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昌洋
(吉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近年來,高校志愿服務社團不斷壯大。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9)》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約有1.98億志愿者。2018年,共青團中央在《關于推進青年志愿服務工作改革發展的意見》中提出了青年志愿服務的總體目標①:到2020年,青年志愿服務工作在隊伍、組織、項目、平臺、文化、機制建設等方面取得明顯突破,規范化、科學化水平全面提升,在中國志愿服務事業中的“排頭兵”作用更加凸顯。截止到2025年,已有超一億的青年志愿者在各大公益平臺或網站實名注冊。如今年輕人在志愿者隊伍中占很大的比例②,青年志愿者已成為社會志愿者服務隊伍的主要力量。為了研究新時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實踐能力,更好投身社會公益,弘揚新時代的正能量,我們進行了線下的抽樣調查,應用案例分析法進行了公益活動實踐情況總結。
在開展項目及活動時,我們主要從要求、態度、認識及行動等視角來研究當代青年與社會相互關系,以及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念和實踐能力。為了達到社團活動規范化、拓展化,擴大社團的影響力、配合校園公益的協調管理、響應國家號召,推動公益志愿與黨風教育在校園內貫徹等目的,我們應用了調查法、文獻法以及案例分析法進行研究。我們應用了線上線下問卷調查等方法,查閱了黨風教育等文獻資料,在微信公眾號上開設了新的黨風黨建、校史校風的欄目;我們對以往的活動,包括看望自閉癥兒童、看望“晚晴老人”、擺臺宣傳、線上大型公益活動天使之音進行了詳細的總結;為了學習新的思想,我們組織了多次的線上線下聯動的學習活動,印制學習資料近萬頁,學習時長十五小時以上。
1)線下的志愿活動與線上大型教育活動“天使之音”相結合,積極響應了吉林財經大學的愛心文化和公益事業的號召,同時也有助于我們將志愿服務更加標準化、常態化。在積極弘揚志愿精神的同時,有助于青年學子為社會主義公益事業建設添磚加瓦。2)線上、線下舉辦的“黨政粹思想·公益獻愛心”主題學習活動提升了青年大學生學習新思想的熱情,提高了其政治文化素養,使其深入了解了國計民生,引發其產生了深刻的思考。3)線上、線下公益活動融為一體,相輔相成,促進了公益活動的發展。4)公益志愿與黨風教育相結合,為黨的指導思想、重要會議的精神在青年大學生之間學習開辟了新的有效渠道。5)推動志愿活動規范化,加強和引導社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社團間的交流與合作,帶動其配合校園公益的協調管理,全面推進了學校文化建設的開展,彰顯了學校的愛心志愿風貌,進一步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錘煉學校公益信息化特色,融洽知識教育。6)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關愛,促進了社會和諧。7)豐富了吉財學子生活體驗,對提升學生實踐素養起到推動作用。青年大學生志愿者在課余時間參加一些有意義的志愿工作和活動。他們既能培養自己的組織領導能力,又能學習新知識,更有利于展現吉財人的面貌,弘揚社會正能量。8)弘揚了吉林財經大學悠久的愛心文化,做到關心學生,時刻把學生放在心里,充分的發揚愛心文化和志愿精神。
1)黨政與志愿結合,積極響應學校與國家的號召。2)公益擴大化。通過互聯網+的形式,跨越時空充分實現資源共享,讓公益活動更具個性化和人性化,同時合理利用知識游戲激勵公益在校園進一步推廣。 3)公益形式多樣化創新化。地攤經濟在校園的不定期展開有利于激發校園活力,同時為公益事業添磚添瓦。4)統籌全局。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創新,更注重增加公益活動的附加價值,了解并立足于社會的需求,力求多方共贏。
1)現存的問題。(1)志愿服務形式基本相似。根據線下的調查及實地走訪,高校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地點大多以敬老院、圖書館、社區為主,活動形式大多為看望老人、整理圖書、教兒童唱歌跳舞......這些志愿服務活動對志愿者的要求并不高,沒有任何實踐經驗的普通人也能做到;同時,一成不變的志愿服務活動缺乏創新性,與新時代的社會需求不完全匹配。(2)志愿服務活動資金來源少,途徑單一。通過我們的走訪調查,大部分志愿服務類社團隸屬于學院或者學校,活動經費需要志愿組織自行籌集,這對活動的形式及活動的創新來說是一重“枷鎖”,大部分志愿服務類社團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不得不選擇一些基礎的、創新性差的活動來進行。根據調查報告顯示,除了部分開具了付款憑證的支出學院會依照實際情況酌情報銷外,其他的志愿服務活動經費均需志愿組織自行聯系校外的一些商戶、企業籌集,這顯然是杯水車薪的。雖然我們提倡無償的志愿服務,發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精神,但現實情況擺在眼前: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持,志愿活動就無法得以拓展,志愿活動的成果就很難得以擴大化,創新性也會隨著經費的減少而降低。(3)激勵機制較少。我們隨機抽訪了部分志愿服務類社團,現存的激勵機制有:活動綜測和優秀志愿者的榮譽證書。但受到規定的限制,無法給予進行服務的志愿者過多綜測;且優秀志愿者的榮譽證書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可謂是僧多粥少。激勵機制的缺失降低了大學生志愿者的成就感,不能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志愿服務(4)限制較多。大部分志愿服務類社團對于志愿服務活動有著嚴格明確的規定,時間地點均加以限制。且部分規定老舊,無法適應新時代志愿服務的需求;少部分存在籠統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志愿者的創新能力;且大學生志愿者在平時(主要指星期一至星期五)有繁重的課業,只在周末才會有空余時間,加之類似的志愿服務,總是會出現不同的志愿服務團隊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進行志愿服務,導致了資源的閑置與浪費。但并沒有建立志愿服務時長的獎勵機制,也未納入學分制管理,導致大學生志愿者實現自我價值、服務社會的獲得感不強,從而影響志愿服務良好氛圍的營造。2)解決的路徑。(1)加強志愿者綜合素質培養。高校應組織教師隊伍對大學生志愿者開展培訓,包括思想政治、志愿活動方法等,增強其綜合素質,使其能夠更好的勝任志愿服務工作。(2)健全激勵機制。根據志愿者的服務情況,將綜測分檔,多勞多得;定期組織優秀志愿者的榮譽評比,鼓勵志愿者多次參加志愿服務,提升其成就感,改善“僧多粥少”的現狀。
注釋
①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建設探索賴俐諾(三明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福建三明365001)
②2025年我國實名注冊的青年志愿者總數將突破1億人2018-04-17來源:公益時報作者: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