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東
(天津職業大學藝術工程學院,天津 300402)
高職院校作為我國職業人才培養基地,承擔著我國急需的各類人才培養需要,而只有健全的人才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增瓦,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良好成長、終生發展和健全的人才需要具備基本的審美能力。這種能力可以通過公共藝術教育進行培養,雖然公共藝術教育已經納入了高職院校的教育體系中,但就目前而言其發展現狀不容樂觀。
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滯后于高職院校專業教育是不爭的事實,高職院校普遍存在重專業教育、輕素質教育,強調技能教育、忽視藝術教育的現象。很多學校公共藝術教育形同虛設,學生無法得到應有水平的教育,造成了高職學生人文素養不高、精神世界與物質發展不平衡,這種現狀已經開始制約高職學生未來發展,成立職業院校培養專業性全能人才的桎梏。本文將從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現狀出發,分析其原因,提出一些改革策略,希望可以為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
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開設沒有硬性的指標和考核機制,很多學校只是根據2006年教育部頒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的要求簡單開設一門課程,有些學校甚至將《文學作品賞析》算作公共藝術課程,大多數高職院校管理層對于公共藝術教育缺乏清晰的認識和重視,希望將教學力量集中在專業技能教育中,缺乏對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系統設計和規劃管理,沒有將公共藝術教育納入學生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在課程規劃、課程設計、課程設置以及師資管理、設備管理中等都很少及時跟進。
這種輕視是多方面的,既來自學校也來自家長和學生,高職院校學生在錄取之初就存在學生學力不足的問題,學校和家長更傾向于學生更快適應高職院校的學習生活,將注意力放在專業課程學習上,公共藝術教育被視為“副科”,在這種比較功利的教育教學觀念導向下,學生也對公共藝術教育的提升不了興趣,更無法了解公共藝術教育對自身綜合能力提升所蘊含的潛在能量。
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無論從師資還是從教育資源來講,其力量薄弱是無法否認的,這也是阻礙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原因之一。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落后于專業教師隊伍建設與高職院校更加重視職業技能教學有關,通識課教師崗位不足,存在大量兼職行政工作,有專業背景差異的現象,無論從學歷、能力和精力都無法調配到最優狀態。很多教師常年開設同一門課程,內容形式一直相同,教科研能力不足,教學效果欠佳,教育觀念及教學方式都相對滯后,缺乏對公共藝術教育內涵的探究性學術研究。再加之公共藝術教育經費明顯存在不足,嚴重影響了藝術課堂教學規范化管理、設備及資源建設更新以及教學改革創新的力度、藝術實踐活動的開展等等。
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造成這種現狀的最終原因就是學校、家長和學生都沒有認識到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性。革新公共藝術教育理念勢在必行,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改革首先應該從摒棄“專業至上、應用第一”的錯誤理念開始,認識到藝術對于育人的強大作用,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保障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學校管理層要充分認識藝術教育的緊迫性、必要性,在教育導向中讓學生和家長也能明白公共藝術教育的重大意義,將公共藝術教育納入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中。
公共藝術教育以激發學生的審美參與和創新能力為立足點,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在課程設計和規劃要考慮到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與經典藝術的結合,比如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要不斷豐富和創新公共藝術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努力實現人文素質教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全面 成長。
《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年)》指出:“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主,數量和質量都能夠滿足學校藝術教育需要的藝術教師隊伍,是提高藝術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高職院校要在學校發展規劃要涵蓋藝術教師隊伍的建設計劃,通過培育、進修、自學和激勵等措施,促進現有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和能力的不斷提升,還要合理規劃教師崗位,引進和招聘專業教師,重視學科建設,鼓勵骨干教師帶頭發揮作用。
很多高職院校已經具備了多媒體教學的硬件設施,公共藝術教師可以利用這一資源,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比如說世界各地的知名的美術館、博物館、畫廊等大都已經成立了網站,在網站上免費提供高清質量的作品,利用互聯網和高清顯示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距離遙遠的著名畫作近距離觀摩欣賞。
故宮博物院有專門的APP進行虛擬游覽,有條件的學校甚至可以利用VR技術進參觀;荷蘭梵高美術博物館利用館藏的上千幅梵高原放置在美術館網站;歐洲多個國家旅游局提供多語言支持,以便了解當地文化歷史。
在高職院校開展公共藝術教育其目的是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審美能力,學校通過對學生進行與藝術相關的通識教育,讓學生提升修養、培養其審美情趣、進一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挖掘他們的創造力,讓他們成為有能力,有情操,能審美的健全的人。這種能力的培養是我國社會轉型的需求,是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