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平
(東海縣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處,江蘇 連云港 222300)
養老保險是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內容。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對適應人才流動、減輕財政的負擔、增強公務員的風險意識、保證退休人員按時足額領取養老金,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縣于1995年10月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開始試點,2015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決定從2014年10月1日起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2016年11月我縣出臺了《關于印發東海縣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施辦法的通知》,至此,全國統一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在我縣正式啟動。
加快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是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相比,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明顯滯后。
1995年11月縣政府召開全縣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動員大會,公布實施《東海縣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暫行辦法》(東政發[1995]107號)、《關于印發<東海縣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暫行辦法實施細則>的通知》(東政人[1995]26號、東財行[1995]14號)、《關于東海縣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銀行結算有關問題的通知》(東政人[1995]30號)。我縣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正式啟動運行。試點期間,實行單位和個人均要繳納養老保險費的管理辦法,實行“雙基數”政策。離退休人員的離退休金仍然沿用計劃體制下的按工齡計算退休待遇的辦法,按人事部門審批標準實行按月發放。
2003年10月縣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全縣國營農林場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意見》(東政辦發[2003]145號),制度出臺的背景是縣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自1995年10月實施以來,國營農林場圃沒有實行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退休人員基本養老保險保障程度較低。為維護社會穩定,推進國營農林場圃各項改革工作的深入開展,創新國營農林場圃職工養老保險制度,走出一條符合國營農林場固自身發展規律的養老保險之路,既全縣國營農林場圃實行獨立于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1)在基本養老保險費的征繳方面。申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國營農林場圃,2003年9月底前參加工作的在職職工和退休職工均需補繳基本養老保險費,不分參加工作時間長短,每人一次性補繳基本養老保險費,由財政、單位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在職職工從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之月起,按企業最低標準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今后,在職職工養老保險費繳納按照企業最低繳費增加額適時調整。2)基本養老保險金的支付方面。改革后,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按照企業最低退休標準執行,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發放,離休人員養老金按現行規定標準發放。今后,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按照企業最低增資標準適時調整。3)養老保險關系的轉移方面。國營農林場圃與機關事業單位、企業之間的職工流動,在轉移行政關系的同時辦理養老保險關系轉移。農林場圃職工調往機關事業單位的還需一次性繳納養老保險補償基金以及與機關事業單位同類人員繳費的差額。
2006年3月,根據東海縣人民政府2006年3月6日第五十四次常務會議精神為扎實推進全縣民辦學校教師參加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工作,勞動和社會保障、教育局聯合出臺了《關于全縣民辦學校教師參加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實施方案》。方案中規定養老保險費的征繳和養老金的發放參照公辦學校教師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規定辦理以及養老保險關系的轉移的相關要求。
2012年8月,政府辦出臺了關于完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工作的實施意見》(東政辦發[2012]66號),文件中規定了參保范圍、參保對象、繳費基數、繳費比例、結算方式和養老保險的待遇支付等,首次提出了建立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文件的出臺進一步完善了我縣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試點改革制度,加大了社會保險費征繳力度,增強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的抗風險能力,維護了參保人員自身利益,保障了離退休人員待遇的及時足額發放。
2016年11月,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印發東海縣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施辦法的通知》(東政發[2016]92號),文件中規定了總體要求:按照國家和省統一部署和要求,改革現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保障制度,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同步建立職業年金制度,逐步建立獨立于機關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管理服務社會化的養老保險體系。這一制度的啟動,標志著我縣保險試點制度的終結。
1)征繳力度不足,欠費較大。部分參保單位經營效益差,資金緊張等原因,特別是增加了職業年金繳納,增加了單位保障費用支出,欠費較多。
2)經辦能力較弱,基礎管理不夠規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后,新增職業年金征繳、管理職能,新的制度又將原來由工資科承辦的退休人員工資審批職能,即退休人員養老金審批工作劃歸機關保險處負責,機構編制不足,經辦機構人員,人社部門自行調劑,一人身兼多職現象較為普遍,由于是縣區為單位進行統籌,造成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礎管理不規范,經辦機構成立初,沒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3)試點信息不規范,新舊制度銜接難度大。新的改革辦法啟動后,需要解決的與原試點工作存在的銜接問題。第一、由于試點期間個人繳費與養老保險待遇不掛鉤,原有歷史數據記錄不清,不能準確反映參保職工的個人繳費本息,無法自然過渡到新的制度,即使新政規定改革前個人繳費本息刬轉至改革后的本人職業年金個人賬戶,但是歷史帳戶記錄不清,損害參保人的利益,真正實現有效的銜接難度也很大。第二、目前全縣歷史欠費較大,參保人員個人帳戶是空帳運行,改革后個人繳費本息并入本人職業年金個人帳戶仍是空帳,以當前財政現狀做實改革前個人帳戶有難度。第三、部分事業單位改制后仍在機關事業經辦機構參保并領取待遇,改革后按新政轉入企業保險,按現狀,維穩又是一個難題。
1)建立目標考核度,對于欠費單位,作為經辦機構清欠的力度不夠,建議把全縣欠費單位納入年度目標考核方案,督促欠費單位按時足額繳納,保障參保人員的利益。
2)制定實施方案要統籌考慮試點期間的各類遺留問題,如編外人員移交等問題應一手攬子解決,確保新制度的高起點順利進行。
3)規范全省經辦機構名稱、規格、編制,實行參照公務員管理,便于統一管理和順利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