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孝田
(永康鎮文廣站,安徽 滁州 239000)
在大眾傳播媒介中,文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文化基石,在推動群眾文化、加強地方建設上,起到積極的作用。經濟新常態的塑造使新媒體加速延伸,豐富的咨詢信息讓鄉鎮群眾文化煥發生機。鄉鎮群眾文化包含宣傳范圍、文化訴求等方面,通過建立完善的文化制度體系,能夠為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進一步提高對傳統文化的加強和傳承。
近些年來,我國文化事業獲得了飛速發展,各類文化活動和組織結構加速融合,鄉鎮群眾文化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對提升我國群眾的文化素養、構建和諧社會產生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推動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歷程中,文化事業的繁榮加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結合的基礎,推動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群眾文化建設具備良好的模式,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
在基層文化的建設上,社會主義現代文化體系的塑造能夠加速基礎鄉鎮群眾文化的發展。首先,鄉鎮文化建設和現代化建設之間,具備緊密的關系,能夠圍繞鄉鎮群眾文化的核心部分延伸,達到政治、經濟、文化的相互銜接。其次,鄉鎮群眾文化建設使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多,社會主義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的豐富性。最后,文化建設的發展能夠帶動群眾文化的優化,繼而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對社會文化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顧名思義,鄉鎮群眾文化指的是以鄉鎮為單位,契合基礎實際情況,圍繞鄉鎮精神文明建設,所締造的一系列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在鄉鎮群眾文化工作的推動下,城鄉居民的物質生活逐步提升,從而促生了文化生活的精神訴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民間性。鄉鎮群眾文化建設立足鄉鎮、農村的風土人情,囊括了不同的藝術特色。尤其是在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性上,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能夠豐富活動方式、創新活動內容、拓展活動特色,滿足鄉鎮各地區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圍繞大眾的精神成長和娛樂需求,構建豐富的人文環境,達到對地方文化的相互適應。
2)自主性。群眾文化作為一種自娛自樂的文化形態,它扎根于人民群眾,其主體的構成具有明顯的寬泛性。因此,群眾化不同于“小眾文化”,它作為大眾活動的實施主體,具有較強的自主特性,能夠加速不同地域文化、風土人情的相互整合,使群眾文化能夠吸納各種文化正能量,達到對鄉鎮人民群眾的組合和發展。
3)包容性。群眾文化的準入門檻較高,其活動內容沒有較強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節目的形式上,大眾群眾文化活動的推進包括不同的方式,無論是美術、音樂、文學、舞蹈,都能夠滿足群眾文化活動的包容性,積極吸納各類先進的文化載體,在豐富群眾生活的同時,促進鄉鎮鄰里之年的和諧相處。
第一,鄉鎮群眾文化的推動思想較為保守。受基層鄉鎮經濟和文化理念的影響,鄉鎮群眾文化在思想上面臨著較大的局限性。思想陳舊、觀念傳統是工作人員面臨的常見問題,群眾文化的形式較為傳播,難以融入新思想和新文化,導致文化上升空間面臨較大局限。第二,信息的快速發展使大眾生活加快轉變,互聯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衍生出了新的生活方式,這也在無形中對群眾文化帶來劇烈沖擊。導致文化工作人員在活動途徑上面臨衰弱,傳統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間存在矛盾,傳統文化對群眾的影響削弱,群眾文化內涵被逐漸淡化。
1)加強調研,了解基層訴求。要想增進鄉鎮群眾文化的豐富性,相關政府和文化組織部門要立足當前職業特色,樹立鮮明的責任意識和創新發展意識。通過引進更多的優秀群眾文化產品,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增設多元化藝術館、體育館、圖書館,盡可能將傳統文化、歷史文化和當地特色民俗文化相互結合,激發地方發展潛力。同時,通過周密和詳細的調研,掌握基礎群眾的文化思想狀況,借助調查問卷、意見收集,廣泛收集群眾的文化訴求,在鄉鎮群眾文化的服務模式上進行有效的創新。
2)豐富形式,拓展宣傳方式。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鄉鎮文化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借助于深化文化建設的深層次含義,進一步擴大宣傳范圍。在農村等鄉鎮基礎地區,利用電視、廣播開展動態宣傳,結合海報、招貼、條幅開展靜態宣傳,充分向村民擴大群眾文化的重要意義。除了利用常規的文藝演出、書畫展覽假期宣傳,還要借助智能手機、微信、抖音、快手等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豐富群眾文化的傳播方式,使更多的群眾能夠掌握文化建設的含義,建立良好的農村基層文化形象。
3)聚焦三農,反映文化內涵。在扶貧攻堅的產業推動下,三農工作作為群眾文化服務群眾的焦點主題,要求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積極開展采風、慰問和演出等文化活動。通過積極引導群眾文化融入優秀文藝作品,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在創建文化作品的靈感上,鼓勵當地農民自發成立草根文藝隊伍,加強當地文體局、文化館和相關文藝團隊的溝通和交流,推動專業部門的藝術指導,達到群眾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和鄉鎮文化的延伸,使三農等熱點話題融入群眾文化,創造出更加豐富的藝術形式。
4)展現特色,加大政策扶持。新常態背景下鄉鎮群眾文化建設工作離不開充足的資金,因此,相關文化和旅游部門要結合社會群眾的生活實際,在推動群眾文化“走基層”的過程中設定資金幫扶。走鄉村、進農家,通過一系列的文化幫扶政策,使鄉鎮藝術愛好者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注,真正感受到節目的熱情和溫暖。尤其是借助特定的節日、活動,開展豐富的文藝活動。例如五一勞動節攝影大賽、三八婦女節的文藝進村屯、在新年期間舉行的特色民俗活動,進一步推動文明普法教育,達到對群眾文藝形式的深入發展。
綜上所述,相對于其他文化活動,鄉鎮文化活動呈現出了積極向上的群體性文化訴求,要想實現群眾文化的多元化發展,鄉鎮群眾文化工作者應該立足自身,結合實際,拓寬發展視野,通過更加現代、時尚、多樣的群眾文化傳播方式,實現對鄉鎮文化的深入挖掘,進一步創新文化載體,使鄉鎮群眾文化建設涌現新的發展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