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建筑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郭爾羅斯部落在漫長的游牧遷徙和定居于松花江、嫩江流域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燦爛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獨特的地域環境與漁獵文化、游牧文化、農耕文化相互融合滲透,造就了特有的地域民族文化——郭爾羅斯文化[1]。郭爾羅斯文化體系包含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保護和發展面臨著多種新的挑戰與困境。探究郭爾羅斯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發展本區域經濟社會、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積極作用和深遠影響。
千百年來,在郭爾羅斯草原這塊廣袤的大地上,廣泛傳承著以蒙古族為傳承代表,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色和鮮明地域特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郭爾羅斯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多樣、流傳廣泛,主要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其中10 項(蒙古族馬頭琴音樂、蒙古族四胡音樂、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烏力格爾、蒙古族婚俗、查干淖爾冬捕習俗、陶克陶胡、馬頭琴制作技藝、查干薩日、博舞)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在郭爾羅斯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應用于旅游文創產品及周邊衍生品開發的工藝并不多,文化創意產業薄弱。利用地域民族文化作為產品研發元素的意識有待提高,在宣傳和傳播方面落后于其他經濟發達地區,知名度較低,甚至連本地區人民都對其不甚了解。
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發展,導致地域文化模糊,缺乏專業人才、設施和設備,受原有工藝的制約,缺乏創新意識及銷售渠道,郭爾羅斯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被廣泛認可。從事保護和研發的企業、機構和工作室面臨著資金不足的困境,面臨發展的瓶頸。旅游文創產品最核心的研發要素是結合當地特色文化符號,現有旅游文創產品中表現突出的有蒙古騎士U 盤、郭爾羅斯馬頭琴、寶格達香薰爐和魚皮畫“冰湖騰魚”等產品。這些產品結合地域文化優勢,吸引消費者,在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占有一定市場。
郭爾羅斯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鮮明,是蒙、漢各族人民長期在這里繁衍生息的產物,寄托了人們世世代代的美好愿望,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傳承和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隨著經濟全球化,外來多元文化占據了一定市場,傳統文化對現代人們日常生活影響越來越小,人們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也逐漸降低。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讓傳統的不利于傳播的“口傳心授”傳承方式受到制約。
傳承人的創作重心更多在傳承,而忽略了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生產技藝的限制和相關活動范圍的縮小,使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從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部分特征鮮明、價值較高的項目空缺珍貴實物及影像資料。陳舊的非遺保護方法和理念,已不適用于客觀現實。
人才是藝術創新的核心價值。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發展,年輕人渴望接受新鮮事物,更傾向于選擇高效快捷的工作方式,不愿意學習傳統工藝,逐漸淡化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意識。專業的高精尖人才難以培養,培養出來的人才面臨流失的潛在威脅,導致創新型人才儲備不足。目前,一些傳統民族民間遺產項目的傳承人年老體邁、經濟支撐薄弱,補貼性質的保護政策不能滿足其生存需求,傳承人才稀缺,導致技藝失傳。因此,人才的培養是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郭爾羅斯非遺文創產品在設計研發方面沒有正確利用民族文化元素作為產品設計的路徑,文創產品形式多是對當地文化符號的疊加和仿制,民族工藝基本款產品較多,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創造性的設計理念和對非遺特色文化的深層次理解。為了謀求更大的經濟效益,許多傳統手工藝產品改為機械制造,導致產品質量下降。低質量的文創產品無法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底蘊,對傳統文化藝術價值的保護不足,沒有凸出個性化和差異化,降低了產品附加值,不利于非遺文創產品發展。
郭爾羅斯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是一個開放的文化體系。需要適應時代的發展,不斷賦予新的內容和活力,提高文化內容的創新性,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開發出兼具文化價值和市場影響力的文創產品,促進消費,從而進一步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共贏。
要傳承與發展郭爾羅斯非物質文化遺產、繁榮民族文化,就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保護體制,在思想上形成保護、發展的全民意識,并積極開拓創新。堅持走民族文化傳承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道路,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理順文化管理宏觀體制。強化政府主導地位,充分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合理利用針對性的保護策略。加大公共服務的范圍和力度,支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產品研發,保護知識產權,營造良好的文化市場環境。同時,加大資金投入,加強人才培養,在文化教育事業上適當調整扶持政策,鼓勵年輕人創業,扶持有發展前景的相關企業,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
人才的培養是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要素,要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的良好機制,引導人才創業,并給予政策上的鼓勵與支持。讓傳統文化走進校園,結合學校教育,從小培養文化傳承的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結合美術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傳播傳統民族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文化單位工作者和文化企業員工應進一步提高藝術修養和知識儲備,懂得藝術創作的生產規律,擁有市場運營管理的能力。可以外聘講師給員工授課,或組織員工到藝術院校進修學習,組織參觀藝術展覽活動,到國內外相關文化產業基地實地考察學習,開拓視野,增加創新型人才儲備。對于老一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要定期進行業務考核或作品展示,以保證技藝傳承不退步。提高經濟補貼,使其在生活上得到保障、在社會上得到認可。鼓勵有能力的民間藝人面向社會開班授課,招收學徒,接受新思想,突破傳統“口傳心授”模式,培養傳承型人才。
文化具有民族特色,非物質文化更是體現了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特色。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已成為創造力的核心內容。打造郭爾羅斯文化特色品牌,通過對旅游文創產品的的研發設計,傳承和發展豐富的文化遺產,突破產品逐漸同質化現象困境。利用文化的差異性,結合郭爾羅斯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的文化特征,設計出具有特殊功能、特殊使用價值的特色文創產品。全面深刻地挖掘文化內涵,對郭爾羅斯文化遺產的主要種類和元素進行分類,強調文創產品的系列性和外觀設計,有助于消費者更直觀地了解文化內容的獨特性和原創性,提高產品的認知度。有針對性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提升郭爾羅斯地區旅游的品牌形象,推動民族文化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
旅游事業的發展,需要深刻的文化內涵支撐。引導非遺文化在旅游市場中形成獨特的旅游文化品牌,加之大量的宣傳推廣,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觀光游玩,是郭爾羅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文創產品最有效的傳播途徑之一。在線下開展系列大型文化活動和重大民俗節日,例如查干湖冰雪旅游節、那達慕大會等,舉辦旅游文創產品展會,搭建一個展示的平臺,擴大活動范圍,通過熱點營銷起到宣傳推廣的作用。在線上利用互聯網擴展傳播范圍,加大宣傳力度,打破地域限制,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平臺,如微信公眾號、朋友圈、微博、短視頻和直播APP 等,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文化,吸引年輕受眾群體關注非遺文化,使其重歸大眾視野,同時帶動旅游文創產品及周邊衍生品銷售,多媒體、多形式、全方位地發展非遺文化。
郭爾羅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埋藏于民間的文化瑰寶,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要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意識,全民參與,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設計研發旅游文創產品,做好宣傳工作,使具有歷史文化、科研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依托郭爾羅斯豐富而獨特的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民族區域文化創業產業,拓展知名度,增添產品附加值,為民族文化發展開辟新的局面,實現民族經濟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