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旅游職業學院 江蘇 揚州 225131)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的文化瑰寶。非遺傳統手工藝蘊含著我國人民的智慧和勞動成果,承載著我國的發展歷史,展現著民族精神。當今,非遺傳承不能只依靠傳承匠人,不能只強調工藝的傳承和延續,需要創新傳承思路。應立足于非遺傳統手工藝和文化的傳承,強調保護與開發并重,促使其在當代煥發活力、展現價值。
隨著旅游行業的不斷發展,旅游成為文化傳承、文化宣傳的重要途徑。基于旅游產業鏈視角下的非遺傳統手工藝開發,成為非遺傳統手工藝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徑之一。
在推進文化發展與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國重視對傳統優秀文化和傳統手工藝的宣傳、推廣、傳承、保護和開發,但也有很多非遺傳統手工藝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或正面臨著傳統工藝缺失、工藝技術無人傳承、傳承人老化、傳承途徑單一、缺乏資金的情況。
在開展相關工作中,不能只強調非遺傳統手工藝制作、技術等傳承,更需要做好相關的宣傳和推廣工作,強調保護與開發并重。通過創新思路、創新途徑、創新方式等舉措,促使更多人了解非遺傳統手工藝,使消費者愿意購買和使用相關的工藝產品并主動參與到相關的保護工作、宣傳工作、傳承和開發工作中,展現其在當代的價值。
基于旅游產業鏈視角下的非遺傳統手工藝開發,將非遺傳統手工藝的保護開發與旅游產業發展相融合,實現二者的互惠互利。將旅游作為非遺傳統手工藝開發的途徑和手段,使非遺傳統手工藝成為旅游行業發展的重要資源。
一方面,非遺傳統手工藝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旅游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通過深入挖掘、有效利用相關的工藝和技術等,將非遺元素融入進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旅游的價值。通過在旅游景區開展傳統手工藝制作、傳統手工藝講解、打造特色紀念產品等,有助于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衍生產品的開發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旅游產業鏈。
另一方面,隨著現代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成為宣傳和推廣非遺傳統手工藝的重要途徑。我國很多地區開展了一系列文化節和文化旅游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實現旅游創收的同時,也使人們對文化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為了有效延長旅游產業鏈,深入挖掘非遺價值,使非遺傳統手工藝和產品出現在更多人的視野中,應強化非物質遺產和非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教育、保護、開展,積極推進非遺傳統手工藝開發與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實現產業化發展[1]。
基于旅游產業鏈視角,加強非遺傳統手工藝的開發,走傳承保護和旅游開發互惠互利之路,實現產業化發展,是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和非遺傳統手工藝開發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實施該項工作的具體過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強化實施效果。
將非遺傳統手工藝的開發與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有助于利用旅游的方式進行宣傳和推廣,從而促使更多人了解到非遺傳統手工藝的價值,自愿參與到各項保護工作中。但不合理的規范和開發,會加大對其的破壞,使原來具有的文化價值和文化特色不復存在。因此,基于旅游產業鏈視角下的非遺傳統手工藝開發,需要在全面、準確分析開展文化旅游和民俗旅游實施意義和造成破壞的基礎上,更具針對性地開發利用相關資源,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通過引入政府及市場的監管、完善相關制度等方式,趨利避害地進行開發。
在推進開發的過程中,應強化創新意識,根據當地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色、非遺傳統手工藝特色,打造更具文化氣息的生態旅游項目。充分挖掘和分析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人文、工藝、技術、價值觀念等非物質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項目。在推進運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發展和相關工作開展的需要,構建更加完善的管理體系,完善相關管理制度,確保旅游開發項目的規范化,在承載范圍之內進行開發[2]。
例如,江西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享譽全球,近年來該地區在積極開展旅游項目的過程中,積極推進“文旅相融,古窯新生”,古窯恢復傳統制瓷作坊與紅店,并復建復燒瓷窯。通過一系列相關措施,景德鎮景區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古窯讓非遺“活”起來。
我國在積極推進文化建設、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創新途徑,通過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推進非遺傳統工藝開發,促使其在旅游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
在積極推進非遺保護和開發、非遺傳統手工藝開發的具體工作中,以發展文化產業的方式,基于消費者市場實現創新,促使相關文化、技術、工藝、產品進入旅游視野、走向消費者市場,吸引消費者的關注,使消費者能夠參與其中并擁有良好的體驗,使非遺傳統工藝在當代煥發活力。
在推進相關工作開展中,圍繞傳統手工藝開發多元化產品,提供更優質的文化產品服務,深入挖掘這些產品深層次的文化內涵,使消費者了解地域文化。例如在旅游景區建設手工體驗坊,開展相關文創設計大賽,打造特色旅游項目,提供多元化手工藝產品,豐富游覽的形式[3]。
例如江西婺源努力打造旅游小鎮,將徽劇、綠茶制作技藝、甲路紙傘制作技藝等非遺元素和非遺傳統工藝與旅游景區、旅游項目的開發相融合,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非遺旅游融合發展之路。秦淮燈會有“天下第一燈會”的美譽,近年來不斷開拓創新相關活動,通過燈景融合、文娛同步、招商聯動、科技支撐等一系列舉措,將非遺項目與“吃住行游購娛”旅游進行融合,彰顯文旅融合新生態。
基于旅游產業鏈視角下的非遺傳統手工藝開發,應根據非遺傳統手工藝開發和旅游相融合的實際開展情況及實施需要,科學合理地進行規劃和建設,打造互惠互利的開發模式,實現二者共贏。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非遺傳統手工藝,在利用旅游帶動開發和保護的過程中,采取不同的手段,利用不同的載體,采用多樣化的方式進行,促使二者相得益彰,進一步強化融合發展的效果。
在相關工作開展過程中,深入挖掘、有效利用相關工藝和技術等,發展民俗旅游、文化旅游,構建各種類型的展示館、文化館。通過開展一系列文化節、文化旅游活動,吸引更多人的參與,使人們對文化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4]。
例如福建永定實施“文化進土樓”工程,按照“一樓一景致、一樓一特色、一樓一主題”的理念,打造文化展示館、客家家訓館、民間絕藝館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關注非遺傳承,開展與之相關的文化旅游活動,使游客深度了解、體驗、學習非遺文化。湖南雨花非遺館非遺傳承人廣收學徒,免費傳授非遺技藝,將非遺融入現代生活[5-6]。
基于旅游產業鏈視角,將非遺傳統手工藝開發與旅游產業相融合,是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遺傳統工藝保護、傳承、開發的途徑和方式之一。在開展非物質文化宣傳和推廣、保護和開發相關工作時,需要進一步創新思路、創新途徑、創新方式,科學合理地借助“互聯網+”、新媒體傳播手段和技術,做好相關的宣傳和推廣工作,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聚合一大批非遺愛好者、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愛好者,促使其主動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相關工作。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與非遺傳承人合作共同開發手工體驗課程、傳統手工藝教育培訓項目,從而加強非遺傳統工藝的保護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