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各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土肥站 廣西 百色 533400)
綠肥是指全部可以翻耕到土壤中用作肥料和具有根瘤菌能夠固定空氣中氮等營養物的綠色植物,如苕子、紫云英等,屬于一種良好的有機肥,在培肥改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一種能夠再生的資源,有助于提升農作物產量。我國有十分豐富的綠肥資源,分布較為廣泛,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常壓和常溫狀態下,固氮生物可以把大氣中的游離氮轉變成農作物能夠利用的形態氮。每667 m2紫花苜蓿和草木曬等豆科植物能夠完成4~10 kg 的固氮量,等同于20~50 kg 的硫銨化肥。相較于工業固氮而言,生物固氮具有無污染、固定氮能充分利用等優勢,是巨大的生物肥料資源。
豆科綠肥植物不但具有固氮作用,同時對土壤中難溶性的磷酸鹽有很強的吸收能力,可以增加土壤中磷含量。光葉苕子和苜蓿等綠肥植物的根系能夠深入土壤2.5~3.78 m,這樣的綠肥植物利用自身根系可以吸收更深層土壤中含有的營養成分。等到翻壓綠肥后,能夠保證土壤耕層中含有更加豐富的營養。
綠肥翻埋,根系的胞外分泌物不但加大了土壤中相關酶的含量,同時也提供了眾多能夠給根際微生物利用的能源及營養物質,使土壤中酶類與微生物更加具有活性。通常情況下,木質素含量較低、C/N 比值相對較小的綠肥更能激發土壤生物活性[1]。
將冬種綠肥用于潮砂泥田中,可有效激發土層中蛋白質酶、轉化酶以及脲酶的活性,使土壤中含有眾多數量和種類的放線菌與細菌,有助于土壤中營養成分的轉化,同時可以利用營養抗性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滋生,增加土壤中含有的真菌數量,有助于有機體分解,生成相應數量的腐殖質,改良土壤狀況。由此可見,針對綠肥實施翻壓操作,可以顯著改善與修復土壤的微生態環境。
間種是在主要農作物各植株之間種植相應數量的綠肥植物,將其當作肥料。例如稻田養萍的間種,采用這樣的種植形式,有助于將養地和用地有效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間種的互助作用。
另外,間種能夠充分發揮農作物的邊際效應,降低綠肥作物病害及凍害的發生概率,降低雜草對主要農作物造成的不良影響。
套種是在不改變主要農作物種植方式的狀況下,在主要農作物行株之間種植綠肥植物。該種植方式與間作的不同在于不是同時播種。例如在預留棉田地中先種植箭舌豌豆,然后再種植棉花,主要目的是充分運用時間生產一季的綠肥,給主要農作物或是后一茬農作物提供肥料來源。
混種是各種不同類型的綠肥根據相應比例混合或是以相間的方式種植在同一田地中,然后當作綠肥進行實際應用[2]。混種主要利用匍匐生和直生、寬葉和窄葉、豆科和非豆科混合搭配的方式進行種植,這樣更加有助于充分利用水分、肥料、陽光等,增強作物抵抗災害的水平,改良土壤的理化狀況,對土壤營養成分進行調節。
插種也被稱為基作,主要是應用農作物換茬期間的短暫時間間隔搶先種植一次短時期的綠肥植物,用以當作下一茬農作物的基肥。實際插種過程中,可選擇豌豆和綠豆等速生綠肥。
壓青是指綠肥還處于青嫩時期時對其進行翻壓處理,當作農作物種植的肥料。綠肥壓青要把控好壓青的數量、深度及時期。通常情況下,是在鮮草營養含量最豐富、產量最高的時期實施翻壓處理,例如田菁現蕾期、禾本科綠色植物抽穗時期、紫云英盛花時期。這個時期不但作物營養豐富、產量較高,而且老嫩程度適中[3],能夠得到更加良好的效果,亦可以滿足植物生長發育時期的營養需求。
壓青數量通常決定了下一茬種植農作物的類型、品種特點及土壤所具有的肥力。原則上來講,土壤肥力較高的田地少施加,肥力較低的田地多施加;生長時期較長及耐肥的農作物要多施加,生長時期較短且不耐肥的農作物要少施加。旱地通常采用全部翻壓的方式,水田施加量通常是1 500~3 000 kg/hm2,肥田中不能超出22 500 kg/hm2。
關于綠肥翻壓的具體深度,應結合植物生長的營養需求和微生物活動的特征確定,通常是15 cm 最佳,主要應用直接翻耕的翻壓方式。
綠肥生長的地方可以先用耙鎮壓,也可以利用重型圓盤耙采用交叉耕的方式將其切碎之后再實施翻耕處理。經過翻壓之后,需要將根系與土塊耙碎,將田地整平,同時在第一時間內做好灌水保墑工作,做到壓實和壓嚴,確保綠肥和土壤之間能夠接觸得更加緊密,促進綠肥腐解,然后實施播種與保肥操作。
綠肥經過翻壓處理之后,一段時期之后發生腐解便會變為下一茬農作物的基肥。實踐可知,每次翻壓500 kg 的青草,能夠令玉米產量增加20.09~35 kg,稻谷產量增加18~38 kg,洋芋產量增加130~245 kg,小麥產量增加21.50~34.40 kg。施用綠肥之后效果也較為顯著,若是在北方旱地通常可以維持2~3 年。特別是在多熟制中適期將綠肥插入,即便在初始時段影響了當季農作物的生長,然而就整體而言,依然使產量大幅度增加,獲取的經濟收益也會明顯提高。
綠肥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可以作為飼料,特別是豆科植物中含有很高的飼用成分,干物質內粗蛋白質含量占比在15%~20%范圍內,同時含有多種氨基酸及其維生素。據相關數據可知,1 kg 的優質苜蓿粉等同于0.5 kg 精飼料所具有的營養價值。
另外,單位面積產量中,綠色植物要遠超出糧食經濟作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盡管直接將綠肥當作肥料可以獲取較好的增產效果,然而就總體經濟效益而言無法與“過腹還田”的種植方式相比。
很多綠肥植物都是極為良好的蜜源植物,同時蜜期較長,蜜質十分優良,一些也能夠當作造紙、麻以及其他眾多纖維產品的原材料。近年,一些地方應用肥菜當作綠肥作物種植高檔蔬菜,例如蠶豆、金花菜和豌豆等,加工出口或是向當地市場提供貨源。
脫貧攻堅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任務,以農業種植的方式開展扶貧工作,需要對當地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掌握農業種植肥料的施加情況。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原則,結合當地情況做好扶貧攻堅工作,確保人們的生活需要得到保障。與此同時,扶貧工作中要對扶貧成效予以高度關注,避免脫貧之后重新返貧。
脫貧攻堅工作中應注重全新發展觀念的貫徹與落實,在脫貧攻堅中有效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推動農業經濟轉型升級。秉持資源節約利用的基本原則,貫徹可持續發展觀念,建立生態扶貧體系,健全生態扶貧保障制度,保護生態環境[4]。過去農業種植中會使用大量化肥,不但農作物產量有限,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較為嚴重的不利影響。采用綠肥種植模式,可以改良土壤,彌補了化肥使用中的不足[5]。
例如我國某鄉村高粱、黃桃及水稻是主要的農業經濟作物,為了實現綠色生產,該鄉村大力研究綠肥生產技術。當地水田溫度相對較高,紅萍綠肥能夠越冬。基于以上特點,該村提出了“蜂—蛙—燈”的水稻綠色種植模式,輔之以紫云英等綠肥,翻壓稻田之后放養紅萍,實現稻田的土壤培肥,取代了以往的化肥種植模式,農業種植產量顯著提升,助力該村脫貧攻堅工作的有效開展。可以此為鑒,大力發展綠肥種植模式。政府部門派相關技術人員深入基層,在綠肥的實際生產及應用中給予相應指導,也可以建立相應的綠肥種植模式示范基地,確保綠肥種植模式良好應用,不但可以有效提高農作物產量,助力脫貧攻堅,也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需要。
綠肥在農作物的種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激發土壤中酶的活性,給農作物生長提供更多營養成分,促進農作物生長,提高農作物產量,為農戶創造更多經濟收益,推動我國農業發展。與此同時,綠肥種植能夠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是一種十分優良的種植方式,值得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