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聯
【關鍵詞】教育家辦學;課程文化建設;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02-0017-02
在我設想中,未來理想學校應具備五個基本要素:有思想有理想的引領者、有思想有理想的教育者、有思想有理想的學習者、豐富的課程以及與學校整體工作深度融合的信息技術手段。
一、具備有思想有理想的引領者
現在提倡“教育家”辦學的教育理念,一所理想學校校長就應當是“教育家”。我認為作為“教育家”型校長應具備以下素質:有超越世俗的高遠追求,有屬于自己的富有獨特見解的教育思想,有百科全書式的學識素質,有長期的第一線教育實踐。
教育家應當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應當帶著教育的理想追求理想教育。教育家需要用自己的理念影響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因為自己的存在而有所成長。這當然需要教育家的激情,但是也需要具體的操作方法,教育才能進入高境界,二者不可或缺。
二、具備有思想有理想的教育者
大學,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我心目中理想的學校應該是名師輩出的場所,縱觀世界名校無一例外。我現在所在的天津市南開區中營小學雖然稱不上“名校”,但在11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由于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教師,積淀成厚重的教師文化。所以,我理解辦好“未來的理想學校”是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使學校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百年中營”,在“大樓擴建”的同時,始終堅持“大師培養”。
理想的學校應該有一個科學、系統的教師培養模式,培養造就一批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不僅要制定科學、系統的教師培養計劃,而且要不斷完善教師培訓、考核和評價制度,營造教師讀書學習和專業成長的良好環境,以培養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構建學校教育的科學發展觀。
三、具備有思想有理想的學習者
理想的學校是我們教育者的中國夢,理想的學校不但要引導學生樹立理想,更要把有理想的學生培養成為有思想有能力的人,培養成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于“育什么人?”的問題,南京師范大學吳康寧教授說,“育人”這個概念中的“人”有五層含義:即“真人、善人、正人、能人、個人”。我校第一任校長劉寶慈先生確立了“勤、樸、敏、健”校訓。歷代“中營人”不斷豐富校訓的內涵,賦予其新的意義。“勤”:勤勉敬業,勤奮好學,樂于奉獻,昂揚向上。“樸”:做人誠實,作風純樸,生活儉樸,返樸求真。“敏”:敏而好學,大膽質疑,注重探究,勇于創新。“健”:堅持鍛煉,身心健康,樂于交往,堅強自信。四字校訓反映了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理念。在校訓的引領下,中營小學確立了培養“‘勤、樸、敏、健中營人”的育人目標。這一目標也成為我追求理想學校的奮斗目標,并在教育改革實踐中不斷地充實完善。
四、具備豐富多彩的課程
為了實現學校的育人目標,我心目中理想的學校應當是以課程文化建設為核心進行整體教育改革。
從課程的功能來劃分,我認為課程應包括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和研究性課程。基礎性課程應當是以課堂為主渠道,實現國家和地方課程的校本化。拓展性課程應當是以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為目標,不斷研發的課程。同時,拓展性課程也是基于學生個性發展、特長發展和全面發展所開設的課程。研究性課程應當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歸宿,不斷研發的課程。其主要是圍繞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感興趣或有困惑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網絡空間進行探究式學習的課程。
為了確保課程的實施與落實,我心目中理想的學校一定要研發突出“以學生學習為主體”,體現“綜合性、多元性、開放性、增值性”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當今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無論是課程建設,還是評價方案研發,一定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做到深度融合。如:搭建學生網絡學習平臺、研發網絡評價系統、搭建課程資源平臺等。
五、具備深度融合的信息技術
雷·哈蒙德說:“全球電腦網絡的發展將成為塑造這個星球上生活的決定性因素。”學校的育人模式、學習方式、管理模式、評價機制等方面將被改變。
(一)教育者育人功能發生改變
學校要與相關信息技術企業合作,進行資源的開發、平臺的搭建與維護,逐步將學校的教育者分為兩部分群體,一部分是教學人員,另一部分是信息技術人員,兩部分人員相互合作來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需求。另外,傳統意義的教師育人功能也會發生改變。由于學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自主學習,不同年齡的學生可以學習相同的內容,學生可能不會每天都來到學校上課,傳統的班級授課制被打破。優質教育資源已經被共享,教師用更多時間進行網絡授課,即使是面對面授課,也不會像傳統授課那樣傳授知識,可能會更多在學習方法、思維方式、良好學習習慣等方面進行指導或輔導。
(二)評價機制會發生變革
未來的學校將利用大數據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進行評價。僅以對學生評價為例,將會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依據學生在網絡學習過程中言談舉止、面部表情、完成學習任務情況等,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品質、學習效果等進行個性化的分析,出示更加科學、系統的評價。教師和家長可依據評價報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學生也可以依據此報告進行自主調控與完善。
(作者系天津市南開區中營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