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亮(北京)

表 二十八方宋代洮河綠石硯樣本
據《醉里挑燈看硯,夢回吹角連營——綠玉宋洮河二十八方鑒賞》考證,宋代洮河石制硯時間僅有七八十年。千年以來,宋洮河硯都很罕見,存世量極少。在大浪淘沙之后,《醉里挑燈看硯,夢回吹角連營——綠玉宋洮河二十八方鑒賞》選取的二十八方宋洮樣本,具有很強的隨機性。隨機抽樣,是按照隨機原則抽取一部分樣本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推斷總體的一種調查方式。隨機抽樣的優點是,由于每個樣本都是隨機抽取,根據樣本推論總體時,可用概率的方式客觀地測量推論值的可靠程度。本文依據此二十八個隨機樣本,來歸納和總結宋代洮河硯的特征規律。
宋洮河綠石,從石品上約分三類:第一類是較純凈的綠石,呈翠綠色;第二類是有黑色層的翠綠石;第三類硯石綠中泛藍,有黑色層,如青花石品。同時,宋洮河因受到千年的侵蝕,表面顏色變淺變淡,與新洮石的綠色有強烈反差。
據統計,樣本中有七方是較純凈的綠石,占比25%;十四方是含黑色層的綠石,占比50%;另七方硯石綠如藍,含青花石品,占比25%。

洮河硯石呈一層層的交疊狀,每層極薄。硯面中的漣漪紋理,實際就是層疊的斷面。從側面觀察這二十八方樣本,不難看出一個規律:所有硯石的紋理都與硯面平行,占比100%。
明代陳子升《硯書》:故欲求佳硯,須審琢工。其琢之式,惟人所好,不可以一律。惟石之文理有平有側、有正有斜,如木之文有橫有豎。琢者取其平且正者以為面,側且斜者以為旁,庶文質不掩,與墨相宜也。
清代吳蘭修《端溪硯史》注:石璞在山,皆側勢,非平疊也。既鑿則以寬平者為正面,石之精華盡在于此。其側面必拒墨,雖庸工亦知之。(偶有老坑小硯用側面者,乃剩材耳,終不發墨。)沈南箕謂“端硯多拒墨,宋人用側面,故磨久不滑”,見景氏《硯坑述》,真欺人語。朱子瑕謂“庸工治硯,橫側而分之。平鋪為硯,猶操莫耶而用其背。宋貢硯皆鈍滑,磨硯如磨鏡,病正坐此法。當用石鋒直立,而層截之,則面面發墨”,見施愚山《硯林抬遺》,亦臆說也。
畢文德先生曾經綜合硯的造型、石質的觸感、受沁后的變化等特征,論述宋代洮河硯的鑒別一法:“一般來說,式樣端莊規整,工藝線條流暢精美。由于石質溫潤細膩,硯的表面不吃土,硯身多數留有土疤和墨痕。古硯在土中被土沁蝕千年,顏色變淺呈淡綠色干松狀。用手撫摸溫潤如玉。宋代洮河硯的水波紋中有跟宋代綠端帶水波紋的非常相似,仔細觀察方可區別。”
本文指出宋洮河的另一鑒別特征:硯石的紋理與硯面平行。宋代洮河硯用料極為講究。無論方正平直的抄手硯,經典的風字硯,還是小而薄的隨形硯,從硯的側面看,硯石的紋理一定與硯面平行,沒有例外。
洮河硯的經典硯式以素硯為主,樣本中素硯共十七方,統計占比60%;隨形硯和箕形硯多用雕飾,占比40%。
宋洮河硯常見的雕刻手法,與《營造法式》中雕鐫制度相吻合:素平線刻、減地平钑(平雕)、剔地起突(高浮雕)以及壓地隱起華(淺浮雕),并以前三種為主。箕形硯中的硯池瑞獸,見高浮雕兩方,占比7%;箕形硯的硯額、隨形硯的硯尾及周邊空白處雕飾,多用平雕。平雕樣本八方,占比28%;硯身和硯堂輪廓,以及平雕中的次要畫面多輔助以線刻。線刻樣本九方,占比32%。其中,宋洮河硯中的平雕內容多為傳統吉祥圖案,山石云氣的畫面層次感較強,近乎薄意工。
在此二十八方宋洮河硯中,缺失蓋硯的樣本。其他石硯常見有蓋硯,北宋及以前的蓋硯多為鈕蓋、高浮雕蓋鈕。南宋的蓋硯多為平蓋,蓋上平雕或線刻吉祥圖案。樣本的蓋硯占比0%,間接反映出宋洮河硯的蓋硯較少。
有文獻記載的宋代硯銘二百三十余篇,宋金歌頌洮河硯的詩詞二十余首,洮硯曾得到蘇東坡、黃庭堅等文豪的大力稱頌。但這二十八方宋洮河硯樣本,其硯身卻是干干凈凈,沒有一字銘文,銘文硯占比0%。
在宋代,由于硯石的稀缺,洮河硯的使用人群局限于士大夫以上階層。由于抽取樣本的隨機性很強,從客觀上具有一定代表性。這一現象,反應出宋代文人直接在硯身刻銘的嗜好并不普遍。
宋洮河硯的硯式與中原硯式基本相同,并以箕形、抄手、風字系列等經典硯式為主。部分隨形硯,或在邊框雕飾中表現出西域風格,如飛天、葡萄紋等。飛天紋飾、葡萄紋飾計兩方,占比7%。
可見,宋洮硯有雕刻人物的特色,與文獻記錄部分吻合性。如民國徐珂《清稗類鈔》:“宋時所琢洮河石硯,類皆鏤刻人物。張叔未嘗于平湖得一宋制者,亦然……蓋西方之人,琢手如是,與歙、粵之石工逈異也。”但此文獻記宋洮河硯“皆鏤刻人物”之語,卻有所偏頗。
宋代硯石中的方正平直大料,優先制作中規中矩的經典硯式,如抄手硯和風字硯。其中,抄手硯六方,占比21%;風字形硯(含箕形)十二方,占比42%。又有唐五代風格六方(《醉里挑燈看硯,夢回吹角連營——綠玉宋洮河二十八方鑒賞》已論證,此六方硯雖有唐五代之風但仍是宋硯),占比21%。唐五代風格的硯,帶些許宗教特征:如海石榴紋、蓮瓣、蓮葉。
宋洮河石中的小料用來制作隨形硯。隨形硯的特征是小而薄,平底無足,通過紋飾、雕工和精巧的構思來彌補硯石的缺陷。隨形硯計七方,占比25%。
鑒別宋洮河硯有兩項重要指標:硯石顏色變淺變淡,與新洮石反差很大,上手雖細潤但有干松感;從側面看,硯石紋理與硯面平行。前者是硯石的時間變化特征,后者是硯石的選料用料特征。宋代洮河硯多經典素硯,少銘文,少蓋硯。在硯式和雕鐫手法上,與中原硯基本相同。宋洮隨形硯皆窄薄小料,并以巧雕紋飾彌補硯石的缺陷。現代洮硯則以隨形硯、巧雕和蓋硯為主特色,選石和用料不重紋理走向,與宋硯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