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前郭縣委黨校 吉林 松原 131100)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應將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進行積極有效的部署工作。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應圍繞推動農村高質量發展而進行。農村發展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針對當前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進行分析和判斷,通過對國內外工農關系處理的先進經驗進行總結,切實有效改善“三農”問題。要想實現高質量的鄉村發展,就要總結當前發展問題,規避以下幾種不良傾向,有效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進一步解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最重要的任務。因此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時,應將鄉村振興的關鍵性、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客觀判斷能力,通過對重點工程、計劃和行動的落實,不斷深入強化發展戰略頂層設計的系統性。雖然戰略問題需要通過戰術問題進行呈現,但在實際應用中,戰略問題比戰術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此過程中,應規避戰略的戰術化傾向,通過對鄉村發展的全局、階段和方向意識的培養,實現對特定行動的戰術安排。鄉村工作中出現戰術化傾向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①管理方向不明,缺乏總體考慮,零碎的行動較多但缺乏中心意識;②部分鄉村干部遵循“速戰速決”“立竿見影”的原則,沒有充足的耐心打“持久戰”。
加強對鄉村振興戰略落實中的頂層設計,充分注重戰略規劃的主導與統籌性,還要強化鄉村振興的立法工作落實,以戰略規劃推動工作落實,將持續發展與階段突進相結合。此外,鄉村振興應與實地鄉村的歷史傳承和民族民俗等地域文化相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村精神。要充分注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充分發揮政府對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的引導作用[1]。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要穩扎穩打,避免出現好高騖遠或過分追求浪漫化、理想化的預期。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幾乎沒有達成的可能,嚴重違背了發展規律,給政策落實造成了很大程度的誤導,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動力機制的形成,同時也削弱了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力度,主要表現在追求農民收入、基礎設施等與城市看齊、讓鄉村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等口號的提出。如果政府以此為導向,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則會導致經濟社會的運行效率下降,不利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體要求的落實與發展。因此,在實行鄉村振興戰略時,要以實際情況為參考點,首先解決城鄉收入、社會服務等方面差距過大的問題,通過對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推行,實現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
在強化鄉村生產功能的同時,強化生活功能與生態功能,建立農村人文精神。將農村特點與鄉村振興的具體要求有機結合起來,促進產業、企業、人才等資源投入到農村建設中。以城市與農村資源雙向流動的良性循環作為相互促進的管理機制,奠定鄉村振興為支點的社會新格局[2]。
要想促進鄉村的全面發展,應開拓振興模式,以全面振興和有機振興兩種方式,實現對鄉村的彈性治理。根據以往經驗來看,由于鄉村振興的方式過于單一,導致戰略實施過程中忽視了產業建設與社區治理,鄉村振興并沒有堅持以人為本。這種對鄉村美化和標準化的盲目建設,可能會導致鄉村失去本身的風貌特點,破壞了農村的自然景觀與田園生態。
鄉村振興方式單一,很容易對新型農村建設中農民主體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造成影響,從而淡化農村對工業、商業和人才等資源的吸引力,阻礙鄉村可持續發展。例如為了節省農民住房用地的空間,不尊重農民的意愿強制進行搬遷等,將農村傳統的分散居住形式變為集中居住形式,這種做法很容易造成農民的抵制,人為增加了農民的就業難度,導致農民被迫向異地移居。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口和經濟布局的集中,中心村或中心鎮的出現加速了空心村或空心鎮的形成,加上農村人口老齡化、勞動力老弱化等問題,導致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迫在眉睫[3]。
隨著城鄉、工農之間的聯系不斷增強,要努力推動鄉村振興向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在滿足農村發展需要的同時,不斷強化鄉村、生產、生活與生態之間的平衡,促進鄉村建設。
經濟發展應根據地區特色進行有效落實,不能盲目追求經濟發展。部分地區缺乏經濟發展經驗,如果盲目進行旅游資源開發,則會導致農村的土地資源過度開發,農民將失去能夠進行正常農業耕種的土地。土地是農民的根基,一旦農民失去了土地,則不能再繼續進行農業生產,從而導致鄉村振興戰略無法落實。此外,由于大量游客的到來,可能會導致農村原有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很大程度的影響,也對正常的農業生產秩序造成了影響。因此,農村經濟發展應結合當地發展趨勢,制訂嚴格、標準的可持續發展計劃,促進農業經濟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要充分注重鄉村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發展,確保原有的生態平衡沒有因為追求經濟發展而遭到破壞[4]。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應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的基本要求,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有效保障農民平等參與、發展與受益等基本權益。通過這種方式,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應明確農民才是最主要的依靠者和受益者,這樣才能有效解決國計民生問題。因此,要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基本策略,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與素質,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飛速發展。同時,要將農業、農村發展與農民致富二者相結合,促進現代化農村的全面發展[5]。
其中,堅持以農民主體地位,并不代表否決了農民發揮主體作用的局限性,同時也不能排除其他主體對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支持力度的必要性。應通過對資源、視野與理念等方面的局限性進行分析,促進振興戰略的落實。通過人才振興和鄉村振興二者的有機結合,以鄉村振興帶頭人或企業為指導,發揮其主導作用,引導鄉村發展。從以往經驗進行分析,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應辯證認識新型農業服務的主體,培養鄉村振興戰略帶頭人。
要想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就要剔除戰略落實的侵蝕者。部分經營主體雖然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中,但其主要目的是替代“三農”,而不是依靠“三農”,因此導致農民成為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配角,喪失了主體地位。應通過對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實現對農村和農業發展的有機融合,避免出現本末倒置的問題,防止農業成為其他產業的附庸[6]。
我國是農業大國,傳統農耕文化已傳承了數千年。隨著現代化農業的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不斷發展和創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要以農民為主體,規避政府主導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對于戰略的落實,要規避戰術化傾向,立足于鄉村的長遠發展,實現現代化農村的建設發展。農業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應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農村的全面協調發展,改變傳統單一化發展傾向,促進農村的多元化發展,建設具有當地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應加速對農業科學生產模式的應用,不斷對傳統技術進行改革創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規避以上幾種傾向,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