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梅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100)
《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將體驗定義為:在實踐中認識事物;親手經歷[1]。目前,體驗式閱讀推廣的涵義在學術界并沒有統一的界定,所謂體驗式閱讀推廣,其最大的特點是整個活動過程均以讀者為中心,重在“體驗”與“閱讀”,二者相輔相成。筆者在中國知網總庫以“體驗式閱讀推廣與心理健康研究”為檢索表達式進行搜索,中文、外文文獻均顯示無對應的分組數據;以“閱讀療法”為主題進行檢索,截止到筆者發稿日期共檢索到學術論文2571篇(中文文獻1283篇,外文文獻1288篇),學位論文67篇(博士4篇,碩士63篇)。以“閱讀療法與心理健康研究”為主題進行搜索,中文顯示有107篇相關文獻,外文顯示無對應分組數據[2]。
閱讀是人們認識世界和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也是人類文明得以不斷傳承的主要途徑,對于社會的發展和國民素質的提升起著重要的作用[5]。筆者是第一次把“體驗式閱讀”與“心理健康”有機結合進行研究,故把本項課題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學生,研究團隊在學習和借鑒了國內外閱讀療法先進成果及推廣實踐的基礎上,探索并提出采取館校合作,以體驗式閱讀為切入口,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進而開展“以人為本”的閱讀與心理健康有機結合的策略探究,力求讓學生在體驗中收獲滿足感與幸福感,在閱讀中構建正確的認知與意識,使其向好發展,不斷呈現出健康向上的豐富多元的精神世界[4]。
當今社會,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飛速邁進,QQ、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種社交網絡服務的快速興起,人們隨時隨地可以通過互聯網手機等接收到海量碎片信息,這些信息占據了人們大量的時間,對于正處在成長期的孩子們來說,甄別能力缺乏,不能對閱讀信息進行合理篩選,蜂擁而至的負面信息直接影響到個體是非觀、價值觀的形成。當下的學校教育,輕德育重智育、學生長期超負荷學習、壓力過大的現象一直存在;有太多父母因為各種原因疏于管教孩子,家庭教育極度缺乏;相反,也有很多父母視孩子為自己生活乃至生命的全部,“高壓”下的孩子無法正常呼吸……這些主客觀因素導致孩子自我失控、考試焦慮、情緒低落、厭學逃學等各種心理問題接踵而至。當前,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各種矛盾沖突越發凸顯……這些現實社會中的問題一旦解決不當,都會滋生個體的心理健康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憲法》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病態,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健全安好的狀態。”健康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健康和沒有疾病,而是包含良好的精神狀態、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即身心健康。中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狀態處于快速生長和發展的成長關鍵期。筆者查閱了大量相關文獻,2014年的研究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青少年中,有3000萬以上的學生面臨著各種情緒障礙和各類行為問題的困擾,在對五所中學的1338名中學生心理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心理問題檢出率高達23.49%,集中表現為偏執、抑郁、焦慮、學習壓力、適應不良、心理不平衡、強迫、敵對、人際關系敏感等[6]。2016年、2019年共對臺山市1909名中學生進行心理調查,被檢測學生人群心理問題發生率分別為2016年31.87%、2019年39.15%,其中女生(40.48%)較男生(31.05%)高,高中生(45.30%)較初中生(30.69%)高[7]。大量研究數據顯示,青少年心理健康與行為問題正在逐年上升。
為了順應當前教育改革發展需要,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和精神需求,保障每一生命個體都能身心健康地成長的需要。自2019年初,開始聯合開封市部分中小學校,開啟館校合作機制,積極開展體驗式閱讀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的策略探究。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征、個體問題差異、心理需求,并以此為基礎,整合寓言故事、名人傳記、家庭生活、人與自然等主題的閱讀資源,圍繞人格品質、養成習慣、親子關系、人際關系、理想信念等方面內容,面向學生開展體驗式閱讀推廣活動,首次創建了“閱讀體驗空間”。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閱讀、積極陽光的健康生活態度,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及對未來美好人生的向往。
筆者一直認為,出現某種心理健康問題一定是由于個體經歷了所謂的“遭遇或挫折”,這是癥結所在,如若癥結不解開,其心理問題會越積越大、越攢越多。專業性較強的體驗式閱讀推廣對空間、人員、設備、服務的配置要求較其它閱讀推廣高,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心理問題的學生個體其體驗方式也不盡相同。圖書館應根據學生讀者需求及館里的條件,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學生個體表現、心理問題等有針對性地設置閱讀體驗空間,參與體驗者的學生不在多,場面不在大,不宜盲目追求形式上的高、大、全,不能一味追求數量而忽視了開展此項研究的目的性和實效性。
心理療法領域專家王波老師在其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一個圖書館如果能夠連年推出時尚的閱讀推廣案例,那么它就會成為一個地區的文化創新中心,給讀者帶來難以磨滅的獨特體驗,充分彰顯自身的價值。[8]”的確,筆者認為通過開展一系列有創造性的獨特的閱讀體驗,引領讀者沉浸書海、向美向善,幫助讀者構建積極陽光的精神世界,讓圖書館成為真正的文化中心、讀者的精神家園,這應該是圖書館人不懈的追求和責任。
圖書館員作為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參與者,應根據讀者需求與館藏圖書內容的相關統一性原則,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各類閱讀體驗活動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交流的過程,交流是否成功依賴的是文本變成讀者意識中的關聯物的程度[9],閱讀體驗活動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閱讀過程中讀者個人感知和信息加工能力被激發的情況,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體驗”互動,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及水平,閱讀者樂于分享、樂于記錄、樂于參與、樂于思考、樂于展示,大大推動了學生對閱讀價值的多元理解和深度體驗,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預防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對其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的培育有著極大促進作用。
對于心理健康及行為問題特別嚴重的極少數學生,則應該有針對性地選擇專業的閱讀體驗協作團隊進行心理疏導,針對學生的不同心理狀況組織開展閱讀療法實踐活動。閱讀療法作為一項專業性強的研究性工作,它是以文獻文本為溝通媒介,將閱讀作為養生、保健及輔助治療疾病的手段,進而幫助自己或指導他人通過對文本文獻的學習、閱讀、領悟和交流,恢復或養護身心健康的一種方法[10]。閱讀療法作為圖書館學、教育心理學、醫學等多種學科交叉合成的一門新專業領域,需要有多種以上學科背景的人員共同參與協作。因此,組建一支具有探索和創新精神的科學化、專業化閱讀體驗協作團隊是順利開展實施閱讀療法的重要保證。為此,在開展研究之初,課題組對于人員配置問題就進行了前期調研,要求專業團隊人員的配置主要包括兩大層面:圖書館工作人員和專家團隊。圖書館工作人員負責閱讀療法的推廣、閱讀療法書籍書刊的選購、圖書館與學校、學生之間的協調溝通、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等方面工作,事無巨細方方面面都得考慮。專家團隊主要負責“專業”和“治療”,一方面,專家需要協助圖書館開展各類專業及業務培訓,比如:閱讀療法理論與實踐講座、案例分析、心理學知識和心理咨詢技能技巧培訓等;另一方面,制定一案一策機制,進行閱讀療法方案設計及統籌工作安排,筆者認為,這也是開展閱讀療法實踐的核心工作。
筆者非常認同王波博士的一句話:“一個閱讀療法師是否高明有兩個標準:一看其是否善于‘接引’、二看其是否能夠‘妙解’”[3]。學生的氣質類型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因此,我們應當因人而異對癥下藥,針對不同問題的孩子開具適合其本人閱讀的書目,進而在閱讀療法老師的陪伴下,進行閱讀、體驗與疏導。讀書是讀者本人進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徑,可以讓人們重新認識世界,不論外在世界怎樣變化,讀書都會為閱讀者建立一個嶄新的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們常說“你讓他讀什么書,他心中的世界就是什么樣”。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體驗元素貫穿其中,讀者在體驗中感受文字的力量,體會閱讀的魅力。每一位參與者均收獲了生動深刻的感官體驗、情感體驗、肢體體驗、思索體驗、拓展體驗等,通過體驗讀者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被激發,心靈素養得以提升。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泰勒·本·沙哈爾在哈佛大學開設了一門課程“積極心理學”,這門課程很快成為最受哈佛學生喜愛的課程,更加奇妙之處在于,學生離開教室的時候,都是邁著春天一樣的步子。泰勒博士認為,長期接受積極的正面的信息與閱讀,養成積極的心理態勢,可以幫助人們不斷發現、正面引導,逐步建立起自身積極的意識、美德、思維和能量,從而提高人們的幸福感、積蓄積極向上的正能量[11]。筆者認為這也正是此項研究的真正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