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徐成東從事鉛冶煉的第25個年頭。25年里,徐成東“專心致志,以事其業”,勤業、精業、樂業,將鉛冶煉事業視為生命的重要部分,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在組織培養、領導關心、工友的支持下,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和“全國質量工匠”等榮譽。
2018年9月以來,徐成東就沒有休息過一天,云南馳宏鋅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馳宏鋅鍺”)綜合利用公司160kt/a 廢舊鉛酸電池綜合回收項目工程(以下簡稱“再生鉛項目”)已進入帶料試生產倒計時。為保障項目順利投產,從2017年至今的兩年半時間,徐成東和他的團隊日夜奮戰,一期項目試生產順利達產達標,二期項目也取得重大技改突破。在這高強度的工作中,沒有一點昂揚向上的創新精神不行,沒有一點求真務實的擔當精神不行,沒有一點舍我其誰的奉獻精神也不行。
今年,是徐成東從事鉛冶煉的第25個年頭。25年里,徐成東“專心致志,以事其業”,勤業、精業、樂業,將鉛冶煉事業視為生命的重要部分,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在組織培養、領導關心、工友的支持下,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和“全國質量工匠”等榮譽。

烏蒙山蜿蜒橫亙的云南省曲靖市會澤鉛鋅礦是馳宏鋅鍺“源頭”,徐成東就出生在離會澤鉛鋅礦50 公里的地方。小時候,徐成東經常目睹當地人土法煉鉛,看著礦石在不同溫度下呈現不同形態,引發了他極大的興趣。1991年,會澤鉛鋅礦、電力局、水務局、煙草局同時招工,徐成東毫不猶豫地選擇進入會澤鉛鋅礦。1995年,一心想成為冶煉工的徐成東夢想成真,當上了燒結班班長,這一年他22歲。經過不懈努力,他帶領全班創下了連續三年產量第一的紀錄。
“我非常珍視冶煉工這個崗位,看著礦石在一定溫度下可以生成不同形態,我就想‘透過現象看本質’‘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想弄個明白。”不久后,班里新來了一名學冶金的大學生,贈給他一本《有色金屬冶煉》的專業書。從書本中,徐成東不但明白了冶煉原理,更看到了一個令他神往的工藝——艾薩爐冶煉工藝。他預感這將是鉛冶煉發展的未來趨勢。
2000年,馳宏鋅鍺決定走出大山,到曲靖異地建廠,公司“冒險”地從澳大利亞引進了一座艾薩爐。為掌握艾薩爐操作原理,公司派了20多位大學生到澳大利亞學習。當他向廠長提出也想去學習時,卻因學歷低,不懂英語,差點被拒之門外。但徐成東并沒有放棄,他找來大量關于艾薩爐的書籍和學習資料,通過自學掌握了扎實的冶煉基礎,最終通過了艾薩爐主控手嚴苛的四輪考試,以每輪考試第一的成績脫穎而出,那一刻,徐成東喜極而泣。“從1995年到2005年,是我走過的最漫長的10年,當我成為艾薩爐主控手時,我充滿了感恩,終于在我的 ‘冶煉夢’上又進了一步。這種興奮、幸福的感覺就像高中生考中了清華!”即使現在回憶起來,徐成東仍然非常激動。
艾薩爐是引進設備,國外主要用于煉銅,煉鉛沒有先例,馳宏鋅鍺是國內首家引進艾薩爐用于煉鉛的企業。很多問題外國專家團也沒有遇見過,也是在摸索中“指導”,并且他們在操作、調試時,中國工人不能在場,給操作工的技術材料是全英文,這無形中又增加了學習難度。為了攻克難題,徐成東每天提前一小時進廠,熟悉設備流程,每天晚上背英語單詞,凌晨才入睡,一有機會就跟在外國專家身后,悄悄觀察、琢磨他們處理問題的辦法和技巧。短短三個月,徐成東竟然熟悉了主控操作頁面上的所有標識和英文圖標,并能進行簡單操作,順利拿到了艾薩爐操作證書。
用艾薩爐煉鉛存在很多技術難題,最初開爐的時候,就出現了熔池凝結的嚴重問題,外國專家團使用燃油加熱模式的方法,結果,耗費了大量燃料,燒壞了多支噴槍都無濟于事。徐成東經過細致觀察,認為是熔池傳熱效果差、渣型惡化引起的,他針對性地提出了用高品位的鉛精礦補充熔池內在高溫下揮發的鉛,上層燒熔、逐步推進的方法。果然,短短兩個小時,整個熔池便全部化開,取樣表明,渣含鉛質量指標接近目標值。這個結果震驚了在場的每個人,讓外國專家對徐成東刮目相看。
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接踵而至。從2005年5月25日到7月31日,近三個月的時間,艾薩爐沒有產出一點粗鉛,這個項目如果失敗,馳宏鋅鍺將損失七億元人民幣。艾薩爐煉鉛過程中還遇到了硫化鉛溶于金屬鉛問題、連續熔煉問題、爐磚、噴槍使用壽命短等問題,外國專家也束手無策。徐成東臨危受命成立攻關小組,經過多次研究,他向外國專家團提出專項操作改進方案,并由他本人親自操作,2005年7月31日,徐成東當班期間首次產出粗鉛,他成為世界上用艾薩爐熔煉鉛精礦產出粗鉛的第一人。此后,圍繞著艾薩爐的運用,徐成東的創新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通過工藝改造有效控制了泡沫渣,極大地提高了一次鉛產品的質量和產量,也大大減少了操作工的勞動強度和工作時間;調整給風量、給氧量的平衡,使原來使用不到1天的噴槍使用壽命逐步提高到6天以上,僅此一項每年可節省成本200余萬元;研究適合鉛、硫品位高、中、低特點的配礦方案,不斷優化調整,提高了艾薩爐對各種復雜原料的適應能力;通過技改,使艾薩爐作業率從外國專家撤離時的50%提高到了90%以上,最終達到了100%;“煙塵率”從開產時的30%左右大幅下降到18%以下,達到了國際同行業先進水平;硫酸鉛渣富氧頂吹熔煉技術得到重大突破;降低柴油單耗,每年可直接節約700余萬元;通過處理復雜物料,節約高品位鉛精礦礦源的費用,一年就可節約1200萬元。
工藝打通了,但徐成東并非止步于此。2010年大檢修爐磚更換后,他帶領團隊狠抓工藝操作、精心配比物料、加大設備巡檢力度、完善爐體監控措施等,使艾薩爐的爐磚壽命達到了865天,創歷史新高,比國外專家預計的365天高出了500天。2012到2015年間,更是創造了爐齡978天的歷史記錄,達到了世界同行業最好水平。2012年,徐成東帶領艾薩爐全工序員工,分析物料、調整工藝,成功處理銅浮渣等復雜物料6801.06噸,增加7319.66萬元經濟效益,使艾薩爐煉鉛實現了利益多元化、效益最大化。
至此,徐成東所在的團隊創出的鉛艾薩爐富氧頂吹沉沒熔煉技術取代了傳統的燒結——鼓風爐還原熔煉工藝,成為一項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鉛冶金技術,馳宏鋅鍺也因此在鉛冶煉領域成為了真正的領跑者。
2017年5月,馳宏資源綜合利用公司再生鉛破碎項目開始建設,徐成東作為項目重要技術骨干,將全部的熱情與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放棄了節假日和休息時間,不分晝夜地查閱相關資料,全程跟蹤、落實、檢查、確認設備安裝的每一個細節。“徐師傅比廠家的專家們還熟悉情況,特別是他根據在艾薩爐的自動化運作經驗,進行技術提升,全程參與技改,一共提出了200多項合理化建議,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他的工友告訴我們,“2017年12月,項目提前達到試車條件,但廠家的技術力量還沒有到位,徐師傅就找來說明書,自己一邊摸索一邊研究壓濾機、微孔過濾機工作性能狀況,試車非常成功。”“去年9月開始,項目進入帶料試生產倒計時,我們團隊進入了‘沖刺狀態’,無論是快退休的老師傅還是年輕的職工,大家都鉚足了勁,把家里的事放一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我非常感動。”徐成東說:“那段時間,我每天平均要接打一百多個電話,和領導溝通想法,和監理方、施工方對接技術參數,雖然有壓力,但我不覺得累。我是一名一線冶煉工人,要說動力,我從我的師傅、工友中獲取了很多‘能量’,他們都是一些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埋頭苦干的人,高溫炙烤、揮汗如雨、熔渣飛濺、汗流浹背,他們從沒有一點怨言。”
正是這股和自己叫板的精氣神,在這個項目上,徐成東和他的團隊攻克了再生鉛一期項目鉛酸分離不徹底、塑料易卡死、設備冷卻水斷流、塑料色選分選不徹底等問題。提出了增加余熱表冷旁通的方法解決布袋損壞問題;還原爐水套擴孔設計改造、鑄渣機安全通道設計改造等意見,增強了水套和鑄渣機實用性;完成了艾薩爐電收塵尾部皮帶改刮板、艾薩爐余熱與電收塵接口噴吹、艾薩爐12 號皮帶落料安裝螺旋回收、電鉛撈行皮自動化4個項目的改造,極大地改善了作業環境,為再生鉛項目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2019年7月6日,馳宏資源利用公司熔煉廠還原爐艾薩爐點火,7月16日投料當天拉通工藝,順利產出了陽極板。
勤于學習,應該成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追求。徐成東從一名普通工人到技師、高級技師,又當上了勞動模范、敬業楷模,學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學書本知識,他還在實踐中學,帶著問題去學,靠堅持學習,使自己跟上新技術。“如果我們只是等待,等到新技術來了再去學習也有點晚。因此還要關注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提前做好知識儲備。”徐成東說。正是這種學習、學習、再學習的鉆研精神,讓徐成東不斷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在多次支援會澤冶煉分公司、呼倫貝爾馳宏公司項目建設中,徐成東針對設備上的能用、不好用、安全隱患等問題進行技改,兩個公司都在第一時間就順利達產達標。在到呼倫貝爾馳宏支援期間,面對從未接觸過的奧斯麥特爐,他廢寢忘食地學習,掌握了奧斯麥特爐與艾薩爐在結構設計等方面的差異。在奧斯麥特爐開產初期,由外方專家主導的熔煉一段還原出現渣鉛過高、噴槍壽命短、煙塵率高、熔煉時爐體晃動過大和晃動時間過長等問題,徐成東不懼外方權威,提出對工藝操作參數和物料配比進行調整的建議。建議實施后,渣含鉛大幅下降,噴槍使用壽命也由以前的一爐一支槍提高到四爐一支槍,最高達到了八爐一支的良好成效;爐子晃動大大降低,有效提高了爐磚使用壽命,各項生產指標超過了設計要求。
“‘鋼是在烈火里燃燒、高度冷卻中煉成的,因此它很堅固。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斗爭中和艱苦考驗中鍛煉出來的,并且學會了從不灰心喪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中這段話是我的座右銘。”“畏懼錯誤就會毀滅進步,我不怕吃苦,也不怕失敗。我的下一個夢想是實現鉛冶煉氧化還原一體爐,我會繼續努力,實現夢想。”徐成東正在向下一個目標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