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勞動教育正越來越受到學校和社會的重視。審視當下的勞動教育,學校的實施和家庭的配合都存在著需要改進的地方。為此,教育者需要厘清勞動、實踐、活動三者的邊界,構建勞動課程,同時探索普及+生長+拓展三位漸進的勞動課程實施模式,這能有效實現勞動教育的價值,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勞動教育;價值;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40-0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0)01-0058-04
【作者簡介】李向,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100)教師,二級教師。
作為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內容之一,勞動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卻往往被忽視。伴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呼喚勞動教育回歸的聲音越來越響亮。如今,勞動教育正越來越受到學校和社會的重視。
一、當下勞動教育的問題
(一)無合作:學校勞動教育的盲區
勞動教育曾是我國學校教育的優良傳統,但今天勞動教育在學校中卻被弱化了。當勞動教育一再缺位和異化,學生就只能在“紙面上”完成所謂的“成長”。學校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將任務分配給每一個學生,培養的是學生“單打獨斗”的勞動技能。在勞動實踐中,“一個和尚挑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值日時往往挑三揀四,各人自掃門前雪的現象屢見不鮮。這與平時勞動教育過程中注重個體技能訓練而無視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不無關系。這一問題值得學校重視和改正。
(二)假合作:家庭勞動教育的誤區
家庭勞動教育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但當下的家長普遍持有“學習第一”的觀點,這導致勞動教育在家庭中喪失了生長的土壤。盡管學校積極提倡勞動教育,但仍不免出現在家庭中“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假合作現象。很多家長將學校布置的勞動作業當成不必要的任務,甚至為孩子代勞。這樣的假勞動、假合作應是家庭勞動教育避免的。
(三)功利心:學生勞動實踐的雷區
在小學低年級,學校會用多種形式的獎勵來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如發小紅花、校園幣,貼花等。家庭中,家長則會對各項勞動明碼標價,如:掃地2元,洗碗3元……而這種方式有可能將學生的勞動動機始終限制在外部層面,難以讓學生真正體會勞動本身的樂趣。勞動不僅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更是目的本身。因此,勞動教育的重心應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避免在動機誤區中越走越遠。
二、勞動教育的價值及意蘊
勞動教育是“培養積極勞動者”的教育,我們應通過有目的、有組織的勞動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并進行協調運用,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勞動精神,納入兒童的精神體系中
勞動精神,主要指人們對勞動的熱愛態度以及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積極人格氣質。培養學生勤奮、勤勞、勤儉的精神,需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入手,把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納入他們思想體系的建設之中,從而為他們精神信仰體系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
勞動教育以培養愛勞動、愛合作、愛生活、愛擔當、愛創造的積極勞動者為旨歸,在目標上與德智體融通,在內容上與學科課程整合,在評價上側重經歷體驗,在實踐中注重家校合作。以下是學校在勞動教育方面可以采取的舉措:
其一是學生自治式勞動,即學生自主選擇勞動的形式和內容來滿足自我成長的需要。學生自覺完成學習任務,參與班級的管理并在學校管理中發揮作用。在這種“學習自治”向“勞動自治”的轉化過程中,學生能體驗到勞動帶來的自我滿足感和自我實現感。
其二是勞動美育,即通過勞動培養學生對美的理解。其中包括對“勞動創造美好”“勞動者最美”等思想的滲透,還包括對人本身及世界的美學認知。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了解勞動美的意義,達到熱愛勞動、熱愛勞動者的思想境界,豐富并完善自身的人文修養。
其三是勞動創新,即通過勞動培養創新創造的品質。其中既包括活動中閃現的靈感,也包括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還包括創新思維培養和有主題的探究。
(二)勞動價值,融入學校的核心價值中
勞動教育有一個整體的框架,其核心是勞動的價值觀。個體行為往往受價值觀的支配和制約,因此,學生是否愿意參與勞動教育,取決于他是否認同勞動的價值。無論是勞動教育的實施者還是接受者,只有認可勞動的價值,才可能從根本上落實勞動教育。在勞動價值觀的塑造方面,教育者要努力幫助學習者確立正確的勞動觀點、樹立積極的勞動態度,摒棄“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等錯誤的價值觀;其次要引導學習者形成熱愛勞動過程、尊重勞動成果和勞動主體的態度。
在形成勞動價值認同方面,我們可以發揮榜樣的號召力。在學校,教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教師與學生并肩勞動是促使學生熱愛勞動的好辦法。在家里,家長要為孩子樹立榜樣,一起做家務,享受親子共處時間。在社會上,政府每年都頒發“五一勞動獎章”,但很少有人會去了解獲獎者的事跡。相信通過對他們事跡的學習,許多學生會深入體會勞動的價值。
(三)勞動素養,培植于兒童的心靈中
一個有良好勞動素養的人,一方面應當有對于勞動價值的正確認識,另一方面也要熟悉勞動理論知識與勞動實踐策略并有良好的勞動習慣。以下是勞動教育的意蘊:
勞動教育是擦亮人生底色的教育。學活的知識,練生存的技能,悟生命的意義。勞動教育以實踐品質的培養為核心,以兒童主動的生動活潑的發展為目標,學校應創設多樣立體的學習空間,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
勞動教育是浸潤著生命芬芳的教育,應讓學生在勞動中學會自理、親近自然、體驗生活,在勞動中學會生存、積極生活,享受勞動創造的幸福,并確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樹立良好的勞動態度,形成主動的勞動習慣,豐富積極的勞動情感,學會必要的勞動知識,掌握較好的勞動技能和發展創新的勞動思維。
三、勞動教育價值實現的路徑
(一)重構勞動、實踐、活動三者的邊界
勞動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多指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活動。實踐是重要的哲學概念,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活動,實踐的主要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物質勞動、改進社會關系的社會活動以及探索世界奧秘的科學探索活動等。活動一般是指人類有目的的運動,活動當然包括物質實踐活動,但思維或者精神的運動也是活動的類型之一。概而言之,活動、實踐、勞動,是前者包含后者的關系。而勞動則可以視為社會實踐活動的一部分或者社會實踐的特殊形式之一。重構勞動、實踐、活動三者的邊界,能讓我們更好地觀照勞動的價值。
(二)勞動路徑:建構課程、體驗過程
1.建構勞動教育課程群。
勞動教育需要載體,而課程無疑是最好的載體之一,且勞動教育的實施僅靠一門課程是不夠的,因此我們須積極建構勞動教育課程群。以我校為例,我們建構了勞動教育三階課程群:
我是小管家課程。利用班級、學校、家庭和社區的相關崗位,組織學生開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體的事情搶著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公益的事情自愿做”活動,從而讓學生能夠有責任、有擔當、有奉獻、有成長。
我是小園丁課程。利用學校星星農學園、班級小花架、家庭小菜園、校外基地等物化空間,指導學生變廢為寶種蔬菜,并體驗菜農的酸甜苦辣;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花卉、樹木的養護知識,樹立責任意識,培養審美情趣等。
我是小農博課程。在班級中開展“勞動知識微課堂”活動,及時進行節氣農事知識的交流學習和勞動小妙招的分享交流,從而讓學生增長勞動知識,提升勞動技能。
2.經歷勞動實踐體驗過程。
勞動教育離不開實踐。在實踐中進行勞動教育,主要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校內勞動崗位自治。我校在校內為學生創造勞動機會,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對教室、食堂、學生宿舍、學校空地和操場等場所進行規劃調整,創造豐富的校內勞動實踐機會,同時鼓勵學生在校內進行力所能及的勞動,如打掃衛生、布置環境、分飯分菜、收拾餐盤等。學校還為學生提供校內志愿者服務的崗位和機會,如招聘學生擔任圖書館管理員、衛生小助手、校園幣銀行行長等。我們還開展一些創造性的勞動實踐活動,如:開辟種植區域,成立勞動實踐小組,如“多肉養護小組”“班級農場小組”等,讓學生體驗勞動的快樂,享受勞動的過程,體會收獲的喜悅。在此基礎上,學校還舉辦勞動報告會、勞技展示會,組織學生觀看與勞動實踐有關的主題教育片,加強勞動教育宣傳。
校外勞動實踐探索。校外勞動實踐是對校內勞動實踐的有益補充。學校與校外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成立勞動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利用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時間或假期,走向實踐基地,體驗多種多樣貼近生活的生產勞動。在開展校外勞動教育前應設置“前課程”,確定勞動主題、勞動形式、勞動目標等,做好充分的準備。結束后應組織學生開展成果分享會,讓學生交流勞動心得、展示勞動成果,并邀請實踐基地的專業人士擔任評委,對學生進行評價指導。
制定家務勞動清單。從小參與家務勞動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勞動習慣,因此家長應重視家務勞動。以下是我們設計的“家務勞動清單”(見文末表1)。如何才能正確引導學生做家務,清單中不僅有家務勞動的具體標準和要求,還有針對家長的各種建議。孩子在做家務的時候,不一定要求完美,讓他們去做,讓他們體驗這樣的過程,這才是最重要的。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假如孩子在做家務時出現錯誤,或者完成得不好,家長千萬不要責備孩子,否則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家長在這個時候要鼓勵孩子。
(三)探索普及+生長+拓展三位漸進的勞動課程實施模式
我們積極探索勞動課程普及+生長+拓展的實施模式。“普及”以班級為單位,利用學校勞技課、綜合實踐活動課、班隊課等,面向全體學生,以家務、園藝、農技為主要內容,開展實踐操作和小課題研究,活動趣味十足;“生長”以組建學生社團為主要方式,打破年級、班級的界限,滿足學有余力、學有興趣的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在實踐層面,學生參與家務、種菜、養花、管理樹木、烹飪與義賣蔬果等活動;“拓展”立足于研究,學生依托學校自主開發的《勞動教育主題活動記錄手冊》,進行勞動小課題研究。具體來說,我校的勞動課程主要以以下形態出現:
勞技專項:在勞動與技術課中安排相應的內容,每周不少于1課時,并以主題教育的方式集中安排。
學科融合:挖掘各學科中的勞動教育內容,使勞動教育經常化、日常化。注重全員參與,綜合融通,在語文、道德與法治等學科教學中,加大勞動觀念和態度的培養;在美術、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學中,注重勞動技能的培養,在其他學科教學中融入勞動實踐教育內容。
班本專題:從一年級開始,從易到難,從為自己到為他人,從家庭走向社會,以專題的形式將勞動的內容進行集中研究、學習、討論、展示、評比,讓學生的勞動能力在長程設計和長線推進中逐步提升。
職業啟蒙:根據學生的勞動興趣和所長,組建勞動小工匠社團,進行職業啟蒙,在專項學習和研究中提高對職業的認知及對勞動價值的認同。
四季體驗:利用少先隊活動、四季活動和勞動節活動等,進行交流、展示、義賣、評比等活動,使學生感悟勞動的意義,從而喜歡勞動,自覺勞動,勤于勞動。
【參考文獻】
[1]成尚榮.價值體認:勞動教育的核心[N].中國教育報,2019-06-05(009).
[2]徐長發.新時代勞動教育再發展的邏輯[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