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省連云港高級中學致力于民族團結“一家親”教育的實踐探索,在宏觀上通過“傳統文化”浸潤、“校本課程”領航、“生涯規劃”引導等實施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教育;在中觀上進行“連高是我家,連云港是我第二故鄉”的文化引領,實現家人的“人文關懷”,營造家居的“生活文化”,強化家國的“責任擔當”;在微觀上通過打造“親情課堂”和加強“影子行動”培訓及慶祝“民族節日”等手段鞏固“一家親”交往方式。
【關鍵詞】內高班;民族團結教育;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02-0041-03
【作者簡介】蔣捍,江蘇省連云港高級中學(江蘇連云港,222006)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內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簡稱“內高班”)是由新疆教育廳從當地應屆初中畢業生中選拔組成的,在內地省、市高中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受教育群體。自2011年9月,江蘇省連云港高級中學開始接受內高班的辦學任務,至今已經累計培養2000多名學生,目前,在校生有356人。多年來,連云港高級中學一直致力于民族團結“一家親”教育的探索,試圖讓內高班成為學生最深情的眷戀。目前,內高班學生(以下簡稱“內高生”)有的成了學業精英,進入國內知名高校深造;有的成了技術能手,在建設邊疆的熱土上領軍一方;有的獲得“美德少年”稱號,贏得各界贊譽。實踐證明,“一家親”教育有利于提高內高班學生與漢族學生對彼此的再認識,促進團結;有利于調動內高班學生的社會參與主動性,提升學生走向社會的自信與能力;有利于促使內高班學生淡化自己在漢文化區的“他者”身份,實現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政治認同。
一、宏觀上,實施“我們共有一個家”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教育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元共同體。“我們共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最樸素的表達。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是各民族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的辯證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重要思想,為我們理解和做好內高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1.傳統文化浸潤。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含諸多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天然資源。利用好這些資源,可以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落到實處。在民族團結活動月,學校開展“唱響民族歌曲”“非遺進校園”和“民族歷史問答”等活動,讓學生了解璀璨奪目的民族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比如,民族音樂通常是在少數民族文化發展中形成的交織著歷史與情感的藝術形式。民族音樂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學生的民族認同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樣,詩歌作為一種文學載體,在宣傳民族團結精神,挖掘民族團結資源,凝聚民族團結共識等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學校連續舉辦了八屆的內高班“新年新詩會”已成為內高班師生共同的節日文化大餐。在“新年新詩會”中,每位選手聲情并茂,語言流暢優美,極富表現力。學生在誦讀詩歌的同時,感悟其中的民族團結精神,增強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
2.校本課程領航。
在建校之初,學校就開設校本課程“走進‘內高班”,通過教師導航、家長護航、社會助航等領航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領學生增強中華民族責任感和復興使命感。學校發揮各科優勢,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教育資源,研發“一家親”教育特色課程。比如,思想政治教研組和歷史教研組編寫了民族團結教育案例,研發適合新疆內高班學生特點的民族團結教育的校本課程,采用課堂教學和活動體驗相結合的方式,有意識地滲透民族風情、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族傳統手工等內容。這些校本課程的實施,拓寬了學校民族團結教育資源的開發渠道,彰顯了中華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深化了師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3.生涯規劃引導。
隨著新高考方案的逐步實施,江蘇的“內高生”也進入“選考”時代。在此背景下,連云港高級中學適時引入“生涯規劃”教育。該教育以指導學生學會“選擇”和“規劃”為目標,將學生現在的校園生活和未來的生涯規劃相聯系,為學生量身定制發展指導方案。在“厚生德育”的整體框架下,學校制訂實施了“樹立遠大理想,實現人生價值”的生涯規劃,倡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信念。在“生涯規劃”教育中,學校強調“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鼓勵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將遠景規劃與民族前途結合起來,強化了學生實現民族復興的責任感。
二、中觀上,進行“連高是我家,連云港是我第二故鄉”的文化引領
“一家親”教育強調“連高是我家,連云港是我第二故鄉”“家是情,親是愛”,“一家親”教育旨在為學生營造一個“有家,有愛,有責任”的學習氛圍。
1.家人的人文關懷。
在跨文化背景下辦學,一定要讓學生體會到家的關懷、溫暖與幸福。學校領導以身作則,帶頭示范,倡導內高班教師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營造“學校就是他們的家”的氛圍。為了讓內高生在第二故鄉生活學習得更好,學校投入巨資,為學生建造了專用的民族餐廳、學生公寓、微機房、閱覽室等,教室、宿舍都裝上了空調。學校給內高生提供學習用品,免費為內高生購買羽絨服、運動鞋、校服等。
2.家居的生活文化。
學校按照“家”的文化理念來構建學校文化,對學生進入學校以后可能遇到的各種典型問題進行專題指導。比如,學校以迎接60年校慶和全省“內高班”年會為契機,積極配合后勤部開展宿舍文化設計比賽,建設“生活家園”展示學校風采,營造一個溫馨的生活環境;發揮寢室長在宿舍管理中的紐帶作用,加強學生與班主任和內派生活老師的聯系,營造安全、衛生、舒適的生活環境,構建生活區和諧的人際關系,讓“家”更完美。
3.家國的責任擔當。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努力讓每一位內高生成為“家”的主人,培養他們獻身家國的“責任擔當”意識。學習之余,學校多次組織內高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比如,2018年6月4日,學校組織100多名內高班師生走進連云港市連云區法院,觀摩未成年人犯罪庭審模擬活動,讓學生分別擔任原告、被告、主審法官、公訴人以及辯護人等角色。學校還組織內高生參觀田灣核電站、連云港老街等地,讓他們親身感受港城的快速發展,增強學生建設祖國的責任感。
三、微觀上,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一家親”交往方式
倡導“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一家親”交往方式,就是把民族觀念滲透到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去,在此基礎上,促進各民族學生的相互交流和溝通。
1.打造親情課堂,拉近交往距離。
不同的課堂生態影響著師生的交往距離。為縮小心理差距,學校教師致力于打造關系和諧的“親情課堂”。內高班音樂教學使用的是漢族學生使用的音樂教材,遠離內高生生活,難以引起他們的共鳴。音樂教師孫衛民嘗試“多元感官聯動”教學法,在教學中與學生同歌、同舞、同樂。良好的師生交往,拉近了孫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學習過程中,孫老師尊重學生的思想,聆聽學生的需求和愿望。對于有語言障礙、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給予充分的鼓勵和耐心的指導。
2.“影子行動”培訓,提升交往能力。
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一家親”教育交往方式,需要有一批專業的師資來支持。然而,指導師資不足,正是學校在辦好“內高班”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對此,我們在培訓模式和內容上不斷創新,注重對班主任的培養,將“影子行動”作為班主任培訓的主要形式。我們以省級課題為抓手,從理論培訓到各種形式的校本培訓,從兄弟學校的參觀訪問再到民族地區的跟崗學習,著力讓“影子行動”直面具體現實的問題。經過培訓,學校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指導教師隊伍。他們具備班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能巧妙處理內高生出現的過失,把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讓遠離父母和家鄉的內高生感受到學校如家一般的溫暖。
3.慶祝民族節日,提供交往契機。
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表達。學校每年都會舉行“古爾邦節”慶祝活動,為學生交往提供契機,讓學生感受到“一家親”的溫暖和各族人民大團結的深厚情誼。這些互動性較強的節目不僅展現出內高生的青春與活力,更表現出內高生與漢族學生和諧相處,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濃厚氛圍。同時,慶祝“民族節日”也能幫助漢族師生更好地了解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