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必
(中共白城市委黨校(行政學院),吉林 白城 137000)
簡而言之,鄉村綠色發展涉及兩個部分,即農業綠色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鄉村既應建設美麗健康的生態環境和精神文明,還需要構建更加良好的農村文化氛圍以及越加和諧的鄉風民俗。在大力推進鄉村經濟振興的大形勢下,對農業農村綠色發展進行深入研究,可以為促進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
對于我國農民而言,其生活中的收入主要來源于以下三個部分,分別是轉移性收入、工資性收入以及財產性收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存在人口多、土地少的問題,國家需要給予農民大量的補貼,并且每年都有增長的趨勢,但人均得到的補貼不多,因此轉移性收入十分有限。在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中,主要的經濟來源是農產品的銷售,但農產品的工業化程度有限,無法形成初級農產品的附加值與國際競爭力,無法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我國人口增強速度逐漸減慢,人口紅利也正在消減,許多地區出現用工荒,導致農民工的工資不斷增長。更多勞動密集型的跨國企業開始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工作機會大量流失,更多的農民工開始離開城市,返回農村。然而,由于這些農民工的子女習慣了城市生活,回到農村后無法適應,導致一些農民工仍然滯留在城市中,但求職的效果并不理想。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民的工資收入無法得到有效提升。此外,由于我國的國情比較特殊,農民的宅基地等不動產無法在市場上自由買賣,大多數的集體土地不能作為貸款、抵押以及流轉的資本,導致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無法有效增長。正是由于遇到了以上問題,才導致我國的鄉村振興工作受到了嚴重的制約。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其中關鍵一環就是農業農村的發展。農村脫貧的難度非常大,最重要的致富途徑是要把擁有的資源盤活,在進行農業生產以及開展各種相關經營時,都離不開開發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并利用各種自然資源,不僅能夠增加農民收入,完成農村脫貧任務,對農業農村的健康穩定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人們對消費的需求不斷提升,同時要求購買綠色生態產品,這些都推動了農業農村的綠色發展。在我國,人們對生活品質的高要求與經濟發展不完全二者之間的矛盾非常嚴峻。為了緩解這一社會主要矛盾,需要生產出質量更好的生態產品,發展物質財富,同時還要建設精神文明。推動綠色發展,構建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可以使農民的收入大幅增加。此外,農業農村綠色發展還可以建設美好健康的居住環境。振興農村經濟一定不可以破壞自然環境,要積極開展綠色產業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全新時期,要求積極開發新動能,這一需求也帶動了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加大力度把各種自然資源盤活,加強經濟發展模式的多元化,促進鄉村各種產業與城鄉的共同發展,這樣不僅可以提升農村經濟發展動力,同時增加農業產業的發展途徑,構建生態旅游等新興行業,為人們的高品質生活提供保障。基于此,我國要深化改革農業供給側結構,由精細型農業生產代替粗放型生產,推進可持續性發展,生產重心逐步轉變為提高產品質量。現階段,農村基礎設施仍然嚴重缺乏,這為開發新能源產業,發展公用事業產業創造了無限的可能,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地方經濟的進步。
1)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推進農業健康穩定發展,需要拓寬農業產業渠道,提高農產品質量同時增加生產效率,發展農業產業集約化經濟,建設農產品綠色品牌。首先,我國地大物博,為構建農業綠色品牌奠定了基礎。我國諸多地區正在加大力度建設綠色品牌,優化包括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以及有機食品在內的認證機制,同時完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流程,目前已經創建了不少的著名品牌,加深了人們對農業品牌的認可。創建農業品牌,企業是關鍵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重點關注提升產品質量,此外,還要推動標準化生產,堅守質量底線不動搖,讓市場來證明。其次,對農產品市場流通結構進行不斷升級。建設先進的農業產供銷鏈條,提高農產品產后分級、包裝的效率,強化營銷質量,構建農產品銷售共享途徑,同時推動建設電子商務平臺。通過農產品產供銷鏈,將綠色有機產品品牌推銷給消費者,提升綠色農業管理的規范性和透明度,引導農業生產主體積極投身綠色產業發展進程中。
2)創建鄉村生態旅游及文化產業。開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要充分發揮旅游的帶動作用,在我國眾多農村發展旅游經濟。讓農村成為旅游的目的地的必備基礎就是農業、當地的特色民俗與美麗的自然風景,創建農村生態旅游,發展健康療養產業,同時發展文化教育等,這樣既可以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增加經濟收入,還可以對自然資源以及農業農村進行更深層次的開發,使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和諧發展,建成良性循環體系。構建鄉村特色旅游產業,建設設施齊全的多樣化休閑觀景園,以及特色小鎮、療養基地等,還可以開發鄉村民宿,此外,開發自然環境旅游項目,包括森林、草原和濕地湖泊等觀光點,利用鄉村特色民俗、非遺文化等打造文化景點,建成農事、林事、民俗一體的互動旅游體系,堅持走精品路線,形成特色旅游村鎮,最終構建較為完善的鄉村綠色旅游產業鏈。值得注意的是,發展鄉村產業時,必須要合理利用文化遺產,同時要重視保護歷史遺跡、傳統建筑與民族村寨等。
3)積極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保護生態。農村自然環境遭到了很嚴重的破壞,其中水資源污染問題尤為嚴峻,為農村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為了有效解決污染問題,首先要對污水及垃圾處理設備進行優化升級,宣傳環保法律法規,樹立農民環保意識,同時管控污染企業轉移農村,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農村內源污染。其次,積極防治空氣、水和土地資源的污染。在北方供暖時期,推動農村群眾使用燃燒徹底且零污染的小型煤炭燃燒爐取暖。完善城鄉供水體系,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從而使污水處理可以實現更好的效果。此外,解決農村污水問題,還可以使用氧化塘等方式進行處理。積極轉變農村垃圾處理方式,杜絕亂堆亂放現象。最后,積極防治養殖業和種植業破壞自然環境,保護土壤資源為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的條件。發展循環養殖模式,提高廢物利用效率。
綜上所述,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需要振興農村經濟,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要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盤活各種自然資源,發展現代化農業產業,打造農產品綠色品牌。此外,還要重視防治農村污染問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