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陳雅妮 張 晨
(吉安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0)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增強,“重視文化自信,中國文化走出去”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在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地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公共英語課程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門人文必修課程,有義務承擔培養學生中華傳統文化,傳播中國文化尤其是優秀的地方文化的重任。我國的地方文化資源豐富又具有活力,在高職公共英語課教學中,加強地方文化的融入無疑是傳承文化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
2009年,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英語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了《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文件指出:高職英語課程是為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標服務的。高職英語課程是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不僅要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用英語處理與未來職業相關業務的能力,為他們提升就業競爭力及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從這段表述中可以得出,如果要達到高職公共英語課教學的目標,僅靠語言能力的培養是不夠的,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的高職畢業生,不能脫離本地實際來學習英語,除了掌握跨文化交際知識和提升英語語言應用能力之外,還應該了解地方文化和熟悉地方經濟,培養本土文化意識,為將來順利進行職場交際奠定基礎。
作為吉安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基礎課教學部的英語教師,與其他教師組成課題組團隊,深入分析教材,挖掘可融入到教學中的吉安地方文化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對高職學生進行本土文化滲透進行積極地教學實踐和探索,目的在于使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認識和學習地方文化的精髓,使他們熟知本土的智慧,掌握一些本土文化內容的英語表達方式,讓吉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能走向世界,并積極地保護和傳承吉安本土文化,以便將來更好地為吉安的發展服務。
吉安文化,又名廬陵文化,是吉安江右人創造出來的區域性文化,亦是贛文化的重要支柱,它在各領域內留下了值得后人永遠可學的文化遺產和精神力量。筆者對本校《職業英語》課程教學中融入吉安文化的內容進行探索,挖掘出吉安飲食文化和陶瓷文化可融入到本課教學內容中,下面說明如何將這兩方面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值得說明的是以下兩個教學內容面向的對象都是高職三年制大專非英語專業一年級的學生。一方面,他們求知欲望強;但另一方面,學生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英語基礎也較薄弱。所使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為任務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和討論法,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內容:本次課的內容《翻譯菜名》選自“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職業綜合英語1》第二版中的第三單元:商務用餐。
教學目標:本次課的教學目標分為知識技能、能力和素質目標。知識技能目標為說出中國菜名英譯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總結中國菜名英譯的相關詞匯表達;能力目標為能用正確的英語翻譯中國傳統菜名和吉安地方菜名;素質目標為具備自主學習與團隊合作的意識以及具有熱愛并傳承中華和地方美食的素質。
教學實施:本次課分為課前準備、課堂實施和課后提升三個部分。具體過程如下:首先進入課前準備。學生登錄學習通學習平臺,查看任務書,明確本次課的學習任務后,觀看《中國美食翻譯》微課,了解中國菜名的英語表達,接著,學習與烹飪方法、菜肴形狀、菜肴口味有關的英語詞匯表達,借助有道詞典在線工具輔助拼讀。接下來進入課堂實施階段,第一是情境導入:教師播放《舌尖上的中國》視頻片段,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中華美食源遠流長,氣質獨特;它們既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現在中國菜越來越受外國人的歡迎,那么你知道怎么翻譯中國菜嗎?由此自然引入本次課的主題:翻譯菜名。第二,進入展示探究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教師在課件上展示的四張錯誤翻譯的食譜,如四喜丸子(Four glad meatballs)、夫妻肺片(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麻婆豆腐(Tofu Made by Woman with Freckles)和螞蟻上樹(ants climbing a tree)。學生發現這些食譜全都是按照字面意思直譯過來的,毫無章法。由此,教師介紹五種正確的菜名翻譯方法,即以主料開頭的翻譯方法、以烹飪方式開頭的翻譯方法、以形狀或口感開頭的翻譯方法、以人名或地名開頭的翻譯方法和拼音直譯的翻譯方法,并分別展示示例。接著,教師要求學生使用所學翻譯方法重新翻譯錯誤食譜,學生在課前學習了詞匯的前提下,很容易譯出正確菜名。為了鞏固所學菜名翻譯方法,教師展示一些中國菜名的英譯表達,要求學生判斷其使用的翻譯方法。第三,進入拓展深化環節,為了讓學生不僅喜歡中華美食,又熱愛本土美食,這一環節進行吉安飲食文化的滲透。教師準備吉安特色菜肴的圖片,如萬安魚頭,永新血鴨,永豐霉魚,炒黃鱔,井岡煙筍燒肉,醬蘿卜老鴨湯等。學生以小組形式抽簽確定本組需要完成的2道菜名的翻譯任務,完成任務后,每組派一位代表展示小組完成的菜名翻譯結果,其他組成員進行糾錯和評價,然后,教師對每組的任務展示做評價。第四,進入總結提煉環節,師生共同總結教學內容:翻譯菜名的詞匯表達和翻譯菜名的方法。最后是課后提升階段,為了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內容,教師要求學生課后在網上搜索五道中國菜名(吉安地方菜名需涉及)進行翻譯,并將翻譯結果提交至學習通平臺。
教學內容:本課內容選自教材《職業綜合英語1》第二版中的第四單元:產品。這是一篇介紹咖啡文化遺產——星巴克歷史和發展的文章。本課教學可以滲透吉安的陶瓷文化,吉州窯陶瓷是吉安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中可以介紹吉州窯陶瓷的歷史文化。
教學目標:知識技能目標為歸納閱讀語篇的重點詞匯和句型以及總結閱讀技巧;能力目標為能用正確的英語總結文章大意,回答細節問題和復述主要信息;素質目標為樹立既尊重西方文化,又對中國文化和地方文化遺產自信的態度。
教學實施:本次課分為課前準備、課堂實施和課后提升三個部分。具體過程如下:首先進入課前準備階段。學生查看學習通平臺的任務書,明確本次課的課前學習任務為:1)觀看視頻《星巴克》,了解星巴克歷史和發展;2)利用詞典APP學習閱讀文章中的重難點英文詞匯和句型,并以語音的形式將學習的詞匯和句型提交至學習通。接下來進入課堂實施階段,第一是情境導入環節:教師播放視頻《星巴克咖啡文化》,學生了解星巴克咖啡文化及其產品,從而自然導入新課;第二是展示探究環節,這一環節分為四個部分:一是篇章重難點詞匯和短語解析,利用學習通隨機選人的方式抽取學生進行詞匯和短語的講解,其他同學舉手進行評價并補充知識點;二是教師介紹閱讀技巧:速讀和略讀;三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速讀技巧討論分析篇章結構;四是學生利用略讀技巧概括段落大意和回答細節問題。第三是拓展深化環節,學生通過前面兩個環節的學習,已經對閱讀語篇中介紹的星巴克歷史發展、產品以及其咖啡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白了星巴克代表著致力于高品質、為顧客和社會負責任的咖啡文化,這一環節進行吉安陶瓷文化的融入,教師播放一段吉州窯陶瓷介紹的視頻短片和展示陶藝人燒制陶瓷過程的短片,向學生傳達吉安的陶藝人也是精益求精,為全國乃至世界提供優質的瓷器產品的理念,由此激發學生對吉安陶瓷文化的興趣和增強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視頻展示后,要求學生分小組給視頻配上英文字幕,每個小組會領取兩至三句中文句子,共同討論英文字幕的撰寫。第四是總結提煉環節,師生共同總結教學內容:語篇核心詞匯和短語、閱讀技巧、星巴克咖啡文化內涵、吉安陶瓷文化內涵。最后是課后提升階段,教師要求學生寫一段不少于50字的英文文本對閱讀語篇進行概述以及進一步修改撰寫的吉州窯陶瓷介紹視頻英文字幕,將這兩份課后作業上傳至學習平臺。
通過將吉安地方文化素材融入到《職業英語》課程教學中,大部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表現了很高的學習熱情和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增強,教學效果明顯得到提升。同學們通過完成翻譯吉安本土特色菜肴和為吉州窯陶瓷介紹和陶瓷工藝展示視頻撰寫英文字幕等任務,切實地了解了本土文化的資源和特色,學習到了陶藝人的智慧和精神,真正由內而外地產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促使他們今后弘揚和發展本土文化,自覺承擔家鄉建設的責任,這體現了地方文化融入教學達到了文化傳承和文化育人的效果。
地方文化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人才的培養也離不開地方文化這塊沃土,否則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地方文化融入高職公共英語課的教學設計是一項有益的探索,能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活躍思維,關注地方文化資源,喚起學生傳承、傳播和發展地方文化的責任感,培養既具有國際視野又具有地方文化內涵的綜合性人才,反哺地方文化和經濟建設,讓地方文化走向全國乃至走出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