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2019年,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加,金融行業改革持續深化,企業所面臨的投融資風險也在不斷攀升。在這樣復雜多變的大環境下,實體與金融之間的互動成為了企業領袖最為關注的話題。
實體和金融本就相輔相成,金融如何有效的服務于實體一直是市場探討的重要問題。金融機構如何看待目前的市場環境?未來又有哪些機遇?實體經濟、產業經濟對金融行業有哪些訴求?金融與產業該如何進一步融合?來自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管理者們分享了他們的觀點。
多數產業投資公司需要更加長期的資金,但大部分僅可獲得一年期資金。在資本層面,要進一步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這樣市場上才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實體產業的發展。
直接融資的再融資方面,定向增發是5,022億,其中502億流入金融地產相關行業,其余的是4,500多億,應該是實體經濟相關的行業,2018全年是7,488億,但是其中有2,000多億流入金融地產相關行業。
之前銀行非保本理財中,有超過80%-90%投向實體經濟,過去大家質疑詬病,覺得銀行理財是影子銀行、套利,實際上并不完全這樣。
中小銀行必須轉型升級,擁抱數字化,擁抱AI,小銀行必須這樣做,否認是沒有未來的。此外,就是并購重組,但是并不適合新銀行,或者可引進一些國際資本等。
這幾年我們一直在打造“投行+”模式,比如投行+ 投資、投行+ 場外、投行+資本中介等。圍繞著投行+ 的模式來開展券商的業務,使得我們投行的業務以及相關業務力爭成為券商最賺錢的業務。
2019下半年信托行業的變化較大,一是信托公司面臨業務轉型,二是房地產融資下滑對信托公司的沖擊。從信托行業轉型層面來講,2019下半年的重點是在基建、ABS、慈善信托這些領域。
在經濟下行、產業結構升級、統一監管的宏觀形勢下,融資租賃行業的同質化競爭日益嚴峻。融資租賃系的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目前處于停滯狀態,主要表現在動產設備的租賃增速下降,以及基礎設施類租賃發展空間受限。
2019年民企融資越來越難,主要是銀行對你的用途進行嚴格審查,目前民企想要單打獨斗已經越來越難,與央企合作成為了民企的另一條出路。
從本質上來講,長租公寓是一個很苦的生意,各路資本不斷進入,長租公寓運營需要非常高的技巧。租賃規模突破需要對運營質量有較高的把控,而相關部門又對房租上漲持抑制態度,這個狀態下,同行至少在未來五六年內很難盈利。
中國資產證券化率很低,融資難融資貴很多年沒能解決,現在發債又比較難,2019年新增貸款流入民營企業的很少。這樣的經濟狀況還要持續好多年,企業要做好長期過冬打算,流動性不足也是個問題。
貿易戰背景下,中國的信息產品存在通道問題,在第三國建立研發中心和組裝工廠是解決通道問題的一個亮點。未來不管是新能源方面,還是5G的業務,在5G的大環境下,會有一波新的浪潮和機會。
過去審批制度下,資本市場系列改革很多事與愿違,比如為了防止上市公司亂花錢,募集的資金用途被限制,但這樣一來并不能幫助企業轉型升級,將資金投入到科技中去。科創板出臺做出了很多突破,制定好幾套標準,這種制度的包容性和導向型非常強,目標就是幫助企業轉型升級扶持真正的科技企業,將高成長的新經濟企業吸引過來,科創板的出臺意義重大。
中國資本市場走了30年,上證指數依然在低位,主要原因是原來的上市公司存在體制問題,不少公司包裝上市,在經濟不好的時候業績下滑很嚴重。2020年,資本市場尤其是和經濟轉型有關的將迎來很大的機會,2019下半年多個政策出臺就是資本市場轉型的前奏,其中注冊制就是一個轉型的亮點。
資金鏈問題對民營企業打擊很大,對于光伏企業來說主要就是因為政策上出了問題。55%的租賃負債水平去借錢,要雙倍抵押還要個人擔保,甚至還要做股權擔保。事實上,企業最后是沒有那么多資產做抵押。
現在融資環境很差,資本市場融資功能對民營企業不太友好。這個時候金融機構對行業了解要更深一些,如果企業現金流比較好,金融機構就敢投資合作。金融企業最怕信息不對稱,民營企業練好內功的同時要對金融機構實話實說。
地產現狀短期內不會改變,行業現存問題已經上升至國家經濟命脈和國家金融風險層面。地產金融相關產品還遠遠沒有跟上,持有性物業事實上是可以做成一個融資海綿,海外的資金還是很看好優質物業。ToC經濟量級要遠大于ToB,要推動經濟拉動經濟,主要抓手還是放在ToC。
這兩年喊的較多的詞叫紓困,就是怎么樣扶植優秀的民營企業,但實際上落地卻非常難,有錢的金融機構和企業,都有自己考核上的要求和收益要求,還有對未來承擔責任。這個比較困難,我們在操作過程中也希望有相關部門能夠出臺一些政策,但這個不太容易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