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嫻,劉筱筠,成思思,陳國蘭,蔣智林*
(1.西南林業大學研究生院 云南 昆明 650224;2.普洱學院 云南 普洱 665000;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 100070)
有機茶是指茶葉的生產、加工、包裝、儲存以及銷售過程采用有益于生態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方式,建立有機茶葉生產體系,在整個市場運行過程中必須具備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和追根溯源審查體系,獲得有機產品認證證書,并加施有機產品認證標志的茶葉及相關產品[1]。有機茶生產必須按照極其嚴格的標準來進行,對于原產地的地質土壤環境質量、地理氣候特征、灌溉條件、空氣質量有極高的要求,需要達到相應的規定標準。除此之外,需要具備相對先進的現代農業技術及管理方式,才能進行有機茶的種植及生產。
思茅區地處邊疆亞熱帶高寒地區,工業化程度低,具備發展有機農業所需的土壤、空氣、水源等自然條件,且土壤富含多種微量元素,適宜植物生長,被譽為“植物王國中的王國”。“生態立區、綠色發展”的發展理念是思茅區大力發展有機茶的優勢,其良好的生態環境能進一步促進思茅區茶產業綠色化發展[2]。
思茅區作為云南省有機茶的重點產區之一,被譽為“中國茶城”,該區茶產業發展歷經數年,是思茅區茶農及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3]。在云南省打造“綠色食品牌”的號召下,產業升級倒逼思茅區以有機茶為突破口。堅持科學規劃、依托品牌的指導原則發展有機茶產業,以期實現全區茶園綠色有機化,培育有機茶產業集群,推動區域經濟增長,打造有機名片。
1.1.1 常規茶產能相對過剩,有機茶供不應求
自2002 年農業部制定并發布有機茶產業行業標準以來,各地政府積極落實國家政策,配套相應的鼓勵發展政策和扶持方案,為有機茶產業發展奠定基礎。雖然多年來思茅區有機茶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規模和成就,但有機茶產量與常規茶產量依然相差甚遠[4]。
在常規茶園向有機茶園轉換過渡的過程中,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并且付出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等,生產有機茶所需的基地建設、生產設備、工藝改善、人員培訓、有機茶認證及檢測等的投入費用較大。思茅區小規模茶企占大多數,其規模與實力難以進行有機茶生產。落后的營銷手段及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思茅區有機茶價格較低,高成本支出與低效益收入不平衡。眾多小作坊、小規模企業經營管理者以及個體經營戶對有機茶種植持觀望態度,導致有機茶產量相對較少。
1.1.2 茶葉企業產業鏈短,綜合效益低
同時,茶葉企業以及茶農長時間處于原材料供應階段,沒有掌握普洱茶生產和定價的自主權,以被動劣勢進入市場,產業鏈較短,不能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綜合效益低。
1.1.3 有機茶市場普及度低,消費者對有機茶認知度不高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消費者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但眾多消費者對有機茶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仍較低。有機茶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且市場價格偏高,國內普通消費者大多從未接觸過或者聽過有機茶。消費者對茶葉的產區、口感、樹種等給予更多關注,對有機茶概念感到陌生和模糊。
各地政府或各大企業在大力推廣有機茶的過程中,信息傳遞缺失,導致信息不對稱,消費者接受度較低,對有機茶概念傳播及有機茶產業發展造成一定的制約。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物質文化水平不斷提升,消費者對各種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消費者對食品質量及安全尤為關注,食品消費選擇逐漸向優質型轉變。有機食品是食品安全的最高級認證,因此也成為消費者追逐和信賴的健康消費食品。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有機食品的消費比重不斷增長,有機產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思茅有機茶也迎來了發展機遇。
1.2.1 生態茶園建設成效顯著,為有機茶園建設與轉換打下堅實基礎
在綠色消費大背景下,云南省各級政府意識到提高茶葉質量、改善茶源供給對促進茶產業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5]。
為響應省政府產業發展的規劃布局,緊抓產業改革發展路線,普洱市從2010 年開始率先實施生態茶園建設,制訂系列管理規劃對茶園進行規范管理,為普洱市茶葉從無公害茶到綠色生態茶再到有機茶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思茅區茶園經過多年經營,被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思茅區累計投入2 000 萬元實施茶園“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推廣項目,擇優選取有影響力的有機肥替代化肥,創建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有機肥替代化肥的長效生產運營模式,從而提升有機茶園產品品質、土壤質量,輻射帶動周邊茶園有機建設,促進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茶產業已成為全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步伐的重要支柱產業。
①取材環保性。材料獲取過程不應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如不存在大規模的開山采石、砍伐森林等現象;選用的生物護岸材料應不影響當地生態系統穩定性;當引進外來物種進行植被護岸時應不會造成物種入侵、擠占本地物種生存空間等現象。
1.2.2 依托普洱市思茅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積極構建科研平臺
依托普洱市思茅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積極構建科研平臺,利用現代農業技術手段發展有機茶產業,有機茶產業建設及帶動效應成果初顯。思茅區以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為總抓手,大力推進有機茶園建設以及有機產品認證。積極構建科技平臺,緊抓科技建設,與科研院所與機構合作,建立農業物聯網數據交換共享和可視化農產品追溯體系,實現有機茶產品質量追溯全覆蓋,建成智慧茶山物聯網及溯源平臺,促進農業技術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推動有機茶產業健康發展。
2019 年底,思茅區茶葉種植面積達11 400 hm2,采摘面積10 000 hm2,實現生態茶園建設全覆蓋。“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項目建設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茶園1 800 hm2,輻射帶動茶園6 700 hm2,直接惠及茶農10 500 萬戶,茶農人均增收470 元,示范帶動茶產業新增工農業產值約1 億元。通過以獎代補、示范帶動等方式引導全區生態茶園有機轉換,有機茶園轉換637.9 hm2,累計認證有機茶園1 933 hm2,實現干毛茶產量18 000 t,總產值67.90 億元,無公害茶園9 627 hm2,有機產品認證40 余個。
(1)茶企小、弱、散,市場化程度較低,缺乏品牌意識。思茅區集茶葉種植、包裝、銷售于一體經營的茶葉企業達上百家,但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較少。由于茶行業準入門檻低,思茅區90%的茶企不成規模或規模較小,很多甚至依然處于家庭作坊模式并長期處于原材料供應階段,營銷意識落后,缺乏品牌意識。
(2)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均,產業發展定位模糊,不利于品牌傳播。思茅區茶產業以種植、供應、銷售毛茶為主,創新型、科技型茶產品開發嚴重不足,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同時,當地有豐富的茶業資源、自然和人文資源,但利用度較低,不能結合本土資源開發新型茶旅供應鏈產品。雖然已經打造一批以企業建設為主的莊園、特色景區和旅游小鎮,但是茶旅融合建設體系不健全,設備不完善,人才配備不足,缺乏符合當下消費者在文化提升、精神提升、藝術提升等方面需求的大健康時代建設項目,難以依托二三產業發展打造品牌。
(3)營銷體系落后、渠道單一,專業人才儲備不足,拉低品牌建設整體素質。營銷困難是思茅區所有茶葉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營銷手段單一,僅依靠線下門店和線上淘寶、京東等旗艦店的銷售,大多依靠老客戶購買。
同時,線下門店銷售人員素質不高,沒有經過專業的銷售培訓,缺乏專業的銷售人才。在互聯網時代,缺乏運用互聯網優勢進行宣傳營銷的思維、技術及手段,信息不對稱,導致思茅區有機茶受眾范圍很小,難以在信息時代有效傳播。
綠色發展是占領高端市場的有效途徑,思茅區具有發展綠色經濟的天然環境優勢,其獨特的地形及氣候條件是打造綠色有機、健康優質的思茅有機茶的獨特優勢。
思茅區各茶企秉承“生態立區、綠色發展”的發展理念,具有以發展有機品牌進軍國際市場的戰略思想。政府及企業的品牌意識不斷提高,著重發展有機茶產業,引導茶產業升級,有機認證發展也十分迅速。十幾年來,思茅區主打“有機”牌,在政策的感召和產業發展規劃的引領下,積極培育茶葉龍頭企業,出臺各種政策及措施扶持茶葉龍頭企業迅速發展,部分企業已經成為思茅區發展有機茶產業的主力軍。
(1)積極制定茶產業經營體制,加快有機茶認證腳步,為有機茶產業品牌建設奠定堅實的市場基礎。在普洱市政府成立的“名山普洱茶誠信聯盟”的基礎上,思茅區茶產業經過多年的經營和發展,結合普洱茶品牌聯盟和思茅有機茶品牌產業聯盟,大力培育代表性茶葉龍頭企業,走綠色品牌發展之路。
據統計,截至目前已經建成189 家茶葉生產企業、93 家茶葉初制所、4 家省級龍頭企業和11 家市級龍頭企業,82 家茶葉企業通過SC 認證,成功打造65 個茶葉品牌,獲得65 個注冊商標,3 個品牌榮獲云南省2018 年“十大名茶”,2 個中國馳名商標,5 個云南省著名商標。
在思茅有機茶產業建設中,12 家企業通過國內OTRDC、歐盟EU、美國NOP、日本JAS 等機構有機認證,并成功打造“思茅有機茶”公共品牌。
(2)成功培育區內代表性省級龍頭企業,并打造了一批有影響力的茶企品牌。其中,有云南天士力生物茶科技有限公司及普洱祖祥高山茶園有限公司等4 家省級龍頭企業;“祖祥”牌無量翠環有機綠茶入選云南省綠色食品“十大名品”;最早開展有機茶種植的普洱祖祥高山茶園有限公司產品連續8 年獲得有機認證,包括歐盟、美國、日本、中國四大有機認證,并出口歐美等高端市場;龍生茶業自1996 年成立至今,一直堅持走生態有機的發展道路,打造“有機茶、放心茶”品牌,成為云南省首批通過茶葉市場準入食品生產許可證A 級認證的企業,“龍生”商標是普洱市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成功打造了“祖祥”“原生”國際有機認證及“龍生”“古普洱”國內有機認證等知名品牌;普洱思茅有機茶產業聯盟剛成立就參加了2018 杭州茶博會、第十三屆中國云南普洱茶國際博覽交易會、2018 年北京秋季茶博會等推介宣傳活動,為打造“普洱思茅有機茶”品牌開拓了市場。
思茅區有機茶產業及品牌建設在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顯著成果。在今后的產業發展中,政府及各經營主體應正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時代需求,精準定位發展目標,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及品牌發展戰略,選擇適合的發展路徑,有效推動產業發展提質增效,提高產業市場占有率,進一步帶動區域經濟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