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博涵
(浙江樹人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5)
“十一五”期間,全國很多省市按十六屆五中全會的要求,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目標,紛紛制定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十二五”期間,受浙江安吉縣“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成功影響,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美麗鄉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浙江鋪開,全省各地上馬了一大批以此為名的改造和項目。這些項目大小不一分布不同,但都穩步推進逐漸落成。2016年,浙江省公布了第一批美麗鄉村示范縣、示范鄉鎮。
分析這些這些成功的案例不難發現,杭州的11個獲獎示范鎮全部集中在桐廬和臨安兩地。桐廬是美麗鄉村的先遣隊,早在國家發文提出項目之前,就已經開始鄉村改造的探索,經驗豐富。又緊鄰省會杭州,近水樓臺獲得了資金支持和游客觀光,杭州文化技術輻射,也提升了當地的面貌。以美麗鄉村為基建,超一流民宿為動能的模式已成為當地金名片。臨安背靠天目山,自古以來是就周邊地區的度假勝地,自然環境優越。當地政府以天目山為骨,打造的“避暑度假”核心概念美麗鄉村也獲得了成功,6個獲獎鎮甚至超過了前輩桐廬。
在一片繁榮的背后,卻是隱憂。截止2016年,杭州周邊進行以“美麗鄉村”為名義的改造項目多達三位數,這其中大多數工程已經完工。然而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有的甚至破壞了當地的特色文化資源。不顧原本生態的改造隨處可見,這些改造往往都是在沿街墻上做文章,“刷白墻、洗墻燈、馬頭墻”三板斧造成了千村一面的狀態。筆者對此十分反感不解,直到接觸這個項目和相關人員后才發現些許其中的癥結。
此項目位于建德市西南部的一個自然村,東臨320國道,交通較為便利。全村總人口1100人,需要改造的規劃范圍約35公頃,村民主要以務農和打工為生,周圍沒有傳統旅游景點和可以馬上融入使用的特色自然文化景點。
項目是該村為了響應上級號召“‘美麗建德’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出臺《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7-2019年)》”等相關政策進行改造。目前該村已經從鎮里爭取到了建村名額和第一筆資金撥付。
村莊在近年陸續的改造中,初步完成了農村現代化,大部分房屋達到三通。經過初步走訪,發現村莊仍有5大問題。1)建新房不拆舊房問題普遍拆房阻力大,新建民房立面千奇百怪,嚴重影響村容村貌。2)公建設施缺乏,雖然已基本做到家家戶戶通水通電,接污納管,但設備老舊帶來的泄露污染、亂拉電線引起的立體空間占用仍然需要改善。3)缺乏有效具體的、明確規劃的建設制度。村民生產輔助型用房亂搭亂建現象普遍。4)村莊公共綠化建設方面投入少,路邊雜草叢生或者垃圾成堆。5)村中存在一幢清末市重點保護土墻宅邸建筑,該建筑沒有得到良好保護。
項目方初步接觸后,項目方表示現有的美麗鄉村無法復制。既沒有天量投資復制桐廬模式,將村落每個細節都打造成精品。也沒有先天的景觀優勢復制臨安模式,可以借力周圍文化習慣中公認的旅游勝地。需要我們利用現有資金,給這個浙北隨處可見的村莊找到合適定位,打造一個和現有經驗模式都不同的美麗鄉村。
這種要求在后來的美麗鄉村建設中頗為普遍,依托自然、區位、資金、人文,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的村莊基本已經建設完畢,這讓沒有那么多核心競爭力的后來者難以借鑒。一些沒有核心只是花掉預算做了“村莊美容”的地方,在建成后不僅無法和那些成功案例相比,甚至和其他村的差距也未拉開,沒有產生新的增長點或吸引到游人,保持改造的成果成為村里的負擔。隨著稀缺資源的逐漸耗盡,簡單圍繞資源核心就能完成的“美麗鄉村”改造,必然要演變成為立足于現有條件,通過設計讓村莊綠化、美化、現代化并具有持續自我造血能力的“后美麗鄉村”。讓村莊不僅靠自身“美起來”,更要可持續的“活起來”。這對于占數量多數,但本身沒什么特色的普通村莊來說是一個新問題。政策在繼續推進,項目在不斷上馬,村民對鄉村改造了解也越來越深,從疑惑觀望到熱切期盼。這都使得項目方和設計方需要更進一步的挖掘,才能滿足這些新需求。
在完成了方向性和現狀的討論后,村干部提出的具體要求是:建設一個千萬元規模的整體村莊改造方案,分為三期進行,一期工程要求達到落成后整體村莊面貌煥然一新,能沿道路環線參觀后感到明顯不同于現有樣板村的區別,村莊不僅要凈化還要美化,讓老百姓能直接在這次改造中收益,最好能開發出類民宿項目。
一期規劃采用抓大放小的辦法,按“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衛生潔化、河道凈化”提出具體要求。1)拓寬村莊主干道與320國道的連接,改善村莊現有交通條件。村莊內不完善道路路網,做到硬化路面戶戶通。主干道拓寬至5米,支路拓寬至3米。2)將村莊內建筑分為三類進行改造。甲類,現狀質量外觀較好的建筑,作為規劃保留建筑,主要針對庭院進行綠化和改造。乙類,現狀質量一般今后可能原地改建的,但外墻結構裸露或外觀破舊的主體住房建筑,本次規劃要求刷外墻、換門窗、加屋檐的形式進行整飾。丙類,除村民住宅主體建筑外的其余各類輔助用房。此類用房本次規劃中分兩種情況區別對待。其一,與主體建筑相連,且村民主房面積不足,確需使用的,在不影響本次道路整治的前提下予以保留,但采取抹灰刷白,加檐換窗處理。其二,與主體建筑不相連的予以拆除。3)綠化整治結合道路整治,在道路兩側種植常綠喬木配合觀賞灌木。形成一條連續的錯落有致的綠化帶。4)對村邊田野統一規劃,實施區塊作物劃分,根據生長季節及自然美學配置不同的農作物或是花卉等經濟作物,避免出現普通農田青黃不接的蕭條景象,打造“四季景觀農田”。5)對清代古建筑周圍的亂搭建筑和雜物進行清理整頓,對于周邊居民建筑,要求在立面修繕過程以歷史古建為出發點,盡量采用與之相協調的元素,包括粉墻黛瓦等,力求最大程度的恢復呈現歷史氛圍。
民宿業是近年浙江村莊自我造血的主要手段之一,隨著成功案例的不斷增加,使得這個看起來新穎的概念,成為村民們心中“看得懂、易上手”的致富寶典。推廣難度小,居民參與意愿強烈,是激活村莊新動力的契機。但該村莊沒有打造精品民宿的資金條件,也沒有特別自然景點。因此應從短期高消費的網紅民宿,轉變為低價、體現農村特點的旅居住宿,吸引消費能力不強卻又對民宿生活向往的中長期度假、養老人群。實際設計時對村民的建筑的改造采取一戶一方案的形式,力爭做到各具特色。
初期方案提出后項目方表示滿意,然而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卻反復開會要求修改方案,修改思路也逐漸自相矛盾。拉鋸數月后設計方進入村里發現,一些在會議上還在爭論方案的區塊已經開始施工。施工員的圖紙正是我們之前所提供的,但根據現場的施工情況和圖紙內容大相徑庭。
在和鎮負責人接觸,項目方負責人私下再三溝通中終于了解到,項目雖然遠景龐大、整體規劃投資高達千萬。但實際上級第一筆撥款資金只有30余萬,后繼完成整個一期工程款撥付也要等方案評審后才會進行,而重頭的二期三期工程的歸屬未確定。鎮里給未申請項目成功的其余幾個村落也撥付了一期經費,進行評選才會正式決定打造的村落。這個決策本意是要讓幾個村充分競爭,在無法復制臨安和桐廬模式的情況下,闖出一條新路子來。但村干部卻感受到了壓力,壓住這個重要的信息遲遲未向我們透露,原因是害怕項目實際可用經費的拮據嚇跑設計單位,和“按著300萬做出來的設計,肯定比30萬的大氣,”。自恃有土木施工的經驗和人脈,拿到設計方遠超實際預算的設計后,可以根據自己的工程經驗“不影響效果”進行替換,實際施工并不完全設計方提供的施工圖。之前反復提出的修改要求,也是項目方為了嘗試自己的修改方案讓設計方提供佐證。
幸運的是雙方開誠布公后積極溝通,設計方表示愿意繼續按實際資金調整方案,項目方努力爭取經費。項目得以繼續在正確的軌道上進行。
這個項目雙方相向而行,獲得了好的結果。很多其他項目卻卡在了這一步,虛報總額和私自修改方案施工,設計方得知后對項目失去信心,出售方案后拒絕跟進修改。根據項目方的信息,這種和設計方的交涉方式在村改造設計中是普遍現象。“美麗鄉村”打造完后卻千村一面,總是“刷白墻、洗墻燈、馬頭墻”的老三樣,很大程度上受兩點因素影響:一是:上級經費投入少,引入競爭機制后各村感到壓力,對效果要求“多快好省”保證拉到項目,難以心平氣和按照客觀規律進行基礎建設。二是:項目方一般作為農村人習慣于事事自己動手不求人,村里自己蓋房是普遍現象,簡單的土工作業經驗比較豐富。因此對于“設計”的成本和收益較難理解,往往會擅自經驗主義“減配”設計工序和材料,影響工程效果。設計方因故拒絕跟進指導后,即使調換設計方重新設計也會導致后繼設計思路不連貫,效果格格不入。
設計方在原有抓大放小原則的基礎上另辟蹊徑,既要省錢,又要出效果。夯土建筑在國內建筑圈并不是新鮮概念,很多精品民宿中也有夯土元素。但卻在周邊未出現過整個村莊范圍的大規模使用的先例。夯土工藝契合村莊環境,又可在設計中融入藝術價值。在探討可行性并征得項目方和村民同意后,村里需改造的建筑立面全部采用夯土肌理的敷設工藝,耗資比原計劃的翻修改造少得多,是一個節約成本又有特色,多快好省的方案。
在道路整體規劃上,道路入口僅保留最基礎的清潔和平整,示范性民宿采用線上和單位定點體驗的方式,減少宣傳成本。內部放棄對原有“戶戶通”式的全面打造,而根據原有居民組合聚落的團塊進行連接,以街巷空間為單位,采用“點、線、面”方式進行組織。通過重新規劃圍墻,將居民的私人院落空間“點”公共化,用現有街巷“線”進行連接,組成一個收放有序的公共“面”空間。
在道路細節的改造中,面對一個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自然村,很多村道細節都年久失修盤磨包漿,落下了深深的歷史印跡。如果需要按原計劃硬化拓寬會產生巨大的費用。因此僅對入口和主干道進行必要的修整,一些支線道路則簡單夯實后,直接倒上透明高分子材料覆蓋硬化,透過硬化材料可以看到原有地面。充滿歷史感的道路如琥珀般得到保留,路面也完成硬化保證雨天清潔,并可承受行人的壓力。
對于建設成本較高的衛生和拆遷工程,采用遮擋和規避辦法。利用灌木和硬隔斷阻擋視線,保證村莊整體面貌。除一些違章建筑必須拆除,而余下的花壇種菜卻能在改造后成為小品。成百上千的蘿卜青菜并排種植是菜地,但僅種幾顆在路中的花壇里就成了一景,路邊裝飾有毒的滴水觀音,也可以換成可食用的芋艿拉近和游客的距離。此番改造大大削減了施工成本,唯一增加了村莊管理的工作量,要阻止村民習慣性對這些景觀蔬菜隨意采摘。
保留對農田的改造方案,保證田間大色塊的視覺效果能夠四季呈現,暫不對古建筑進行打造,僅最基礎的保護宣傳,防止村民無意中造成破壞。民宿根據最后的經費結余,選擇視野最好的地段優先發展,動員村民合作開發。
在這一系列修改方案實施以后,項目方表示既滿意又能保質保量施工完成,項目妥善收尾并獲得了后繼資金。
經過長達16個月的實踐證明,項目先天條件越來越普通“后美麗鄉村”時代設計規劃,設計方除了解項目本身條件以外,還應對超越項目方對外圍的政策環境、上級意圖、執行方式有全面的了解。和項目方要推心置腹保持溝通,有問題要追問到底將誤會及早解除。設計方面更多要從建筑本身特色上入手,降低成本來保證項目效果,不能依賴自然、人文、資金形成優勢。力爭能把平凡的鄉村做出不平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