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樂輝 陳安寧 羅英
(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38)
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教育信息化在學校中的應用,而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對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有重大的推動作用,近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都非常關注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各地教育機構應當重視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和全面發展,尤其是在職業教育方面,《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已經明確提出了職業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要求。
對職業教育信息化的評估主要是了解當前職業院校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情況,促進了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在實施信息化教育的過程中,職業院校還存在亟需解決的問題,例如信息化基礎環境不足,部分職業院校多功能設備還不夠齊全,學生在參與信息化教學的時候不能自主的通過信息渠道獲得資源等,本研究以信息化應用的角度出發,對職業教育信息化評估體系及模型進行探究。
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離不開職業教育信息化評估指標體系,因此,職業教育信息化評估模型的構建對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國內外對于職業院校教育信息化評估模型的研究較少,大部分文獻為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評估體系相關研究。國內關于職業院校信息化評估體系,主要是從教師信息化能力、管理信息化能力等學校投入產出績效來制定評估標準,從而制定信息化發展規劃,以及從學生角度出發,以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構建職業院校教育信息化評估體系。職業院校的老師和學生是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領軍人才,亟需構建以提高教師應用能力和信息素養為導向和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職業教育信息化評估指標體系,是職業教育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必然趨勢。
教育信息化從理論層面上分別體現了“教育”屬性和“技術”屬性,從教育屬性上看,教育信息化改變了傳統教育方式即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教育體系,體現出了教育開放性、包容性、交互性和共享性;從技術屬性看,學生學習方式的網絡化智能化、呈現方式的多功能化、教師教學資源的數字化都體現了教育信息化在學校的應用。職業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參差不齊,主要體現在信息化基礎環境、信息化應用環境、信息化學習環境三個方面。
信息化基礎環境是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基礎,主要包含了職業院校設備設施應用情況和信息資源建設,設備設施主要體現在學校專用校園網和校園計算機網絡覆蓋學校所有場所,基本實現各部室、各班級之間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為學生配備交互式電子平臺設備;信息資源建設表現在建設計算機網絡教室,學生信息共享數據庫,多功能教室,遠程教室和電子圖書室,保障學校官網與當地教育網互聯且內容豐富,更新及時,學校擁有自主開發的教學管理、學籍管理、人事管理、教務管理、圖書管理、科研管理等平臺,基本滿足學校教、學、研的需求所建設的軟、硬件設施。
信息化應用環境主要指職業院校辦學過程中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務環境,也是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保障,在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加強師生交流,教室應當在學生學習狀況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情境教學,堅持把多媒體網絡教學終端和課堂演示系統應用于教學活動中,保障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到各學科領域,多利用教材軟件和資源數據庫。
信息化學習環境的構建主要是為了促進職業院校學生高效的學習,這一環境主要包含了課程制作工具、數字化學習資源、教學輔助平臺、學習支撐平臺、科研協作平臺以及信息化學習環境的主導者。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是教育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教育信息化引領和促進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教育創新和教育發展目標的關鍵,是今后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教育部相繼頒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以及《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促進職業教育創新改革發展,讓新興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到職業院校,職業教育是促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然而當前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還面臨許多挑戰,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促進職業教育信息化評估模型的建構和發展,加強信息化與職業院校管理相統一,提升職業院校管理效率,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
本文通過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師生訪談法對職業院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情況進行分析研究,挖掘職業院校信息化應用核心要素及其關系,提出了針對職業教育信息化應用的評估模型。
4.2.1 學校層面評估模型
學校層面評估模型的構建主要是通過學校領導機構,學校專業人員配備和學校規劃與決策三個方面開展,學校領導機構:成立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組,在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中由校長擔任組長,有校級領導分管現代教育技術的工作;專業人員配備:學校應當配備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組專職人員,專職人員具備相應的學歷,取得教育技術能力合格證書,能處理簡單的設備故障和問題,持證上崗;學校規劃與決策:學校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領導小組需定期召開會議,會議決議有指導性、可操作性,將現代教育技術工作列入學校教學工作計劃,保證學校現代教育技術工作的經費投入有據可循。
4.2.2 教師層面評估模型
進入21世紀后,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在構建教師層面評估模型時,主要考慮教育信息化應用能力建設和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組織學校教師開展校內信息化培訓,做到有計劃、有目的、有過程、有教學設計作品或資源開發成功,教師積極參與網絡教研備課,參加省市縣信息技術專題培訓并通過考試,保證學校教師都能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設備設施,能使用計算機進行文字處理、輔助教學以及制作課件,教師需要在教學策略和方法上進行改進和總結與對比分析,每學期能使用信息化手段上課和統計在學科內外的研究狀況。
4.2.3 學生層面評估模型
學生層面的評估模型主要是從信息化輸入和信息化實踐應用能力兩方面研究,信息化輸入是指學生需要按照要求上信息技術課程,按統一要求使用教材,在學習理論課程的基礎上,需要達到學校規定的上機操作時數,參加信息技術課程的考察或考試,學生自主學習信息化與應用的途徑以及成果匯報;信息化應用能力是指學生需要自主查閱資料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參加信息技術大賽和信息化相關的興趣小組和網絡活動教育,并展示作品。
本研究試圖在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初步設計并構建職業教育信息化評估模型,為職業院校教育信息化評估標準提供參考,逐步完善職業院校的信息化評估指標體系,構建評估模型,并且本研究為職業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探索提供基礎,切實落實評估多元化提供了實踐范例,從而進一步推動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歷程。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在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的同時,也為實踐教學提供了絕佳的技術支持,加快進行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還成功地解決了職業院校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對于職業教育信息化評估模型的研究利于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實現校內與校外教育的雙向發展,提高職業教育信息化質量由于客觀條件的制約,本研究還存在不足,希望在后繼的研究中,能借鑒一些成功實踐者的經驗進行改正和優化,持續更新評估模型,最終能更好的為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