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倩雯,江智妍,周澤炯
(1.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傳統家庭養老模式下,老人普遍難以得到專業細致的照顧和精神文化服務。社會機構養老的社會成本大,需要投入巨額資金建設養老院、老年公寓等社會養老服務設施,難以容納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入住。許多養老機構的設備有所欠缺,資金有限,為老人們的服務項目也比較單一,工作人員缺乏專業化知識,技能不達標[1]。
據調查,我國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人口老齡化年均增長率約為總人口增長率的5 倍。2011—2019 年,我國60 歲以上老年人口由1.78 億增加到2.54 億,老年人口比重由13.3%提高到18.1%。此外,我國每年新增高齡老年人口約100 萬人,并將持續到2025 年。
2017 年2 月,民政部、衛計委等部門發布《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 年)》,部署推進智慧醫療服務等多項重點工作,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智慧健康養老標準體系,加強智慧醫療服務網絡建設和網絡安全。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發展,為滿足家庭、社區、機構等不同應用環境的需求,應構建“互聯網+”信息通道,有機整合服務中心、老人、家庭成員及政府監管部門,有效協調服務、實時監控流程和實現系統的社會共享機制。
基于遠程技術的智慧養老模式是運用智能設備,實時監控老人的動向、身體指標,讓“智能養老”設備走進生活,成為忙碌子女背后的“眼睛”,從而更好地知曉老人的信息。該模式的原理是運用物聯網技術,設計出方便老人佩戴的儀器,伴隨著老人的運動出行,監測老人的各項生理信息,包括心率、血壓、血氧、運動步數、久坐、睡眠、血糖等,根據監測出的數據干預運動、飲食、心理、行為等,同時將數據反饋給子女或集中養老機構,例如瑞典ACTION 模式、芬蘭以老人為中心的遠程監測模式、珠海的e-link 模式[2]。
智能家居是以老人居家為背景,打造出可預測、可監測、可報警的家居設備,更能保障老人們的生活安全。該養老模式的原理是通過安裝智能安防、緊急求救、智能門禁、煤氣監測、空氣質量控制等居家設備或智能機器人為居家老人降低生活危險,從而營造安全舒適的環境,讓老人生活得舒適踏實,例如法國Sweet-Home 模式、德國AAL 模式、北京無介入照護模式[3]。
基于多方參與的智慧養老模式是指多方聯動,共同為養老服務,打造出更便捷、更安全、更有質量的智慧養老環境。該養老模式的原理是利用醫療機構的技術、專業健康管理公司的團隊服務,與社區家庭綜合服務中心、衛生服務中心合作開展醫養結合居家養老服務,實現醫院—社區—居家的居家養老模式。三者相互結合、補充,可一并解決資金、人才培養、經營三大難題。
在云平臺錄入老人信息,使社區居委會、醫療機構等服務機構能夠查詢老人的年齡、居住位置、健康情況等信息。研發專為老人服務的應用終端,開設不同的服務社區,將服務、娛樂、健康、醫療設施展示出來,將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的商家標記出來[4]。
智慧家居要安裝傳感器,例如衛生間地板報警器在老人摔倒時可以自動聯系家人,燃氣灶智能提醒功能可以防止老人忘記關火,遠程監控、智能防盜門及感應式關門可以防止老人忘記關門。因為年齡的緣故,老人們的記憶力和行動力都大不如前,所以智能家居應朝著操作簡單、方便老人使用的方向發展[5]。
目前智慧腕表等監測健康狀況和定位的移動終端在老年人中很受歡迎,可以記錄老人的血壓、血氧、心率等,便于隨時掌握老年人的健康信息。
智慧養老模式應兼顧老人身心狀況。當前是信息化時代,受眾細分為許多小的群體,對于信息需求也是多種多樣。例如現在的老年人也想要學習使用新媒體,應根據老年人的需求打造線上服務平臺,幫助老人利用新媒體進行法律咨詢、醫療、娛樂等活動[6]。
統計報告顯示,2019 年我國智慧健康養老產業規模近3.2 萬億元,預計到2020 年產業規模將突破4 萬億元。智慧養老作為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可觀,但是地區之間的差異十分明顯。由于改造成本高、專業人才缺失等原因,很多中小城市老年智慧社區的覆蓋率并不高,覆蓋區域智能化項目也不夠健全,因此要想實現全方位覆蓋需要更多時間[7]。
由于發展時間較短,智慧養老產業終端設備功能單一,技術水平不夠先進,即使運用了大數據進行多方面的服務也還是大而不全。在個性化需求旺盛的現在,智慧養老服務種類少、產品同質化顯現嚴重。目前,智慧養老健康管理技術停留在找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層面上,而對于潛在、可能發生的問題仍然不能做到“未卜先知”。
智慧養老服務領域主要包括慢性病管理、個性化健康管理、互聯網健康咨詢、信息化養老等服務,所展示的信息涉及互聯網信息技術和眾多專業知識,專業性強。養老服務行業工作量大和職業偏見等使得養老服務人員素質普遍偏低。尤其是線下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年齡偏大、服務不專業,使線上平臺缺乏線下優質服務的支撐,影響整體效果。
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截至2019 年我國60 歲及以上人口比例達到18.14%,養老需求量大,與供給之間有較大缺口。縱使智能化的養老產品層出不窮,可愿意使用的老人卻并不多。除了接受能力、生活習慣的影響外,眾多民營機構收費較高也使老年人打起了“退堂鼓”。因此,盡管老年人口眾多,還是有很多智慧養老機構無人問津或處于虧損狀態。
目前,我國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正處于發展階段,規模遠小于其他互聯網服務業,需要擴大互聯網智慧養老產業規模。我國互聯網智慧養老產業大多建立在大城市,應把建設精力集中在中小城市社區,做到產業分布平衡。同時,需要呼吁社會各界人士對互聯網智慧養老產業加強重視,使智慧養老產業傳播得更加廣泛,實現全方位覆蓋[8]。
對于與智慧健康養老對接的相關醫療器械等,需要進行定期檢查,替換掉不合格的儀器,同時要引進國內外先進醫療技術儀器。為了解決同質化問題,需要不斷創新。創新是發展的根本,互聯網健康養老產業需要豐富服務種類。互聯網智慧養老產業要面向未來,與大數據技術相結合,保證平臺專業化,給老人帶來最大程度的保護。
應提高與“互聯網+”智慧養老對接的醫療體系質量。老年群體最需要的是醫療護理,要推進對接醫療設備的全面性和先進性,招納更多專業的醫療護理人士,要結合線上、線下,定期派遣醫護人員拜訪老人,為老人檢查身體。同時,醫藥產業銜接也很重要,應對接“互聯網+”智慧養老和醫藥產業,最大程度保證質量。
針對供給不足的問題,政府需要大力扶持“互聯網+”智慧養老業,不僅要從物資上給予扶持,還需要政策扶持,積極促進各相關領域與“互聯網+”智慧養老的合作。推進“互聯網+”智慧養老線上技術與線下醫療、護理、養老等相關行業相結合,實現“互聯網+”智慧養老全面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