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檢察職業學院 河南 鄭州 451191)
發展農村體育事業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指標。農村體育是國家體育發展中最突出的難點,應研究并解決影響和制約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因素和困境,促進農村體育事業發展[1]。
國家進行稅費改革和惠農政策,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但農村與城市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目前全國城鎮人口約為8.3 億,農村人口約為5.64 億;城鎮居民消費水平超過33 280 元,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勉強超過13 060 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9 250 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勉強超過14 610 元。從人口數量來看,城鎮居民人口數量是農村居民人口數量的1.47 倍;從消費水平來看,城鎮居民消費水平是農村居民的2.548 倍;從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的2.687 倍。農業經濟創收難、增收難,城鄉二元化結構不合理,致使農村體育事業難以實現高速發展[2]。
推進農村體育建設,有利于增強農民身體素質,提高農民參與體育和鍛煉身體的意識,培養良好的運動健身習慣,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逐漸從貧困走向富裕,但絕大部分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還很滯后,嚴重缺乏體育活動場地和配套設施,這是農村體育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城鄉結構資源分配不合理,造成農村公共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發展速度。農村體育場地建設滯后,嚴重挫傷了農民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不足與農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制約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影響農村經濟可持續穩定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民群眾的體育觀念。盡管國家投入了很大的財力、物力、人力在農村地區推廣、普及科教文衛事業,但許多地方在實際操作中卻不愿意將財政資源投入文化體育建設中。在許多農村地區,體育文化活動變成了“走形式”,文化體育設施陳舊、老化、破損、荒廢,使思想觀念保守的農民群眾逐漸喪失了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農民群眾喪失體育觀念,當地政府也就更缺乏動力開展農村文化體育建設,進而嚴重制約了農村體育事業發展。
1982 年,我國放松戶籍管制,不再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允許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從此,數以億計的農村青壯年涌入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打工。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9 年進城務工農民總數超過了2.9 億,超過農村居民總數的51.4%。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流動,在客觀上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也改變了億萬農村青壯年的命運,提高了農村青壯年的經濟收入。但大量農村青壯年人口的長年流動,卻使農村體育事業喪失了體育活動主體,致使農村地區很難組織起體育俱樂部、體育社團和專業運動隊,也很難組織大規模的體育賽事。
大量農村青壯年人口流出農村,在農村地區留下的是1 億留守兒童、4 000 多萬留守老人、1 億留守婦女(由于婦女有“三八”婦女節,兒童有“六一”兒童節,老人有“九九”重陽節,因此民間將農村留守人員稱為“386199 部隊”)。農村留守人員包攬農活、照顧田間、照顧老小,在許多地方,年幼的留守兒童還要照顧無法行走的留守老人,幾乎沒有時間去鍛煉身體。一些留守人員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未能得到及時治療,也在客觀上制約了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
農民群眾的文化水平較低,全國農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在初中或初中以下。大多數農民對全民健身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許多農民群眾甚至存在“天天干活就是鍛煉”和“體育活動純粹是浪費時間”等錯誤觀點。農民在結束一天重體力勞動后,寧可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將,也不愿參加體育鍛煉。一些農村及相關組織機構沒有開展好體育宣傳工作,導致農民群眾無法更新體育觀念,不利于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
雖然在農村地區發展農村體育事業存在著許多困難,但是要認識到農民群眾是體育事業的重要參與者,而且現在農村居民依然有強烈的參與體育活動的意愿(在許多農村地區的留守婦女每天晚上都要出去散步1~2 h)。因此,必須認真思考、研究如何發展農村體育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城鄉居民的身體素質卻沒有實現同步增長。在個別地方,一些居民的身體素質甚至出現了下降,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這從側面折射出我國城鄉體育事業發展速度已經落后于經濟發展速度。因此,必須花大力氣來統籌發展城鄉體育事業。必須制定城鄉統籌兼顧的體育發展的政策,將提升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和文化教育水平作為基本目標,促進農村體育事業協調可持續的發展[3]。
同時,要充分利用農村地區的土地資源優勢,吸引城鎮資金進行體育場館、體育設施建設,包括田徑場、跳水游泳館、游泳池、籃球場、網球場、足球場等,吸引城鎮居民到鄉村進行體育鍛煉活動,從而實現城鄉體育事業的同步協調發展。
要加強農村體育健身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比如利用空余場地進行文娛活動、租借放映室進行影像文化宣傳、投入資金發展運動操場和運動器械等,能起到良好的實施效果。
要積極呼吁企事業單位及社會組織參與集資,農村也要時刻關注農民的文化生活狀況,挖掘其潛能創造更多經濟來源,鞏固農村文化體育設施建設的成果。
政府要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意識,調動農民積極性,提高文化體育服務在農村的覆蓋率,將農民體育健身作為長期的工程,提高體育場地設施的使用效率[4]。
要推進立法工作,使農村體育工作有法律作為保障。要推動農村體育事業和農村經濟向著科學化和制度化的方向發展,可通過立法來保障農村體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改革農村體育管理體制,提高農村體育事業管理水平,加強對農村體育事業的支持力度。
長期以來,許多人存在著封閉型的體育觀念,他們習慣性地認為體育運動是舉重、跑步、鐵人三項賽、三大球三小球、體操等,還習慣性地認為體育運動是專業運動員的事。事實上,這是一種極為錯誤的觀念。世界上一切體育活動都來自于民間,世界上許多體育活動都來自于農村地區,如風靡全球的飛去來器運動便起源于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狩獵活動。應積極發掘我國農村地區豐富的體育文化遺產,充分利用農村地區的優勢條件,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
(1)要結合農村傳統文化,將農民群眾組織起來,例如開展舞龍舞獅比賽、賽龍舟比賽、風箏比賽等(舞龍舞獅、賽龍舟、風箏都是國家正式承認的體育活動項目),使農民群眾在享樂歡樂中鍛煉身體。
(2)許多農村地區有習武傳統,武術也是一種重要的體育項目。各地政府可以充分發掘當地的武術文化資源,組織留守兒童、婦女練習武術,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傳承了當地武術文化,還可以提升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的防身自衛能力。
(3)政府應主動向留守老人宣傳體育運動的益處。參加體育鍛煉可以增強老年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升老年人免疫系統功能,有效預防肥胖與心血管疾病。各級政府可以組織留守老人練習太極拳(太極拳可以修身養性、強身健體)、健康氣功(如易筋經、六字訣、五禽勁、八段錦、太極養生杖、十二功法等)。將留守老人組織起來進行體育活動,可以防治各種老年慢性疾病,還可以幫助留守老人打破孤獨感、寂寞感,提高自信心、自尊心。
(4)各地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根據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傳統,組織農民群眾開展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例如靠近江河的農村,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組織游泳活動;地處山區的農村,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組織登山比賽、攀巖運動、山地戶外運動;北方地區的農村可以組織滑雪比賽,南方沿海地區的農村可以組織沖浪比賽。
加強農村體育建設,對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國家應堅持科學發展觀,重視農村教育和體育文化建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加大對農村體育事業的資金投入,積極開展農村特色體育文化宣傳,提高農民身體素質,促進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