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財經學校 云南 紅河 611000)
我國財政與稅收工作影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在財政稅收體制創新改革中,新體制可以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高現有管理體系的運轉效率。財政稅收與國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關聯,高效率的制度配置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財政與稅收是我國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是國家發展建設、社會福利的基礎。科學改革創新財政與稅收體制,可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對提供民生公共服務和公民物質生活方面進行進一步優化,為提高我國居民的生活質量作出貢獻,進而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
由此可見,財政與稅收體制配置策略對我國經濟和民生發展有重要意義[1]。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創新道路上,財政與稅收作為國家主要經濟來源,其改革創新有巨大意義,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推動作用。
深化財政與稅收體制改革創新有利于創建新型財政稅收制度,適應時代發展,從而在民生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財政與稅收體制改革還可以更新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將以往的散放式培養策略進一步優化為集成型創新策略,對市場經濟平穩發展起積極作用[2]。
財政與稅收體制改革創新有利于優化資源再分配,縮小人均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促進社會資源公平分配,對市場和政府工作的開展也有一定幫助。
我國財政稅收與國家建設、國家經濟、民生發展等方面的關聯巨大,因此在開展稅收工作時要考慮各方面的協調問題。管理操作不規范,服務質量不到位,部門工作效率低緩,容易影響稅收工作。良好的制度通常需要完善的監督體制,因此完善我國的財政監督體制尤為重要。
許多財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責任心不強,操作不規范,不遵守管理制度,容易對我國財政稅收工作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成為財政發展道路上的隱患。因此要在財政管理改革時及時處理相關問題,保障財政工作順利進行。
民主監督工作的開展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下。只有制度完善,公民擁有監督權,才能更好地展開財政監督和管理工作。財政管理部門制定民主監督制度時,要了解當地政府的實際工作情況,適應當地實際的監督制度才能發揮作用。部分地方的民主選舉制度不完善,工作人員可能并非由民主選舉產生,這樣會嚴重影響監督工作的進行。
根據調查研究可以發現,許多工作人員不熟悉工作業務,工作積極性不高,不能按照管理規范開展日常工作,存在一定的工作隱患。監督人員無法發揮作用,出現了管理不到位的情況,這也是監督工作難以展開的原因。
我國財政和稅收體制沒有得到完全轉換,各部門都以經濟建設為首要工作,忽略了財政稅收的根本任務[3]。良好的財政與稅收體制包括健全的體制建設和全方位的管理。在這種條件下,才可以保障體制不出現錯誤,從而順利展開各項財政工作。
在高速發展的時代,政府相關部門應明確工作內容,注重公共事業發展,嚴格遵循管理體制開展各項工作。目前,我國許多地方政府沒有完成相關工作,一味追求政績任務,將工作集中在政治體系上,難以保障財政稅收工作的效果,導致資金不足,影響了社會的穩定發展。
財政與稅收工作主要分為收入和支出兩部分,但許多地區的相關部門仍對相關工作存在混淆情況,不能正確處理財政與稅收工作。
在實際工作中,資金運行效率與許多因素都有聯系。操作人員分工不明確,各部門的責任、利益、權力等區別不大,會造成財政資金在使用過程中與多個部門產生關系,難以高效運行。這些問題將導致財政資金在某些項目中投入使用時無法實現及時供給,造成財政資源利用率和部門運轉效率低的情況。如果不及時改革制度,明確分工,保障各部門正常運轉,很容易造成財政工作失誤。
財政改革是大勢所趨,我國財政改革主要包含結構性改革、體制改革、資金改革和管理制度改革4 個方面。
財政結構性改革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根據社會引導以及市場規則,明確政府財政支出,將更多資金投入科技、教育、醫療以及社會福利保障等方面,重點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投入,減少農民經濟壓力[4]。政府還要支持地區重點項目,例如公共服務事業,牢記財政工作的根本目標,將一定財政資金用于民生工作中。
要完善財政體制改革制度,大力發展新型預算體系和管理體系,擴大地區預算范圍。預算中要包括社會福利保障預算、經常性預算、資本預算以及國有資本運營預算等方面。除此之外,還應對所有與財政相關的內容實施管理和預算,使財政工作覆蓋范圍更廣、更全面。
財政資金管理改革需要當地政府有穩定的資金收入來源。加大地方性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改進政府財政資金的投入分配方法,提高資金利用率,使資金流動率達標,進而提高財政工作效率。加大財政管理力度,提高管理部門的工作效率。
稅收改革的基本原則是堅持依法收稅,對國民收入的分配過程進行再調整。完善稅收體制,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不斷改革,最終實行適合公民收入的稅收體制。通過建立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稅收管理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從而緩解收入不平衡的情況[5]。
要想合理調整稅收制度,政府需要加強財政預算,調整政府財政收入體制,加大稅收征管力度,從而完善稅收體制,提高經濟效益。政府在優化稅收體制時,要考慮重復設置情況。對于某些稅收設置,要經過嚴格討論和研究,遵循管理制度要求,確定施加稅收的必要性,同時進行適當改革。
政府稅收改革要注重稅收管理工作制度的制定,完善制度內容,加強規范化管理工作。對于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為,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進行懲治。同時,要加強宣傳,提高工作人員服務的態度和質量。
財政稅收工作目標的完成情況與工作人員的能力和執行方法有重要關系。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在體制改革中要注重個人專業素養的提升,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以適應不斷發展的財政業務工作[6]。管理工作人員要不斷學習,通過高水平的技能和素養提高財政稅收業務效率。工作人員對制度內容的理解非常重要,這是工作有效進行的重要途徑。此外,對工作人員的管理要堅持規范化、法制化。相關管理部門要建立監管制度,對財政稅收工作加以監管,及時糾正工作人員的失誤。
將地方政府的財政稅收體系納入國家預算體系之中,健全管理機制,明確工作人員的業務范圍,責任劃分、權益分工等方面進行分離,避免各個部門之間的工作混亂和重疊,保障工作順利開展[7]。在財政監督方面加大力度,以保障我國財政體制的規范性以及合理性。
在健全管理體制的過程中,應提高財政資金利用率,從科學的角度合理監管財政業務,提高工作效率,最大程度發揮資金的作用[8-9]。
時代發展推動了我國財政稅收任務的更新。要想促進我國經濟迅速發展,需要緊跟時代腳步,創新財政稅收體制。我國財政稅收體制還有改進空間,在資源配置優化、國民經濟收入調整以及社會福利保障等方面仍有一定不足。財政稅收改革應主要從監督體系、管理體系、人員以及任務分配幾個方面進行創新,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注重資金的有效利用。良好的財政稅收體制可以保障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定發展,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