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警官職業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21)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是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能源消耗過快,資源儲存量不斷減少。在推行環境會計的過程中,相關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但環境會計在推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2018 年1 月1 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正式實施,與環境會計建立了密切相關,對推行環境會計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4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草案稿由財政部會同國家稅務總局、原環境保護部制定報送國務院,2018 年1 月1 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正式實施。
首先,在環境保護稅尚未推行前,中國實施的排污費制度雖然對于加強環境治理、減少污染物排放、推動環境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依然存在執法力度不夠的問題。將“費”改為“稅”,收取的費用也由原來的經濟措施上升為法律手段,并且制定了統一的標準,使得收取行為更加規范、公正。
其次,由過去環保部門收取的排污費改為稅務機關收取環境保護稅,稅費全部歸地方政府,增強了規范性以及地方推動環保稅的積極性[1],增強的企業環境保護責任,使綠色稅制體系不斷完善。
(1)相關部門對環境保護稅的宣傳不到位,公眾普遍沒有認識到環境保護稅的重要性,導致環境違法行為和執法難度增加。通過調查問卷發現,95%的企業員工不知道環境保護稅怎么征收,65%的企業會計人員沒有進行有關環境保護稅征繳的系統學習和培訓,大多數民眾對環境保護稅的認識不足。同時,環境知情權缺失也使民眾參與度低。應通過新聞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加強民眾的環保理念,提高民眾對環境保護稅的認識。
(2)稅務人員對于環境保護稅的認知不夠。稅務部門除了要嚴格執法、積極推進環境保護稅的實施、發揮指引、強制、教育作用外,還應該加強稅務人員的專業技能。由于環境保護稅法頒布時間較短,稅務人員對于環境保護稅的認知不夠、執法不嚴。應通過大數據平臺掌握準確的征稅指標,通過培訓和學習提高執法專業性[2]。
(3)征管技術和征管執行方面存在問題。環境保護稅在征管時需要對污染源、污染程度、污染值進行檢測,這就對檢測設備和檢測員的專業水平提出了要求。在環境保護稅征收中發現,大多數地區的征管技術和人員專業水平較低。同時,征管時需要司法部門、環保部門和稅務機關互相配合,但各部門分工不明確,出現了互相推諉扯皮現象,嚴重影響了征收的效率,也影響了環境保護的效果[3]。不同企業的征收標準不同。環境保護稅歸地方政府征收,一些地區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粗線條管理問題,使得企業消極抵制,不利于社會穩定發展。
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在綠色科技方面的發展滯后,沒有引進環保設備,對資源的依賴性較強。征收環境保護稅以后,企業的環境成本和生產成本會進一步增加,利潤空間被擠壓,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會在各方壓力下被淘汰。這種境況與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相沖突。很多企業沒有認知到環境保護稅的本質是保護環境而不是增加財政收入,會在利潤較小的情況下出現偷稅漏稅的行為[4]。同時,環境保護稅的稅率偏低。經過統計,大多數企業需要繳納的環境保護稅低于企業的污染治理成本。在短期利益的驅使下,企業會選擇交稅而不采取節能減排、調整產業機構、綠色發展等環保措施。
目前,我國環境會計的管理體系不健全,雖然出臺了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條例等相關法律條例,但在實施過程中缺乏監督,影響環境會計的推行和發展。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的實施,宏觀稅收體系逐漸完善,增強了稅制綠化,對優化稅制結構、提升執行力度、完善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具有重要意義[5]。
在環境會計執行中發現,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內容缺乏規范性和強制性。企業的積極性不高,沒有單獨的環境報告,對外披露內容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比較低?!吨腥A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出臺后,各利益方對環境信息的要求、敏感度增加,企業需要通過積極披露環境信息來取得債權人、投資人的信任和消費者的青睞,環境保護稅的實施對企業信息披露起到了積極作用。
(1)債權人需要了解環保稅推行的影響。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的生產、經營信息受到了各方信息使用者的關注。隨著社會公眾環保意識的加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的實施,企業面臨的環境風險加大,政府、媒體、投資者、債權人等各方信息使用者需要了解企業的資源配置情況和出現的環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需要推行綠色發展,及時披露相關的環境會計信息,以滿足各方需要。
(2)及時披露環境會計信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的實施,會對一些污染型企業造成沖擊,形成較大的環境壓力,使得各方信息使用者更加關注企業的環境風險,關注環境問題對企業生產經營產生的影響。如果信息不透明,會引起市場波動和利益相關方的猜測。根據公共關系中處理危機的信息透明理論,及時充分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是明智之舉,會增加利益相關者的信任,降低環境問題帶來的不利影響,消除投資者和債權人的顧慮。
(3)提升信息披露質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后,提出的定量征收指標會使分散的環境成本信息披露和數據分布規范化,除了對與環境保護有關的資產、負債、支出、收入等內容進行披露,還會通過更加詳細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來證明其及時納稅,從而讓政府、媒體、投資者及時了解企業的環境信息。
環境會計推行中,對環境成本的計算不精確,例如環境污染、防治的成本等。要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環境保護稅的推行增加了企業的稅收負擔,將“費”改為“稅”,收取的“稅率”比過去的“費率”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大部分地區的稅率上限上調,企業經營壓力增大。企業的經營活動在供、產、銷各個環節都有環境成本,隨著采購成本和環保設備增加,生產成本增加。同時,處理廢氣廢物的成本增加,使得企業的環境成本增加。因此,企業要想降低成本,就要選擇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提升企業的競爭力[6]。
繳納環境保護稅會對污染企業造成一定影響,促使很多企業走綠色發展道路,主動進入環保行業,生產方式變得更加環保,改變企業的發展模式,將用于治污減排的資金投入研發新技術和設備中,進一步降低環境污染[7]。
環境保護稅是以檢測納稅人污染物的排放量作為依據。從會計的角度來看,這些定量指標無法控制,需要成立專門的部門進行核算,進行物料消耗檢測和數據檢測,明確納稅金額和污染成本,同時也降低了企業違規風險[8-10]。
環境會計和環境保護稅的實施密切相關。良好的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要想加大環保力度,建立完善的環境會計制度,就必須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稅制度,推動綠色發展。同時,應建立環境保護大數據共享平臺,實現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