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金融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51)
2020 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在世界范圍內蔓延開來,全球患者數量持續攀升,疫情升級,世界各國的經濟都受到波及。我國疫情爆發時間較早,對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造成很大影響,阻礙了農業現代化、智能化發展的步伐,影響到鄉村振興事業的全面落實,不利于我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
1.1.1 農副產品方面
由于疫情,我國各地實施交通管制,導致農副產品出現外銷受阻、產品積壓、滯銷及儲備困難等現實問題,極大地提升了農副產品的儲備成本。錯過了既定的銷售時間,導致農副產品的價值和新鮮度下降,影響農戶的經濟收益。以保定市的蔬菜價格為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水果、蔬菜出現滯銷嚴重、價格下跌等問題,價格下跌幅度約為80%~90%。由于疫情時期交通管制、市場關閉、人員隔離、運輸困難等因素,導致“當季果蔬”價格下降幅度巨大,種植戶損失較為嚴重,極大地影響了農民的收益。
1.1.2 畜牧方面
由于疫情時期延期復工、村村封路、屠宰場和交易市場暫時關閉,致使農民所飼養的牲畜存在供給滯后、出欄困難、銷路不暢等問題。以保定市肉雞養殖業為例,在疫情前雞肉價格持續高漲、銷量穩中有升,很多農民都對肉雞養殖的銷量和價格抱有樂觀的預期。然而在疫情影響下,飼料供給力度有限,出欄率低下,導致肉雞產量供大于求,價格不斷下跌,嚴重影響農民的經濟收入[1]。
1.1.3 春耕方面
由于市場關閉、交通管制及農資供給問題,導致保定市周邊的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種子供應等受到影響,農耕無法有序進行,提高了生產成本,影響農民的經濟收入。
首先,外出務工是農民除農業收入外提升經濟收入的最重要手段。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保定市延長假期長度,使企業復工、開業時間不斷推遲,致使鎮域間、縣域間、市域間、省域間乃至村域間的勞動力流動受到管制和限制。在時間流逝的過程中,農民外出打工的需求更加強烈,使得農民務工需求與疫情控制現狀之間出現了明顯的矛盾和沖突,難以滿足農民持續增收的訴求。在宏觀層面上,由于保定市企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嚴重,35%的企業面臨停業倒閉的風險,用工需求下降,致使農民工出現了“打工難”的問題。
其次,旅游經濟是促動鄉村快速發展的有效手段和渠道,是推動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方式。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旅游經濟產業受挫嚴重,居民出行意愿下降,導致鄉村旅游、觀光旅游、文化旅游等受到影響。部分以鄉村旅游產業為依托的農民受到打擊,鄉村旅游經濟損失嚴重。與鄉村旅游產業緊密相關的服務業、餐飲業受到的影響更加明顯。根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我國鄉村旅游經濟環比下降2.3%,增速放緩。
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 年初快速蔓延,對農業、金融、互聯網、教育等產業造成嚴重影響。國家通過實施交通管制、市場關閉、人員隔離、重點排查、健康碼登記等手段,使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并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密切配合下,使除湖北省之外的其他地區形成零增長的發展趨勢。2020 年5 月,湖北等高發地區的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我國疫情防控工作重點從本土防控轉移到防止境外輸入層面,從無癥狀患者排查、境外輸入患者管控等角度出發,形成“抓防控、保經濟”的態勢。目前,我國部分地區依舊存在“無癥狀患者”“境外輸入病例”等現象。由此可見,我國已經從疫情前期順利過渡到疫情后期,但并沒有完全結束“疫情防控時期”。
首先,恢復農業經濟,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是當前保定市的主要工作,也是農業經濟建設的關鍵和抓手。保定市要激活上游市場,恢復農業生產,活化農副產品銷售渠道,穩定農副產品供需格局,加強農耕管控力度[2]。
其次,保定市應在保產保收的基礎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升疫情防控力度,保障農藥、種子等供給質量,確保農資市場健康發展與運作。
再次,保定市應做好返程務工服務工作,在提高農民外出務工質量和效率的同時,做好企業復工、交通服務、信息發布等工作。
最后,保定市應在抓好攻堅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的基礎上,做好農民持續增收的相應保障工作,提升農民增產增收的質量。
因為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對于健康知識的了解相對匱乏,獲取各類信息路徑較少,加之外來務工人員大量返鄉等多種因素的直接影響,大部分農民都存有“疫情無所謂”“病毒離農村很遠”等僥幸心理,致使農村疫情防范意識十分薄弱,依舊存在串門聚會、聚眾打牌等現象。由此可見,農村地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難度大、問題多、任務重。基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依然存有一些漏洞,例如測體溫只是“走過場”;違反疫情隔離原則,如果碰到親戚或者熟人就放行;依舊有人員自由散漫、隨意走動等不良現象。故而農村地區仍是新冠肺炎疫情防范的關鍵區域。
農村領導干部是新冠肺炎疫情防范的核心人員,然而有些農村干部疫情危機管理意識相對淡薄,無法高效動員所有村民實行防范工作。面對封路、隔離、發現疑似病人等多種極容易引發當地村民恐慌情緒的狀況時,無法采用高效對策緩和群眾內心的恐慌。
農村地區的公共基礎衛生條件、醫療技術、防疫物資、防疫能力等方面和城市相比存在極大差距,無法充分滿足防范疫情的基本要求,增大了防范的難度。以行政村配備的專業醫療人員為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平均每個鄉村的衛生工作人員是2.32 人,部分偏遠地區的行政村只有1 名醫生甚至沒有。1 名醫生治療百人、千人的現象在農村地區已屬常態,醫療資源與醫療設施存在嚴重不足,無法充分滿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求[3]。
要想促進并推動農民持續增收,相關政府部門需要恢復并推動農業經濟體系發展。
首先,各地應在落實聯控聯防的基礎上,確保物流通暢,為農副產品流通建立綠色通道,進而確保市場供應,實現農副產品供需平衡,使水果、水產品、奶、肉類、素材、食用油、糧食等得到有效供應。
其次,加強市場管制,滿足農民對“菜籃子”的需求,規范產品售價、供應及體量,進而確保農民的經濟收入。
再次,構建有序的春耕工作體系。政府相關部門在做好防控工作的過程中,應保障生產、機械、農膜、農藥、化肥、種子等農資物品的有效供給,提升農資市場的可靠性、穩定性及運輸通暢性。加強人員、物資的供給質量,提升人員培訓效率,使農耕工作順利、有效開展[4]。
最后,加強企業扶持,構建務工服務平臺。要想為農民工提供良好的返城務工服務,就需要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提高信息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首先,確保農業生產力。政府相關部門需要通過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力,構建標準化的農業發展體系,使農業生產融入到現代生產體系中。
其次,根據不同產業的發展特征及特點,制訂相應的疫情防控舉措,即在保障生產質量、效率的基礎上,提升疫情防控工作的時效性,使農民在生產生活中及時、有效地預防突發問題,降低經濟損失,提升農民持續增產質量和效率。
再次,加強頂層建設,提高統籌能力。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推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業電商快速發展,提供相應的保障機制,使農民增收更加穩健、持續。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社會經濟影響巨大,尤其在農業經濟層面上,不僅影響農民的生活、生產質量,還影響農民的生產質量、經濟收入。為了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目標,相關部門應在疫情防控的基礎上,恢復農業經濟及其他產業的運作機制,從農民的角度出發出臺相應的保障機制,提升農民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