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鵬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自科學與技術逐漸形成一個整體之后,科技的力量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手段,以創新為目標,加大科學技術的研發,創造競爭的制高點,成為各國新一輪的競爭戰略布局。20世紀90年代末,是各國研究產業共性技術的全盛期,產業共性技術一類能夠為某個產業或多個產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并具有通用性,共享性的基礎性技術。國家在推行科技發展計劃中,多次提到共性技術的發展,許多學者也致力于研究共性技術,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學術界所研究的共性技術的內涵、發展的問題以及如何推動發展共性技術已有許多參考文獻,為今后更加深入的探索共性技術的理論奠定了基礎。
關于共性技術的內涵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共性技術的定義或特征為基礎的,從其整個技術創新體系中所處的研發階段,以及在行業研究中所處的地位進行界定的。根據相關理論研究調查,產業共性技術有這么幾個特征:
(1)基礎性。產業共性技術是某個產業或多個產業創造專有技術所用到的基礎性技術,不需要特定的技術支持。
(2)通用性。產業共性技術可以在多個產業的多個領域進行作業,一般沒有限制條件,具有通用性特征。
(4)風險性。因為共性技術為產業帶來的效益是不可預測的,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和時間,研發結果很可能失敗,會給企業帶來巨額的損失,因此具有高風險性。
基于以上幾個共性技術的特征,再來看共性技術的內涵。劉洪民認為,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究是以企業、高校、研發機構為主要創新個體,政府、中介機構和金融機構提供輔助支撐作用,為貯備、創造、轉讓和使用創新知識、創新技術和產品而相互作用的網絡系統。李紀珍表明,產業共性技術是已經或在未來為某個產業或多個產業發揮重要作用的技術,其研發成果能夠帶來深遠的影響。
學者們認為,產業共性技術的發展是多元化的,高校、企業、政府和研發機構都是推進產業共性技術發展的關鍵。但是在這種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國產業共性技術創新主體已然處于缺失地位。首先,政府對我國產業共性技術技術的發展做出帶頭作用,共性技術有所突破,對我國的產業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但由于共性技術研發需求資金過大,政府不愿意一手包辦,與企業、機構合作也總是過早的退出研發任務;其次,企業都是以利益相關為主體,其研發工作都是趨于為企業帶來價值的研發任務,性價比最高的就是共享其他機構的研發成果,在通過自己的研發機構二次創新,為企業創造競爭性產品,因此,企業也不愿意主導共性技術的研發。高校和研發機構能力不足,沒有政府的扶持和企業的贊助,更是無法獨立進行研發產業共性技術。
我國一直重視技術創新的發展,共性技術的發展也在我國科技發展計劃之中,對產業共性技術的發展給予了長期的支持。但從國家層面角度來看,共性技術發展體系從未細致的規劃和研究,政府也沒有進行產業共性技術戰略布局,表現出對產業共性技術發展的意圖十分冷淡。主要原因是我國對于共性技術政策不夠完善,創新政策不統一,比較分散;立足于國際政策和國際競爭需求,符合當前公共財政實際和產業技術升級規則的產業技術政策并未完全建立。有學者認為,我國對于產業共性技術的創新保障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只局限于行政規章和行政政策。
一個國家的發展,關鍵在于政府的執政力度,產業共性技術對我國各大產業具有深遠影響,在缺失技術創新研發主體的背景,政府更應該主動站出來,打破現有的僵局。研究者發現,政府在發展共性技術過程中起著供給方和擴散的作用。首先,李紀珍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由于共性技術的多元化,數量多等特定,在供給過程中存在市場失靈和組織失靈。政府應該充分研究,解決產業共性技術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雙重失靈,由于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風險較高,政府和企業應該相互協作,通過資金支持等多種方式開展共性技術研發工作。其次,產業共性技術的創新發展需要將其研發成果廣泛的擴散,保持國家在整個技術生命周期中的競爭了水平。擴散是發揮產業共性技術創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用的基礎。而擴散工作是十分困難的,這就需要政府充當橋梁,做好產業共性技術的擴散工作。
我國是一個重視科技發展的國家,目前具有多個國家級科學實驗室、國家級的技術創新產業園等機構,但這些機構身負多個研發任務,對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心有力而不足,缺少共性技術研發的設備和相關人才。產業共性技術作為國家技術創新體系中的一環,其重要程度不可忽視,建立一個專門的研發機構,可以加快推進產業共性技術的發展。其一,專門的研發機構是政府主導,企業資助,結合高校、科學機構構成的產學研研發機構,不用考慮其他任務,專注于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能夠降低研發風險,即使失敗,也會有多方支撐,避免機構倒閉;其二,可以根據不同的產業共性技術招攬各路相關人才,也可以從高校里直接聘任產業共性技術方面的人才,省去了人力調換成本,也避免因研發人員知識面不足導致研發停滯。
一項事業或者某個領域的發展、壯大乃至成熟,是需要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引導管理的,這不僅是政府進行技術創新研發合作管理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而且是加強相關人才培訓,為技術創新研發合作各方培養具有相關知識背景的管理人才,使得各方更加科學理性的參與這一過程。產業共性技術的發展依靠政府,依靠各方的支援,才會逐漸為國家,為我國的產業做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