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娜
(河南科技大學,河南 洛陽 471000)
1)人工智能會計的概念:人工智能,涉及范圍極廣,涵蓋了計算機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是如何讓機器設備可以效仿人類思維進行工作,從而能夠實現機器智能化。與基因工程、納米科學、人工智能,并稱為21世紀三大尖端技術。人工智能這一名詞的首次出現可以追溯到1956年DARTMOUTH學術會議上。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在近幾年來逐步擴大,在會計行業的發展也逐步成熟。人工智能在會計上的應用方向是機器視覺和語音識別,財務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目標是,創建財務與業務相融合的共享平臺,建立商業智能的會計平臺以及創建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機器交互平臺。2)人工智能會計的發展現狀。2014年5月《經濟學人》發表文章顯示,根據調查,人工智能將會在未來20年里高速發展,代替人類重復性、機械性的工作,從而導致大量財務人員失業。2016年3月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率先將會計工作與人工智能相結合。隨后,畢馬威、普華永道和安永都推出了財務機器人,這給會計界帶來了一次技術的革新。同年7月,我國推出了一款智能會計軟件”蕓豆會計”,它將繁瑣的傳統記賬流程變得更為智能,能夠完成會計工作中從查驗發票、記賬到報稅整個流程,大大為企業節約了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與此同時,該軟件在短短的幾個月中,就有了上萬的客戶。
2016年3月,德勤會計事務所宣布與Kira Systeme合作,將人工智能應用到會計、審計和稅務工作中。2017年5月,德勤財務機器人”小勤人”誕生,它具備多項亮點功能,如取代傳統會計工作中單一重復性的手工工作;快速錄入信息,提取以及整理信息;審計工作中還可以實現全面調查;工作準確率高等。
1)在財務領域的應用。全國推行金稅三期以來,稅務局對待發票管理非常嚴格。而對于納稅主體多,票量大的企業來說,發票管理和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進項稅認證工作繁瑣,程序復雜。小勤人的出現能夠大大提高此項工作的效率。小勤人能夠在一個小時內完成財務人員半天的工作,通過OCR技術和Insight Tax Cloud進行發票的查驗和登記,財務人員只需要將增值稅發票放入掃描儀掃描。而對于往來結轉和盤點的工作,小勤人能夠在5分鐘內完成結轉,15分鐘后結束盤點。同時,如表1所示,一項工作中,小勤人能夠處理EXCEL數據高達4300余次,完成SAP操作65520余次,節約人力成本15個左右,縮短結賬周期2)規避財務風險。傳統會計工作流程復雜,包括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制與審核憑證、成本核算、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不同的財務人員審核以規避財務風險。小勤人的出現,能夠代替財務人員實現零錯誤的會計基礎工作,與此同時,小勤人在工作中的每個操作步驟都可以被監控。這極大程度上保證了會計信息的質量,有效防范人為粉飾報表、財務造假等行為,規避了財務風險。3)交互設計。企業戰略伴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不斷更新,為了能夠讓企業員工和管理層隨時掌握企業高層的管理模式以及企業內部最新發展問題,小勤人聯合DAI團隊增添了可聊天的功能。小勤人聊天機器人結合了當下最新的人工智能自然語言技術,可以實現基礎對話、提問解答、反饋的基礎交流性活動。人工智能的交互設計能夠節約信息交流成本,整體提高財務服務水平。
人工智能的出現對于會計行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根據上文的德勤財務機器人案例分析,下文具體分析人工智能對會計領域的影響。
1)提高會計效率,將業務和財務相融合。傳統的會計理論中,傳統會計通常是以財務收支來反映企業的資金運動,沒有將企業的經營活動過程緊密相結合,而人工智能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會計的工作效率,使得會計不再是單一的反映經營結果,而是變現出業務和財務的高度融合。一方面,任何企業的發展都需要與財務相結合做好預算、決策、風險控制;而財務管理不再是單一的聚焦財務領域,而是要擴展到策劃、生產與銷售、研發以及戰略制定上來。另一方面,財務工作需要大量的數據,經過計算機統計后匯總的財務數據能夠經過篩選、計算,使得企業可以更好的發展。人工智能通過設定好的智能程序使整個會計核算過程信息化使得手工的繁雜工作簡化處理,有效提高了會計效率。2)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向一體化轉型。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一直以來都有嚴格的區分,如財務會計側重于對外報告,管理會計則是屬于內部會計;財務會計側重于”記錄價值”而管理會計主要體現在”創造價值”;二者的服務對象、職能定位、方法體系、核算主體、遵循的原則標準、控制的對象等等都有著較大的差異。但是人工智能的出現,二者的邊界模糊化。傳統的會計人員逐漸從繁雜的重復性、機械性工作中解放出來,會計人員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價值創造上來,向管理型人才轉變。人工智能的時代,會計面臨著轉型問題,在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從分立向一體化轉型進程中,我國需要做好創建企業數據庫,加強數據的管理,保障數據安全等工作。3)基礎核算人員向復合型人才轉變。任何科技的出現都是一把雙刃劍。人工智能的出現雖然有利于提高會計工作的效率,但是也使得會計人員的就業壓力增大,面臨著嚴峻的職業挑戰。會計也不再是傳統認知上的”越老越吃香”,就業市場上,會計行業也不缺人,而是缺乏人才。會計人員不能僅限于會做賬,會報稅,而是應該能夠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職業判斷,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計算機操作,實現向復合型人才的轉變。
1)高校應增設課程,培養會計人才。人工智能背景下對傳統會計工作造成巨大沖擊,而目前我們傳統會計人員的數量達到飽和狀態,復合型人才卻仍有較大缺口,存在供需矛盾。基于此大環境下,高校應該肩負起責任,增設管理會計相關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還要培養人才的創新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知識輸入,也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審計也將對于會計工作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應注重審計思維的培養,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審計對象的信息化需要深入了解審計原理、技術和方法。2)提高會計信息的安全性。會計信息的體現往往是面向過去,以發生的業務作為記賬依據來計算,而很多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每年四月發布財報,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與相關人士的理解。人工智能時代大大改善了這一不足但是由于計算機大數據處理信息也存在泄漏的風險,因此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要建立會計信息監督機制,保障會計信息的安全。3)簡化企業財務流程,建立財務職能中心。作為企業,面臨新技術的機遇與挑戰,應該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應對,引入財務機器人等人工智能設備來代替簡單的核算工作。一方面,企業應該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大數據優勢提升財務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應該建立新型組織結構,將人工與機器人相結合。簡化企業財務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節省人力與時間成本有助于決策者在制定企業戰略上發揮重大作用,建立財務職能中心,優化企業結構,更好的發展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