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超
內容提要 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把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俄國具體國情與實際相結合,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社會主義新人思想。他指出培育社會主義新人是鞏固蘇維埃政權、發展經濟和確保黨與國家事業后繼有人的現實需要;認為社會主義新人應是全面發展的和受到全面訓練的“會做一切工作的人”,從而構建了社會主義新人的理想目標;強調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的制度前提與物質基礎;提出開展文化革命、改革舊教育制度,大力發展國民教育、走教育同生產勞動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是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列寧的社會主義新人思想內涵豐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辯證思維和深厚的歷史視野,對新時代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歷史啟示。
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并同俄國具體國情與實際相結合,指出培育和造就社會主義新人是鞏固蘇維埃政權、發展經濟和確保黨與國家事業后繼有人的現實需要。他反復強調,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必須通過文化革命,把人的改造與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才能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新人以完成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崇高歷史使命。列寧運用唯物史觀和歷史辯證法深刻揭示了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的歷史必然性、理想目標模式和實踐路徑,大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中國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歷史啟示。
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征程,實現了社會主義由理論、運動到制度的跨越。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是建立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基礎之上的,它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設想的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存在差距。對此,列寧時刻保持著清醒,指出“在任何社會主義革命中,當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任務解決以后,隨著剝奪剝奪者及鎮壓他們反抗的任務大體上和基本上解決”[1]《列寧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8頁,第169頁。,無產階級就要把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社會生產這個根本任務提到首要地位,尤其是在經濟文化落后的俄國,這是鞏固國家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內在要求。而要完成這一時代最為緊迫的任務就要“提高居民群眾的文化教育水平”[2]《列寧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8頁,第169頁。,造就大批社會主義新人。
但當時蘇維埃俄國面臨的情況是,由于長期的沙皇專制統治,勞動群眾被剝奪了接受教育、獲得光明和求取知識的權利,造成了俄國經濟文化異常落后,教育程度很低,識字率不高?!霸?914—1915學年度,俄國學齡兒童入學率只達到20%,而且50%以上的國民學校是三年制的堂區學校,在校學生也只能受到極有限的文化教育知識?!盵3]吳式穎:《俄國教育史——從教育現代化視角所作的考察》,〔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頁。十月革命前,俄國30%的成人不能讀寫,在農村居民中文盲占80%,在民族地區居民中文盲占99.5%,知識分子僅占總人口的2.2%[4]鄭異凡:《新經濟政策的俄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36頁。。這表明,新生的蘇維埃俄國的教育水平與西歐其他國家相比還很落后,還要經過艱苦的努力,“才能達到西歐一個普通文明國家的水平”[5]《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60頁,第383頁。。而新生的蘇維埃俄國要在極不穩固的國際環境中鞏固政權,就必須竭盡全力培養大批社會主義新人,以迅速醫治戰爭帶來的嚴重創傷,發展國民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是確保蘇維埃政權獲得生命力的重要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但這樣的“有知識的、受過教育和訓練的人”,在當時的俄國“比起其他各國來這種人少得可笑”,而且最有害的是還有相當的多人并沒有深刻認識到這一點[6]《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60頁,第383頁。。因此,列寧強調,必須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盡快培育和造就大批既掌握現代生產技術又熟悉生產全部情況且受過文化教育訓練的社會主義新人。
與此同時,列寧從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的戰略目標出發,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不懈努力才能實現,因為“真正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任務正是要由青年來擔負”[7]《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8頁。,要由在新政權條件下的青年一代去完成。對此,列寧早在革命初期組織無產階級政黨時就已明確指出,俄國革命“整個斗爭的結局都將取決于青年,取決于青年大學生,尤其是青年工人”[8]《列寧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28頁,第228頁。。因此,無產階級必須與資產階級爭奪青年群眾,努力“到青年中去建立數以百計的前進派小組并鼓勵他們竭盡全力來工作”[9]《列寧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28頁,第228頁。。如果俄國無產階級不愿、不敢或不善于團結和爭取青年共同進步,那么青年就會走到對立面,那時就會給無產階級革命隊伍帶來極大的危害。列寧強調,布爾什維克黨是“未來的黨”,是“革新者的黨”,是與一切腐朽勢力進行“忘我斗爭的黨”,而“未來是屬于青年的”,青年總是為著革新、為著希望、為著光明而“投身到忘我斗爭中去”的[10]《列寧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1頁。。正因為如此,列寧指出,要在蘇維埃俄國建成共產主義社會,就必須經常地、大量地從青年中選拔和培養優秀分子,特別是選拔優秀工農青年和學生青年充實到黨和國家的干部隊伍中來,以確保黨和人民的事業后繼有人。他強調,蘇維埃一切領導機關應該更多地“從青年中汲取新的力量,像我們打仗那樣努力地、堅決地、頑強地從事經濟建設工作”[11]《列寧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9頁。。盡管這些青年新人還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甚至有時還會犯錯誤,但這些并不可怕,因為爭取和培育青年將會造就大批年輕干部和新生力量,補充新鮮血液,這樣多年之后就可以培養出大批能根本改變黨和國家面貌的青年來。因此,必須更加大膽和更加廣泛地吸收和組織青年參加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不能有絲毫懈怠。這是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確保蘇維埃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的關鍵。
既然要培育新人,就要明確培育新人的理想目標。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的發展歷史時曾指出,未來社會新人應是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一方面,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使個人獲得大量自由支配的時間而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并且“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頁。。另一方面,個體“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頁。,其職責、使命和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在生產勞動、交往實踐、消費享受、理性思維等方面的一切能力,從而使自己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明確指出蘇維埃社會主義新人應是懂得建設和管理、掌握知識和技術的“全面發展的和受到全面訓練的人,即會做一切工作的人”[3]《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9頁,第329頁,第341頁。。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新人不僅要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格、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在經過教育、訓練和培養后應具有直接從事社會生產實踐的勞動技能,并在這一過程中使自己的本質力量和豐富個性得到充分展現與全面發展。這一點在列寧反復修改的俄共(布)黨綱中有明確規定:革命斗爭的一切努力其最終目標就是要“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過程來保證社會全體成員的福利和全面發展”[4]《列寧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2頁,第412頁。,就是要“培養共產主義社會的全面發展的成員”[5]《列寧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2頁,第412頁。。盡管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經過漫長的歲月,但這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必須努力追求的目標,也是俄共(布)在國民教育方面最為迫切的任務之一。
1.社會主義新人必須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征,因而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在本質上是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一致的。所以,社會主義新人首先應與傳統的資產階級私有制和私有觀念實行徹底的決裂,培養自身無產階級的科學意識和階級意識,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列寧認為,社會主義新人不僅要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而且還要將這一理想信念落實到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實踐運動中去,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奮斗終身。為了完成這一崇高歷史使命,列寧要求青年一代必須首先認真學習共產主義理論,并且這種理論學習要與鮮活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善于把所學理論知識融會貫通,而不僅僅是“領會共產主義教科書、小冊子和著作里所講的一切知識”,否則“很容易造就出一些共產主義的書呆子或吹牛家”[6]《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9頁,第329頁,第341頁。。
2.社會主義新人必須有高尚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在確立社會主義新人理想目標的過程中,列寧認為,社會主義新人還必須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列寧指出,在人類歷史上沒有超人類超階級的道德,共產主義道德是與資產階級私有觀念相對立的一種新型道德,是為無產階級階級斗爭利益服務的道德,這種道德“是為人類社會上升到更高的水平,為人類社會擺脫對勞動的剝削服務的”[7]《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9頁,第329頁,第341頁。。因此,蘇維埃政權的重要任務就是通過教育和培養使廣大青年成為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一代新人。列寧還特別強調要把專業教育同個人具體志向和個人選擇的生活道路緊密結合起來,不僅要“傳播一般共產主義原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傳播無產階級在思想、組織、教育等方面的影響”[8]《列寧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7頁。,以把青年培養成有較高的覺悟、主動性、首創精神和自覺紀律性的共產主義者。
3.社會主義新人必須掌握過硬的建設祖國本領。在領導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實踐中,列寧多次指出:“在一個文盲的國家里是不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盵1]《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44頁,第334頁,第333頁,第335頁,第99頁。為此,他要求青年一代應善于學習和掌握人類社會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這是因為“無產階級文化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那些自命為無產階級文化專家的人杜撰出來的”,它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2]《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44頁,第334頁,第333頁,第335頁,第99頁。。因此,青年一代要善于運用辯證的思維、批判的態度來“從舊學校中挑選出共產主義所必需的東西”[3]《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44頁,第334頁,第333頁,第335頁,第99頁。,刻苦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以“用對一切事實的了解來豐富自己的頭腦”[4]《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44頁,第334頁,第333頁,第335頁,第99頁。。只有這樣,青年一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學識的現代人,才能真正掌握過硬的建設祖國的本領,才能完成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任務。正因為如此,列寧向全黨發出了“學習、學習、再學習”的號召:要求國家機關領導干部盡快從先前的革命家、鼓動家轉變為具有管理國家社會事務能力的技術專家,熟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學會管理、學會做生意;對于一些破格提拔到中央機關工作的人,包括青年,要經過嚴格的推薦、考試,還要對他們進行長期的教育培養,以使其真正成為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的社會主義新人。
列寧認為,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其目的就是要“廢除任何生產資料私有制,要消滅城鄉之間、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之間的差別”[5]《列寧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頁。,從根本上擺脫束縛人的生產關系,實現人的解放。生產關系最直接地影響著人的全面發展。無論是在農奴制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生產資料為極少數剝削者所有,并成為他們獲取廣大人民群眾勞動所得財富的手段,因而不可能有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只有徹底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對人所造成的異化,建立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才能使勞動者擺脫物的奴役而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這是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的制度保障。
一方面,社會主義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使廣大勞動群眾共同擁有生產資料,共同擁有平等的生產勞動社會地位,共同分享自身所創造的全部社會財富,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而自覺自愿地從事社會生產勞動,這就從根本上激發了廣大勞動群眾的革命精神和主動創造精神,為他們在生產勞動中充分發揮主人翁精神和展示自身各種潛在才能創造了前提條件。對此,列寧指出,蘇維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以生產資料和流通手段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打破了過去只有極少數剝削者“獨享技術和文化的一切成果”的局面,使“一切技術奇跡、一切文化成果都將成為全民的財產”,“從今以后,人類的智慧和天才永遠不會變成暴力手段和剝削手段”[6]《列寧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92-293頁。。這將為社會主義新人的成長發展創造空前的生命活力,極大地激發廣大民眾學習和掌握知識的熱情。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人剝削人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使人們形成了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共同意志和共同使命,極大改變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之間的各種關系,從而為社會主義新人的生成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列寧指出,正是推翻了沙皇、地主和資本家,“我們”才“第一次清理出來一塊基地來進行真正的社會主義建設,來建立新的社會聯系、新的共同勞動的紀律和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整個國民經濟(進而是國際經濟)的新制度”[7]《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44頁,第334頁,第333頁,第335頁,第99頁。。這種新制度把真正的勞動群眾吸引和匯聚到一個能夠直起腰桿與挺起胸膛的廣闊舞臺上大顯身手和施展才華,使他們第一次感到一切知識學習和勞動創造都是為了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未來的理想,從而真正實現人的解放和發展,造就社會主義一代新人。
當然,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只是在生產關系等層面消滅了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舊制度,為人的解放和發展創造了制度前提。列寧認為,還必須創造出遠高于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為社會主義新人的成長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列寧強調,“要成為有文化的人,就要有相當發達的物質生產資料的生產,要有相當的物質基礎”[1]《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72頁,第371頁,第362頁。。
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實踐中,對培育和造就社會主義新人的制度保障和物質基礎進行了不懈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創造,認為只有實現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創造現實的可能性,從而為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開辟新的實踐道路。
用什么路徑和方法來實現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的理想目標呢?對此,列寧通過對當時俄國城鄉居民中文盲和半文盲占多數的現實狀況的分析,認為要在知識文化程度較低的俄國培育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人,不是一般的文化教育建設任務,而是需要在政治革命的基礎上首先開展一場深刻的“文化革命”,大力發展國民教育,不斷提高勞動群眾的文化知識水平,才能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這是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的邏輯起點。列寧認為,文化知識是勞動群眾爭取解放的武器,“如果說我們容易地摧毀了外部障礙,那么我們非常突出地感到十分艱巨的工作是重新教育群眾,組織和訓練群眾,普及知識,同我們接受下來的愚昧、不文明、粗野等遺產作斗爭”[2]《列寧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9頁,第87頁。。為此,他明確提出必須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由先前的武裝斗爭奪取政權“轉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上去”[3]《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72頁,第371頁,第362頁。。通過文化革命,一方面使廣大勞動群眾能有受到教育的機會,掃除文盲,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改造其思想;另一方面用實用技術教育提升國民的技術水平,以造就一代新人。為了實現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任務,列寧根據俄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提出了一系列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的新途徑和方法。
1.擴大新的教育大軍,努力提高民眾的知識素養。列寧認為,大力發展群眾性文化教育事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建設一支具有組織性紀律性的高素質的勞動者隊伍,一方面需要團結、教育和爭取從舊社會轉過來的數十萬教師。盡管這些教師身上還沾染著以前資本主義文化的習氣,“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吸收他們參加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行列,因為他們有知識,而沒有知識我們就達不到我們的目的”[4]《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47頁。。另一方面,更要培養一支“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新的教師骨干”[5]《列寧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9頁,第87頁。,也即要培養一支堅定地貫徹黨的教育精神、保持同工人群眾緊密聯系的新的教育大軍。只有這樣,才能為培育大批社會主義新人提供強大的師資力量。為了調動廣大教師在發展國民教育事業和培育社會主義新人中的積極性,列寧還強調要努力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提到在資產階級社會里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且不斷提高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從而“振奮他們的精神”,“使他們具有真正符合他們的崇高稱號的全面修養”[6]《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72頁,第371頁,第362頁。。與此同時,列寧強調要大力增加國民教育經費,確保每個人都有升學的機會,特別是要招收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出身的人,以幫助他們不斷豐富知識素養,提升勞動技能。在這里,列寧強調,“決不容許有產階級享受任何法律上和事實上的特權”[7]《列寧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0頁。。為了確保教育經費優先地位,1922年11月,列寧在《關于削減海軍艦只修建計劃》中要求削減海軍艦只修建的數量,以便把節省的經費用來支持學校教育,認為這是最為正確和迫切需要的[1]參見《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09頁。。1923年1月,列寧又建議修改蘇維埃俄國季度預算,削減“其他部門的經費,以便把削減下來的款項轉用于教育人民委員部”[2]《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61頁。。列寧還要求俄國所有共產黨人和政府組織“應當作為最積極最主要的力量參與整個國民教育事業”[3]《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74頁,第446頁,第333頁。。
2.改革舊的教育制度,加強民眾的無產階級政治教育。列寧認為,進行文化革命,培育社會主義新人最重要的是要改革舊的教育制度和建立新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實施廣泛的政治思想教育。他堅持強調教育不能不問政治,也不能脫離政治,社會主義教育必須同無產階級政治相聯系,并服務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以“培養真正的共產主義者,使他們有本領戰勝謊言和偏見,能夠幫助勞動群眾戰勝舊秩序,建設一個沒有資本家、沒有剝削者、沒有地主的國家”[4]《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74頁,第446頁,第333頁。。列寧針對當時資產階級在教育界散布的“學校可以脫離政治而為整個國家服務”、教育可以“不問政治”“不講政治”的錯誤觀點,明確指出,“所謂學??梢悦撾x生活,可以脫離政治,這是撒謊騙人”,完全是資產階級虛偽性的表現,其意圖是為“資本家培養恭順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是資產階級舊文化人士要把知識當作專利品用來作為其對工農大眾實行統治的工具,這樣“他們利用自己受到的教育來破壞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公開反對勞動群眾”[5]《列寧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7頁。。因此,在培育社會主義新人過程中,必須堅決摒棄教育不問政治、不聯系政治的舊的錯誤觀點,加強無產階級政治教育,以“培養出高度的覺悟、嚴格的紀律以及在對資產階級作斗爭時的無限忠誠”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廣大勞動群眾摒棄以往舊社會的思想習氣,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提升政治思想覺悟,才能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服務。而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本身,列寧則認為必須通過文化革命,使其徹底拋棄自身存在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意識,重塑無產階級思想靈魂,從而轉變為社會主義新人,自覺自愿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3.批判“無產階級文化派”“左”傾思想,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在全力開展文化革命、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的過程中,如何辯證地對待人類一切優秀文化遺產,包括資產階級的文明成果,是列寧反復思考的一個問題。他在《青年團的任務》《關于無產階級文化》等著名論文中指出,大肆鼓吹歷史虛無主義,夸大無產階級文化的特殊性,主張全盤否定文化教育遺產,并以“無產階級文化派”自居,主張“可以先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純潔的、受過良好訓練的人,然后再由這些人來建設社會主義”[6]《列寧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頁,第47頁,第48頁。,這完全是玩木偶戲,是極不嚴肅的政治。“我們”必須“用那些由資本主義培養出來、被資本主義敗壞和腐蝕、但也為資本主義鍛煉得能進行斗爭的人來建設社會主義”[7]《列寧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頁,第47頁,第48頁。。因為僅靠無產階級團結廣大勞動者推翻資本主義政權還不能完成建設社會主義的任務,“我們”必須獲得資本主義社會遺留下來的、包括“科學、技術、知識和藝術”的全部文化,才能夠“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生活”[8]《列寧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頁,第47頁,第48頁。。為此,一切蘇維埃俄國文化教育工作者必須拋棄過去的偏見,大膽地利用舊社會的遺產和舊社會過來的科技專家,以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只有善于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化遺產,“善于把舊學校中的壞東西同對我們有益的東西區別開來”,“善于從舊學校中挑選出共產主義所必需的東西”[9]《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74頁,第446頁,第333頁。,“我們”才能發展真正的無產階級文化教育事業,才能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新人。
4.理論聯系實際,走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教育是以培養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人為目的的社會歷史實踐活動。任何社會和階級,都需要通過教育使人們獲得生產勞動能力、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知識,無產階級也不例外。無產階級的未來,“因而也是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于新一代工人的成長”[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頁。。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唯一的途徑就是實現教育與社會生產相結合,這“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0頁。。在列寧看來,資本主義舊學校最大的禍害之一“就是書本與生活實踐完全脫節”[3]《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9-330頁,第333頁,第345頁,第346頁。,它“迫使人們學一大堆無用的、累贅的、死的知識,這種知識塞滿了青年一代的頭腦,把他們變成一個模子倒出來的官吏”[4]《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9-330頁,第333頁,第345頁,第346頁。,成為只會死讀書和死記硬背的人,成為替資產階級寫作說話、創造利潤的人。因此,要培育社會主義新人就必須把教育與生產勞動和人們的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列寧指出:“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5]《列寧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63-464頁。在這里,列寧從兩個層面深刻揭示了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要性:一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教育教學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也即我們今天強調的學校勞動教育,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開展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型勞動,通過動手實踐、出力流汗,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在勞動實踐中進行教育;二是已經參加實際生產勞動的青年工人與農民的生產勞動要與教育教學相結合,也即我們今天推進的生產部門的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這兩種性質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都是現代生產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所要求的。針對后者,列寧還依據當時俄國社會主義電氣化大生產需求的實際情況,強調從事生產活動的青年一代必須通過繼續學習和教育訓練使自身掌握現代先進科學技術和電氣化生產實踐必備的基本技能,以適應俄國社會主義電氣化大生產的需求。
為了達到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目的,列寧鼓勵青年一代到農村去,到城市街道和工廠去,與工農群眾一起從事實際工作和活動,而不是僅僅學習一些共產主義的理論書籍,強調“只有在與工農的共同勞動中,才能成為真正的共產主義者”[6]《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9-330頁,第333頁,第345頁,第346頁。。為此,列寧要求從兒童開始就在“自覺的有紀律的勞動中受教育”[7]《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9-330頁,第333頁,第345頁,第346頁。。1919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會通過的綱領明確規定,“對未滿17歲的男女兒童一律實行免費的義務的普通教育和綜合技術教育(從理論上和實踐上熟悉各主要生產部門)”,要“使教育和社會生產勞動緊密結合,培養共產主義社會的全面發展的成員”[8]《列寧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2頁。。為了使普遍生產勞動同普遍教育相結合,列寧要求每個青年都應參加星期六義務勞動,認為所有的人都擔負參加生產勞動的義務是人的普遍和全面發展的條件。他稱贊莫斯科—喀山鐵路工人的“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是“偉大的創舉”和“共產主義的實際開端”[9]《列寧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頁。,從而為培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列寧的社會主義新人思想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俄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這一思想成果系統闡述了俄國無產階級在奪取革命政權后培養大批具有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道德品格和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一代新人的重要意義、理想目標和實踐路徑,充分體現了列寧在俄國特定歷史語境下對培育社會主義新人所做的富有開拓性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大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思想寶庫,為在新時代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重要啟示。
1.必須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方位和我國的具體實際出發,不斷學習和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努力培育具有世界眼光的時代新人。列寧在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并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現實任務出發,強調青年一代只有在沸騰的實際生活斗爭中學習和掌握人類歷史創造的一切合乎規律的先進知識,才能成為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當今世界風云激蕩,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方興未艾,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所有這些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改變著人類的社會實踐和生活面貌。這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方位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因此,在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時,必須順應時代潮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出發,教育引導時代新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既要努力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更要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高度,努力學習和借鑒一切有益于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世界文明成果,并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的學習過程中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以豐富、完善自身的科學文化知識,從而在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進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時代新人只有以寬廣的國際視野和深邃的歷史眼光科學認識世界變局的歷史方位,深刻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擁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實際斗爭的本領,不斷增強對事物發展本質和內在聯系的思辨力,不斷回答時代和實踐給我們提出的新的重大課題,才能擔當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
2.必須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決定性意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前提,人類的解放和發展有賴于經濟社會發展。只有當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物質產品極大豐富時,人們才能從生存性勞動中解放出來,將必要勞動時間降到最低限度,從而實現人本身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就是說,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是人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內含著人的發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示和實現。正因為如此,十月革命的勝利和蘇維埃政權的建立沒有使列寧感到絲毫輕松,他清醒地認識到,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并不是建立在像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設想的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經濟文化教育比較落后的國度里。因此,蘇維埃政權整個社會主義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放到經濟建設上,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為培育社會主義新人創造豐厚的物質基礎。這就告訴我們,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新人的物質前提,必須安下心來,堅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并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以不斷克服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造成的人的發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全面性,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當前,就是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立愚公志,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而為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更為豐厚的物質基礎。
3.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教育引導青年一代投身火熱的社會實踐,這是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根本方法。人類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只有從實踐出發,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才能真正把握人與現實世界的關系,理解人的活動的本質特征。正是從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出發,列寧指出,生產勞動是人類普遍和全面發展的條件。培育社會主義新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將普遍生產勞動和普遍教育相結合,引導青年一代通過勞動實踐去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能;必須教育青年一代走理論學習與參加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列寧的這一思想為我們培育具有勞動價值觀和知行合一的時代新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事實上,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毛澤東曾多次指出,教育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要為“實際服務,不搞教條主義,不脫離實際”[1]《毛澤東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頁。,強調“教育與勞動結合的原則是不可移易的”[2]《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9頁。。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重視勞動教育在培育社會主義新人中的重要作用。鄧小平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理論與實際結合、學用一致、全面發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徑,是逐步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的重要措施”[3]《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頁。,必須隨著現代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兩者結合的內容與方法上不斷實現新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勞動教育,認為勞動教育對于時代新人的培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18年9月,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要將勞動教育納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4]《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北京〕《人民日報》2018年09月11日。。2019年3月,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進一步強調,新時代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要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5]《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北京〕《人民日報》2019年3月19日。。因此,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努力培育具有勞動價值觀和知行合一的時代新人。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其戰略意義就在于通過大中小各學段不同形式的勞動教育,引導青少年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和生產勞動,在火熱的社會大熔爐里磨煉意志、砥礪品格、淬煉本領、施展才華,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讓勞動教育回歸在培養時代新人全過程中應有的歷史地位。
總之,社會主義新人既是一個理想目標,又是一個逐步培育的現實過程,是理想目標與現實運動的統一過程。也就是說,培育社會主義新人既不是抽象的邏輯演繹,也不是不切實際的空想,而是一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逐步提高的歷史過程。列寧認為,由于蘇維埃俄國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因而培養實現共產主義的一代新人需要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蘇維埃俄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努力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進行文化革命,并且按照現實需要培養社會新人。因此,在當代中國探討培育時代新人就不能離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必須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體中華兒女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所以,我們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時應當清醒地認識這一歷史進程的艱難曲折,深刻認識這一歷史進程也是全體中華兒女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從而正確處理好理想目標與實際行動的關系,從平凡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埋頭苦干,扎實工作,求真務實,用實際行動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并在這一歷史征程中使自己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和發揮,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