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梅
(吉林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校園文化是校園生活的一部分,主要指除了專業課程之外的課余生活和活動。近年來,隨著就業形勢的嚴峻和課業負擔的日益繁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壓力逐漸增大。如何調節學習和生活之間的關系,成為高校大學生的一大困惑[1]。高校不僅僅是培養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如人文素養、心理承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溝通協調和組織能力、合作精神、創新能力等等。而這些在課堂上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要通過課余時間的文化生活來培養和鍛煉。校園文化生活為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搭建了良好平臺,校園文化建設的責任和地位也日漸凸顯。
校園文化生活是為了調節學習的緊張和壓力,放松精神和情緒而在課余時間參與的活動。有觀點認為這些課余活動浪費了大量學習時間,其實不然。適當健康的校園文化生活具有積極意義,而且對于學習成績是有促進作用的[2]。通過參與校園文化活動,使在學習中處于緊張的心情得到放松,身體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休息,再投入到學習中,更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學生,通常是各方面比較優秀的學生,他們通過參加活動,更能夠懂得統籌和規劃。把這種思維方式帶入到學習中來,能合理規劃和分配學習與活動時間,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高學習效率。
校園文化活動側重于一些課堂知識以外的文化藝術類活動,這些活動往往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校園文化活動,全情參與投入,能陶冶情操,培養美感,塑造良好的氣質和形象,有利于彌補自身的性格缺陷,找出自身優勢,不斷完善自己。人文素養對大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對于校園生活和未來走入社會,都具有積極影響,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提高人文素養提供了豐富的機會,有利于學生提高人文素養。
對于大學生的要求,不僅要有夯實的專業基礎,還要有較高的綜合應用能力。大學生活的內容不包括學習專業知識,還應該是享受與高中完全不同的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3]。校園文化生活就是大學特色的重要體現。參與校園文化生活可以鍛煉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例如在策劃活動時的組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在演出活動中所鍛煉的語言表達能力、藝術修養和氣質;在集體活動中表現出的臨場發揮能力和較強的心理素質。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學生可以得到多方面的鍛煉,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考慮到既要起到推動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又能發揮學生愛好特長的作用,應該將專業內容與文化活動相結合。根據專業特點,開展適合專業能力提升的文化活動。根據學校院系和專業的設置,制定具有本專業風格的品牌活動,本著為提升學生競爭力和專業能力的大目標設計活動內容。如文學類學院開展語言文字、文化類活動,藝術類學院開展文藝類活動,理工科學院開展科普、實驗類活動。這些活動除本院學生可參與外,其他專業學生也可參與,更有利于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從而揚長避短,提高能力。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織就是大學生社團組織,社團組織在一些高校已經占據了文化生活的重要位置。社團組織每年通過申報進行評選,確定最終入選的校級社團,由學校提供一定經費支持,社團有固定的活動場地,可開展獨立活動,吸收有共同興趣的社員,組織和開展社團活動、進行社團演出等。社團在高校中發揮這巨大的作用,得到師生肯定。目前,社團建設正在向著日益健全化和規范化方向發展[4]。通過社團把學生聯系到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組織和開展活動,有利于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高校要努力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發揮學生的專業優勢、性格優勢、能力優勢等[5]。將校園活動由理論上升到實踐,由校內延伸到校外,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搭建良好的平臺。如聘請有權威的專家進行講座,開拓學生視野;組織沙龍或論壇,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建立校外實踐基地,深入了解專業內外的發展情況,給學生充分空間思考專業走向和自身未來發展方向。這些舉措對于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培養創新精神,也有積極作用。
總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應根據大學生個性化的興趣和需要制定校園文化建設方案,全面助力學生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