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 雅安 625000)
會計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將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使用者的會計信息以公開報告的形式提供給信息使用者。一般來說,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以及財務報表附注等,這些信息主要反映一家公司的日常經營和管理內容與狀況。然而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好壞,關鍵在于披露的內容是否真實可靠、披露是否及時和對披露對象是否公平[1]。
對于會計信息披露的歷史沿革,在我國可以追溯到20 世紀90 年代。1990 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后成立,上市公司逐漸開始對外披露會計信息。在初始階段,會計信息的披露內容并不多,而且整體質量較差。
1993 年4 月我國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在《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中明確規定了上市公司必須向證監會、證券交易場所提供兩份報告,一份是中期報告,一份則是年度報告,還對兩份報告的內容進行了簡單規定。不僅如此,相關部門還提出了年度報告必須經過注冊會計師的審核。1993 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通過,對會計信息披露進行了強制性規范。
1998 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進一步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進行了說明,包括對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會計信息違規披露的責任認定和違法披露會計信息的懲處。通過不斷完善法律,對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進行管理,有助于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切實保障各方的利益。
在以后的幾十年里,中國證監會加大了對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陸續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文件,例如《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關于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相關各方行為的通知》《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等。由此可見,證監會對規范會計信息披露行為給予了高度重視[2]。
從證券市場形成之初到證券市場不斷發展壯大,我國信息披露制度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過程,監管力度不斷加強,改革制度不斷更新,有利于證券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同時對保護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具有積極作用。
1.3.1 可靠性
信息披露的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事實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以此保證相關的會計要素和信息真實、可靠、完整、全面。從這點來看,有用的會計信息必須要以可靠為前提,只有信息可靠,才能確保信息有用。反之,如果所提供的信息不可靠,會影響相關投資決策,相關信息的價值較低。
1.3.2 相關性
相關性要求會計信息不能受到主觀決策的影響。應從市場用戶的需求、規范信息披露的數量、質量以及形式等方面出發,使會計信息符合使用者的要求。一旦披露的會計信息與使用者的需求不一致,那么這些信息就是無用的,不能給各方使用者帶來任何利益,而且還會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得不償失。
1.3.3 有用性
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特征主要體現在所披露的財務和經營業績信息能夠幫助使用者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通過披露有用的信息,能夠幫助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充分認識市場現狀,從而降低投資風險,滿足使用者的需求[3]。
1.3.4 中立性
信息披露應當是客觀、公正的,如果帶有個人的主觀意見,很有可能對隨后開展的投資等經濟活動產生影響,從而威脅公司自身的發展,損害相關人員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披露應有客觀的意見和結果,讓信息具有可靠性和有用性。因此,財務信息應該且必須要中立。
2.1.1 會計信息披露過程
一般來說,會計信息披露的過程包括3 個環節。第1 個環節是經濟業務發生之后,會計主體需要根據相關的會計準則進行會計核算,在此基礎上開展編制會計報表等會計信息處理工作。第2 個環節是在相關的信息處理基礎上,注冊會計師接受委托對第1 個環節中所提供的所有會計信息進行審核,嚴格審核之后給出相應的審計報告。第3 個環節是將審計后的會計報表、審計報告等提交到相關機構,即國務院證券監管機構。上述資料經過專業人士審閱批準后,企業方可對外公布會計信息[4]。
在這個過程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是保證會計信息披露的基礎與前提,而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是會計主體的責任所在。不僅如此,會計審核報告的真實性和合法性體現了注冊會計師的責任與義務。因此,只有會計準則、上市公司、注冊會計師三方共同發力,才能夠確保信息披露真實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這三方共同發揮作用受到內因和外因的雙重影響和制約,內因主要指利益驅動,外因則是上市公司面對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
2.1.2 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體系
從會計信息披露的歷史沿革中可以看出,隨著市場充分開放,我國證券公司不斷發展壯大,相關法律法規日趨完善。雖然市場環境不斷發生變化,新的問題隨之出現,但整體而言,現有的法律法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和規范會計信息披露行為。當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為主體、相關規范性文件為補充的披露規范體系,這些法律共同組成了我國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格局。具體來說,我國上市公司會計報告主要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同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包括上市公告書、招股說明書、年度報告、中期報告、季度報告和臨時報告等內容。
2.2.1 信息披露不及時
信息披露的時間非常重要,及時披露才能讓會計信息發揮應有的作用,讓會計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確的經濟決策并獲得利益,降低投資的市場風險。不及時披露信息會對信息的有效性產生負面影響,因為滯后的信息是無用信息,會影響使用者決策,甚至會出現內幕交易等欺詐性交易。
2.2.2 信息披露不真實
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是會計信息的靈魂。當前,我國會計信息披露失真的現象廣泛存在,這無疑會對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造成極大危害。目前,會計信息不真實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粉飾財務報表。中農信公司倒閉、株洲有色金屬交易巨虧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粉飾報表的危害。披露不真實的信息不僅會影響使用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還會讓監管部門不能及時、有效發現公司的財務危險,對防范和化解危機極其不利。
(2)大股東占用資金揭示不明。上市公司還存在股權結構不合理、內部監管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這使某些大股東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公司的經營行為,在自身需要的時候把公司當作“提款機”,然而這種行為沒有及時在會計信息中披露出來。
(3)招股說明書虛假。公司為獲取上市資格,不惜采取各種造假手段,將招股說明書進行包裝。例如證監會在2002 年查明吉林通海高科招股說明書虛假,要求返還2000 年首次公開募股的募集資金。
2.2.3 信息披露不完整
基于種種原因,公司故意提供不完整的披露信息,甚至還采用避重就輕的方式,過分夸大對自身利益有用的信息,忽視甚至避開對自己利益有害的信息,隱瞞負面消息。信息披露不完整,會影響使用者決策的制定,而且還會導致市場不規范。
2.2.4 信息披露不規范
上市公司提供的披露信息不完整,會導致會計信息披露存在違規和隨意性,例如因為缺乏規范,從而出現隨意調整利潤分配等不合規行為;中期報告過于簡單,不利于公司進行相關的財務分析與評價。這些不規范的行為極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損害,不利于證券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我國會計信息披露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亟待解決。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會影響信息使用者,同時也會對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產生阻力。從上述研究情況來看,當前影響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上市公司內部對信息披露的重視程度、內部治理結構的合理性、不正當利益的驅動等,外部因素則包括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相關懲罰機制不到位等。對于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改善,應該從內部和外部共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