織、金融機構的作用,平衡各方利益、降低金融機構借貸風險,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