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廣知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2)
2019年國務院頒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在總體目標中特別提到:“經過5到10年左右時間,職業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完善評價機制,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完善學歷教育與培訓并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實習實訓”。
從國20條的政策指導可以看出,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更突顯出職業教育中“職業”的本質,以職業為導向,與之相應的評價制度也發生了變化,之前基于20世紀30年代興起的教育評價,著重于確定學生的達成度與教學有計劃的出入,又或者是測量教育活動是否發揮了預期的目的,教育目標是否得到了實現,這種純粹的教育評價,停留在用某種方法(量的或質的)來測量某個目標是否實現。而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高職人才培養體系的重構,以及各方面教育資金的注入,以學習者的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和就業質量,以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為核心,建立起與人才培養體系相匹配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尤為重要。完善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等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積極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評估,將考核結果作為政策支持、績效考核、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
20世紀30年代,教育評價興起,教育評價之父國外教育學家拉爾夫·泰勒(Ralph Tyler)提出評價本身就是讓教師、學生和有關人士了解教學的成效。格朗倫德(N.E.Gronlund)認為要衡量教育活動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目標。所以,教育評價強調的是測定效果、判斷價值和幫助決策。
傳統的教育評價中有幾個突出的特點:1)評價者基本局限在校內,比如同行教師、領導、學生。2)評價方向主要集中在教學環節,注重對教學組織細節的測評,比如繁瑣復雜的評分表。3)結果運用主要于教師本身,教學工作考核或者個人評優。以上特點與當時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有關。
當前,從教育評價轉變到“績效評價”發生了根本變化,從名稱上來看,首先“績效”不再僅僅局限于教育活動本身,而是重新構建了評價的底層邏輯,即從經濟的角度出發,評估教育投資的產出效益,即財政的資金及企業的人力或物力的投入產出了多少效益,這種“效”如何評估。從方法上講,教育評價是單線條的,評價手段多采用定量或是定性的方法,主觀或客觀考核工作的完成度,而績效評價的方法更加科學,包括了自評、互評和財政評價,依據設定的績效目標,對項目支出的經濟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進行客觀、公正的測量、分析和評判。從評價內容來看,簡單的教育評價主要是評價教學的完成度,而績效評價包含了評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甚至可持續發展、生態效益等,更加立體和全面。從評價的作用看,教學評價更多的應用于考核教學活動,而績效評價側重管理,是對資金使用的管理,也是對持續發展的管理,完成評分和評級,是為了及時整改。實現了一個從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的管理閉環。總體來說,績效評價是以經濟效益為基礎的管理模式。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數量占到60%以上,伴隨科技的進步,社會生產和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對職業人才的需求,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內容完成了本質變化。
首先是核心目標發生了轉變,不僅局限在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加入了社會多元化需求和政府的要求。即培養人才的“高等性”和“職業性”,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這是構建培養體系的基礎。其次,在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目標下,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是立體化的,政府指引,企業參與,重構專業體系,學制的設計可以跟隨行業的特色來調整,比如筆者所在的交通土建大類的路橋專業,根據季節變化,開設了秋去春回班,秋天去工地參與項目施工,春季雨水多則返校學習。課程的開設和教學內容,也聯合了企業共同參與開發,共同開發教材,1+X證書的課證融合,學生技能抽查與人才培養方案的高度匹配,這種設計正是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體現。最后,職業教育的延續性,展示出職業教育的本質,從校內的理論學習、技能訓練、考證,到后續的企業培訓、學歷升級等逐步實現“勞動型人才”到“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再到“高級技能型人才”甚至“專業人才”的過程。
總的來說,人才培養體系的逐步完善,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也發展了科學、高效、公平的評價體系。
1)績效評價的依據。由于高職教育的參與者發生了變革,來自財政和企業的資金及物力、人力的支持,人才培養的實施過程開始“項目化”,從項目資金管理的角度出發,執行預決算制度,這是績效評價的主要依據。2)績效評價的內容和指標。在項目制定之初,應該細分到每個子項目的實施方案,包括負責人、時間、標志性成果等,績效評價的內容即子項目的完成情況、總項目的完成情況、資金的使用情況等,對沒有完成的內容要提出整改。指標體系根據資金的分配,編制效益指標、質量指標、預算完成指標、滿意度指標等。3)績效評價的方法。定量的方法比較容易操作,結果直觀。用期初對比完成期的目標完成率來采用百分比賦予分值。定性的方法按照年度目標完成情況來賦予分值。最后將定量與定性的結果分配一定的權重來定級。績效評級的結果要用報告的形式公開,做為完善政策、改進管理,根據情況核減預算的依據。評價方法的具體實施,采用自評表的模式,通過表格來清晰明了的完成評價。4)績效評價的實施。人才培養體系的績效評價可采用自評和他評的組合,自評有利于梳理、整理、總結各個教學環節的效果,他評可聘請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結合自評的結果出具詳細、科學、公平的評估報告。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績效評價應由質量改進或督導辦公室統籌組織,由各子項目負責人來具體完成,時間節點的選擇可結合各項常規數據填報時間節點,比如人才培養狀態數據平臺等,也可以按自然日期設置,但不宜過短或過長。
從教學評價轉化到績效評價,是高職教育對“職業化”的認可,是教育經濟的實操,觀念上的改變帶來了效益的提升,也是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績效評價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運用,必須由財務管理人員與專業教學管理人員共同協作完成,財務人員要了解專業建設的目標,同時教學管理人員也要熟悉預算編制的原則及資金使用的規范。績效評價與人才培養的有效結合,從根本上解決了教學投入盲目、雜亂、隨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