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益陽 413000)
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有許多重要的論述,其中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為了更好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2014 年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規劃通過并進入實施階段。
借助洞庭湖豐富的資源,當地水產養殖、水稻種植、旅游觀光等產業迅速發展,以洞庭湖為中心的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同時,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在快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顯現。如何讓洞庭湖重新煥發昔日的綠顏,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從而帶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目前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在發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洞庭湖作為長江流域的重要湖泊之一,擁有豐富的淡水資源和濕地資源,因此洞庭湖地區的淡水養殖業、農業、旅游業等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充分激發洞庭湖的生態優勢,建設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是我國對大湖流域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新路徑的積極探索[1]。
洞庭湖覆蓋包括湖南岳陽、湖北荊州在內的33 個市、縣、區。建設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有利于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這兩大城市群之間的有效鏈接,有利于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一體化建設和加快中部城市的發展,是促進中部地區快速崛起的有效途徑。
建國初期,經濟落后、土地貧瘠,為解決缺衣少食的問題,人們大面積進行填湖造田,洞庭湖便是其中之一。建設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是修復洞庭湖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實寫照,更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有力證明。
在洞庭湖豐富的淡水資源和濕地資源的基礎上,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擁有大量豐富的淡水水產品、農產品、生態旅游等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的資源。隨著人們對經濟發展的過度追求以及認識偏差,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所能提供的資源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經濟發展需求,導致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生態壞境出現問題,生態系統承受巨大壓力。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其中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域的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是重要內容之一。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不僅指通過植樹造林提高植被覆蓋率,同樣也要注重創新驅動,使當地產業得到發展的同時,水、濕地等生態資源得到修復和保護,通過綠色發展帶動經濟發展。
王運斌等人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對于城市群綠色發展的有效投入明顯不足,從而使其生態經濟發展明顯落后。
在發展歷史中,洞庭湖的生態功能遭到了極大破壞。雖然從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以來,洞庭湖區域的生態功能得到了一定恢復,水域面積、濕地面積有所擴大,水質不斷提高,野生動物種類增加,但與早期的洞庭湖相比,在生態功能上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洞庭湖的生態功能還需要繼續恢復。
首先,受到全球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洞庭湖的生態環境和資源已經遭到極大破壞。近年來,在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洞庭湖的生態環境得到一定恢復。對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生態補償機制進行優化,能夠及時調整補償途徑和措施,鞏固和強化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生態功能,是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優化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機制,能夠促進生態建設與經濟之間平衡發展,從而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再次,優化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機制,能夠根據時代發展要求和當地實際,使生態補償發揮最大作用,達到保護生態和增進人民福祉的目的。
生態補償是對人們在保護生態環境過程中所失去的權益進行補償的措施。在進行生態補償時要堅決遵循主體明確、權責統一原則,使人們在享受生態環境帶來便利和利益的同時,承擔起保護自然的責任,促進洞庭湖地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具有不同特點,采取的生態補償措施也各不相同,只有結合當地實際,才能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
在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優化時,要遵循因地制宜、科學謀劃原則,結合洞庭湖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優化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各方保護洞庭湖生態環境和資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
生態補償涉及內容較多,而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涵蓋的區域較廣、城市較多,涉及的利益主體也較多,因此在優化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時,要堅決遵循全面統籌、循序漸進的原則。統籌好各政府部門在生態補償中的主體責任和社會各界的責任,積極協調各方,加大生態補償中公共財政的投入,確保為保護生態而犧牲利益的人們提供一定補償。吸引社會各界參與,增加補償的渠道,完善生態補償市場,提高人們獲得補償的標準。
同時,著眼于洞林湖生態發展全局,推進生態補償循序漸進,促進洞林湖生態發展,從而帶動區域內經濟發展。
生態補償應遵循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使參與環境保護的人們受益,使破壞環境的人得到應有的懲罰,避免出現“撿漏”現象。只有保證公平公正,才能增強政府的公信力,才能有效保護洞庭湖的生態環境,從而不斷鞏固生態功能。
生態補償涉及多方利益,完善的生態補償體制機制能夠為生態補償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完善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有關生態補償的實施辦法,明確生態補償指導思想、依據、標準等內容,規范生態補償體制機制。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相關考核和財政政策,將綠色發展作為主線“GDP”考核納入生態補償政策評價分析之中,使財政資金向重點項目、重點區域傾斜,使生態保護與生態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相輔相成,使洞庭湖的生態經濟向好發展。
以往的生態補償方式以一次性的經濟補償為主,這種方式過于單一,特別是洞庭湖區域的農民大都依靠土地和水資源生活,失去原有土地或者水資源后,就失去了經濟來源。因此在生態補償時,要為農民提供更多的生存技能培訓,使他們在退耕還湖后仍有生活來源。
同時,積極創新,大力發展綠色旅游、現代農業等適合當地發展的特色產業,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還可以給予政策扶持和優惠,鼓勵人們充分利用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優勢自主創業,不僅能增加收入,還能帶動附近的居民增收,引導更多人積極參與洞庭湖的生態保護。
生態補償偏低是許多人不愿意退耕還湖、退耕還林的原因之一。一旦失去了土地,農民就沒有了收入來源,生活也會陷入困境。
鄺奕軒(2019)[2]調查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內平江縣公益林生態補償情況,其補償標準為240 元/hm2,而林農期望的補償標準為3 000 元/hm2,存在較大差距。生態補償過低使靠土地生存的人無法維持正常生活,加劇了洞庭湖區域內退耕還湖的難度。此外,有些人對政策的認識不足,限制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因此要立足實際,綜合考量,合理設置生態補償標準。
生態補償市場化能夠有效補充以政府為主體的生態補償機制,將社會資本引入生態補償中,加大補償力度,提高補償標準[3]。
同時,還能增加生態補償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增加就業機會,使人民群眾的利益最大化。此外,要建立健全市場監管機制,拓寬監督渠道,確保資本進入后生態補償的規范性和公正性[4]。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對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經濟發展有直接影響,對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實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探索經濟發展路徑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并不斷優化,解決好生態發展中保護與開發的問題,建設富饒美麗的洞庭湖,促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