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官
相對于百年名校,江蘇省沭陽如東中學辦學未滿10年,還真是“后生”,但學校并不自甘落后,而是奮力直追,勇于后來居上。新學校有一道邁不過去的坎,那就是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很難在短期內取得突破。針對這一現狀,學校除了爭取各種機會派教師出去學習之外,還邀請名師送教上門。但無論“走出去”,還是“請進來”,人數都偏少,難以適應學校快速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迫切需求。為此,我們經過研究,決定以校本培訓、崗位成才等方式,推動教師在相互聽課、相互學習中獲得專業的快速成長。
在加強集體備課的同時,學校把教師相互聽課作為教育教學管理的硬性規定來抓。明確從學校中層以上干部到每一位任課教師,每人每周至少要聽3節課,同時實行新老結對,以師帶徒。新教師先聽課,后上課,不聽課不上課;每周每個備課組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安排一位教師上研究課、示范課。我一直認為優秀是熬出來、逼出來、拼出來、干出來的。特別是在我們這所新學校,要加快教師專業成長,必須“逼著”教師多聽課,多磨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為此。我自告奮勇堅持查課、聽課、評課,每天正常查聽課100多節,這一查就是近10年,從不間斷。
聽課要有效,必須重在評課。學校要求聽評課關鍵在于明確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如何滲透學科素養;如何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教學;如何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從知識中心轉向素養核心,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如何處理好教與學、學與思、知與能、取與舍、動與靜、規范與創新等關系。我要求行政聽課、備課組長聽課之后要在校園管理網絡上寫聽課評價,并與被聽課對象當面交流,指出優缺點,提出改進意見。在聽課之后,每一位教師要寫聽課感悟與優缺點分析。
事實證明,強化相互聽課,一方面能促使被聽課的教師堅持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認真上好每一節課,讓每一堂課都上得優質高效;另一方面,每人上課都有些妙招甚至高招,互相聽課,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他人能之,我亦能之,他人一能,我當多能。如今,教師之間互相聽課的學習方式在沭陽如東中學已經蔚然成風。青年教師紀曉蘇來校工作僅8年時間,就已聽遍全校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課。她說:“各位老師的課異彩紛呈,我如同在萬花叢中采粉釀蜜。”經過刻苦鉆研,她終于釀成了自己的“花蜜”:2015年,經過縣、市、省三級競賽,她一舉奪得江蘇省語文教學比武大賽一等獎的獎牌;她所帶的高三語文成績也在高考中一直名列前茅;8年熬成優秀,她被評為宿遷市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