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涵(湖南師范大學)
地域文化與少數民族舞蹈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支撐形式,形式表現內容。所謂地域文化,就是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且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地域文化與少數民族舞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地域文化孕育了少數民族舞蹈,沒有地域文化,少數民族舞蹈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有形而無神。同樣,地域文化也需要少數民族舞蹈這一藝術形式來表現自身、擴大影響。研究地域文化與少數民族舞蹈的關系,對于正確認識少數民族舞蹈的文化內涵、把握少數民族舞蹈的創作規律、增強地域文化的審美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舞蹈主題是舞蹈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要思想內容,人們可以通過少數民族舞蹈主題,直接或間接地了解當地群眾想要表達的文化、情感、場景和儀式。綜觀各種少數民族舞蹈藝術,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對少數民族舞蹈主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祭祀先祖主題的影響。祭祀先祖是對先祖崇拜紀念的一種方式,大都充滿迷信、神秘色彩。古人認為先祖有靈,常常在特定日子舉辦盛大慶典儀式來祭祀,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瑤族群眾以祭祀先祖為主題的民族舞蹈,場面盛大莊嚴,程序嚴謹莊重,就受到瑤族地域文化的重要影響。每年陰歷六月十六日是瑤族的重大節日——“盤王節”。這一天,瑤族群眾都要舉辦祭祀活動。《嶺外代答》中提及:“瑤人每歲十月,舉峒祭都貝大王于廟前,會男女之無實家者,男女各群聯袂而舞,謂之踏瑤。”這里的“踏瑤”就是“跳盤王”,瑤族盤王節就是由“跳盤王”發展而來的。人們用“跳盤王”這種載歌載舞的形式,來呈現表達祭祀和叩謝盤王恩德并祈求盤王保佑子孫平安的主題。
2.對歌功頌德主題的影響。漢代《毛詩序》說,“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是說,人處在某種非常激動的情形時,用言語或頌歌的方式都不足以表達此情狀,就會采取手舞足蹈的方式去抒發內心的情感。在遠古時期,人們還不具備充分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文字描寫能力,只能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記錄內心的激烈情感。這從瑤族銅鼓舞就可略知一二。銅鼓是南方少數民族的娛樂工具,象征著權利與財富。史詩《密洛陀》記載,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密洛陀,由于過度勞累,不幸身患重病,萬物則敲打銅鼓,驅逐妖魔,助威壯陣,其場面恢弘壯觀。隨之,妖魔被驅逐,密洛陀也恢復了健康。瑤族先民認為,密洛陀是在“對和宴”上通過族人跳銅鼓舞才恢復健康的,所以銅鼓舞也帶著這種美好的寓意便得以流傳下來。
3.對宣傳教化主題的影響。舞蹈還被看作是一種很好的宣傳教育手段。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認為“樂與政通”,即是說可以通過音樂與舞蹈等文藝形式達到宣揚政治思想的意圖,認為舞蹈對統一人心有重要作用。因此,儒家十分重視“樂教”。我國封建時期主要是以宗教制度、封建制度、禮樂制度三者結合來共同完成思想統治的。禮樂制度歷經幾千年,“禮”主要是對人的階級、身份與行為規范進行等級劃分,“樂”更多的是通過音樂舞蹈手段來緩解階級矛盾,禮樂相濟有利于統治者進行政治宣傳教化,以達到政治統治的目的。
舞蹈是情之所至的肢體語言,是一門感染力很強的藝術形式,深受地域文化的影響。舞蹈動作是經過提煉、組織、美化了的人體動作,具有一定的表情性和目的性。影響民族舞蹈動作風格的地域文化因素主要有生存環境、生產因素、信仰習俗和日常行為等。了解這些因素對舞蹈動作風格的影響,有助于讀懂民族舞蹈的意境、意蘊和情感,從而更好地再造民族舞蹈的藝術美。
1.生存環境的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的行為、動作,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的日常生活。由于舞蹈動作是根據人的日常行為動作提煉、組織、美化而來的,因而人的日常動作一旦形成習慣性的行為模式,就會在舞蹈動作中得以體現。俗話說“高山瑤,半山苗,漢人住平地,壯侗住山朝。”就是指瑤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地帶,形成了長期靠人力背扛的勞作習慣,所以他們的腿部矯健、靈活,矮、穩、顫成了瑤族舞蹈反映樸實生活的審美特點。其中,“矮”和“穩”,就是動作的重心要處在低空間,重心要平穩;“顫”就是腿部膝關節的上下有節奏地起伏顫動,膝蓋要有韌性并始終處于微蹲狀態。“蹲騰立跳”和“閃轉旋躍”是舞步的主要特點,要求舞蹈者腿部肌肉扎實矯健。瑤族人經常走山路,他們的腿部肌肉就具備這一特點,這也是瑤族舞蹈動作的一大特色。《布努瑤家金鑼舞》里面“蹲騰立跳”“急轉點鑼”“靠布跳躍”等典型動作元素,就反映了瑤族人們常年居住在山上、走山路時必須高抬腿、且腳尖用力才能走得穩、以及繞開一個又一個山上的路障時的情景。顯然,這種動作風格高度還原了布努瑤人的習俗活動。
2.生產因素的影響。舞蹈動作的創作靈感主要來源于生活實踐和生產活動,靈感不是偶然迸發的,而是長期積累而閃現于一刻的。瑤族是一個長期遷徙的民族,能在歷史長河中生存下來,離不開瑤族人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勤勞勇敢的性格品質。瑤族作為山地民族,主要依靠的是山與森林,歷代瑤族生產方式以較為原始的農耕、狩獵、養殖牲畜為主。為了慶祝每次成功捕捉到食物,情之所至時,瑤人就會模仿狩獵、捕捉的動作,以質樸粗獷的舞蹈動作和雄渾豪邁的喊聲還原狩獵場景,隨后逐漸演變成瑤族獨特的“狩獵舞”。男子群舞《獵山瑤》,將狩獵時躲在暗處觀察到的激烈圍捕,就用舞蹈動作呈現出來。從開頭伸脖子、俯身、屈膝、瞪大眼睛等神態動作,一下子就將人們帶入到瑤族男子狩獵的緊張氛圍中;再通過舞臺上出現的大幅度奔跑、敲擊刀具動作以及高漲的音樂聲,使人們感受到了狩獵的激烈場面。這些動作,滿足視覺感官的同時而不失真,主要原因是來自于真實狩獵場景的靈感迸發。人類的日常活動少不了生產活動,生產活動是人類存活的根本。舞蹈動作受生產因素的影響,還原了生產勞作場景,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3.習俗信仰的影響。習俗信仰是群眾自發產生的一種儀式文化,根植于群眾心中,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瑤族人信奉道教,認為萬物有靈,始終尊敬自然、感受自然,崇尚和諧的自然風氣。此外,他們還特別崇拜自己的祖先“盤王”。在云南、湖南、廣西等地流傳著一種長鼓舞《趕羊做鼓長鼓舞》,這個舞蹈里有一個重擊長鼓的動作就受到瑤族風俗信仰的影響。舞者的每一次擊鼓,都代表著瑤人對祖先的懷念、對神靈的敬畏和對生命的感恩。
4.日常行為的影響。舞蹈的靈感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有可能成為舞蹈動作的素材。生活是大范疇,是由若干個日常行為組成的。花瑤位于湖南湘西,大多數花瑤女刺繡挑花技藝精湛,花瑤動作元素多為“轉”和“顫”,民族舞蹈《花瑤女》中提煉出的瑤女挑花的日常動作,經過美化形成作品中的主要動作,向觀眾展示了花瑤女的熱情、勤勞、向往美好生活的一面。可見,日常行為對舞蹈動作風格的影響,主要是影響民族舞蹈動作的靈感來源、動作原形。掌握這種影響方式,有助于了解一個作品的創作理念和創作初衷。
在社會生活中,服裝和道具是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它集人的信仰、習俗、智慧于一體。民族服裝上的一針一線都體現著該民族的審美價值,民族舞蹈道具都承載著該民族的勞動結晶。對舞蹈藝術來說,舞蹈作品的組成部分除了動作、隊形、音樂、舞美外,還需要服飾和道具予以輔助。舞蹈編創不能輕視服飾道具的作用,第一時間映入觀眾眼簾的往往就是服飾和道具,觀眾對作品的第一印象也源自于此。為了使地域文化特性更加明顯,民族舞蹈的服裝道具除了美觀之外,還需要極具辨識度。
瑤族群眾生活環境依山傍水、風景優美,這些特點正影響著瑤族服飾的審美取向。藍靛瑤族擅長藍靛印染,他們制作出來的“瑤斑布”世界有名,是瑤族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之一。瑤族服飾大多以藍青色為主,瑤族婦女擅長刺繡,常在衣襟、袖口、褲腳處刺繡花鳥魚蟲等萬物之靈的精美圖案,有的編繪了象征高貴華麗的鳳凰紋,有的編繪了象征豐收富裕意義的魚紋等。人們把這些花紋圖案穿戴在身上,不只是為了求得美觀,也顯示出一種民族信仰,更代表一個民族歷經歲月滄桑而不衰的徽章。由于這些審美特征,許多民族服飾對民族民間舞蹈的藝術表現作用十分重要。
長鼓被瑤族群眾作為一種區分部落血緣親疏、識別部落族群的一種工具,在舞蹈中就成為一種道具,瑤族“長鼓舞”因長鼓這種道具也就成了瑤族標志性的舞蹈而被世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