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莎士比亞所撰的《哈姆雷特》深刻地揭示了英國封建社會的不堪和黑暗。作品雖然以悲劇結尾,卻并未找出某種徹底可行的社會變革方式,但哈姆雷特的性格和戲劇內容以及情節都表現出入文主義精神的先進性和獨特性,揭露了生活與理想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所以這篇文章的核心內容就是研究該作品的特點,然后進一步闡釋它對我們所處社會的價值。
關鍵詞:《哈姆雷特》 藝術特色 現實意義
一、《哈姆雷特》的創作背景
莎士比亞這位出身于英罔的文學家一生有著非常多的著作,而其中最享譽盛名的就是四大悲劇和四大喜劇。《哈姆雷特》具有典型的悲劇主義表達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學價值與社會價值,戲劇人物復雜,藝術手法變幻莫測,讓其成為這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在16到17世紀莎翁撰寫了這部作品,而這個時期正是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革的階段,英罔社會處于極其重要的轉折點,他以丹麥為背景書寫戲劇故事反映英國社會的狀況。在伊麗莎白統治期間,英罔的社會穩定,生產力快速發展。該地區的專制體制在詹姆斯一世登基以后開始實施,剝削階級殘酷地侵占勞動人民的剩余價值,沖突在不同階級中產生,并且越演越烈。而這部作品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出現的,作者通過文字揭示了現實社會的殘酷和黑暗,展現了新舊交替過程中,權力更迭的沖突,進一步批評了舊有等級的落后。
二、“哈姆雷特”的藝術特色
(一)獨特的人物性格
這部作品里對各個角色的塑造都是非常具有特點的。男主角的個性很鮮明,同時也非常多元化,一方面猶豫不決,心思敏感;一方面勇敢專斷。在父王被殺害、母后嫁給兇手、臣子攀附新皇以后,男主角有“倒霉的我,卻要擔負重整乾坤的重任”的感嘆。時代賦予哈姆雷特勇敢卻優柔寡斷的性格,“人格反映了時代的社會矛盾,任何特定環境的變化都會影響人物”。正如列寧所說:“人們在自己的實踐中依賴客觀世界,他依靠自己的活動。”哈姆雷特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有上進心,不斷追求心中夢想,他不斷尋求某種有效的方式,但是最終并不能跳出現實與理想的牢籠。哈姆雷特的憂郁是那個時代賦予知識分子的共性,同時,主人公幽默而果決。在知道幽靈的內幕后,他經過理性的思考才有所行動,這也可見主人公的智慧。報復的種子使哈姆雷特不得不直面他喜歡的奧菲莉亞,當他被毒劍刺中,清楚克勞迪斯的真實情況,毫不猶豫地懷疑生命的初衷和結果,這都證明了哈姆雷特的果決。哈姆雷特的性格也反映了文藝復興所倡導的理性。
(二)主題情節的豐富性
整個故事的三條主線緊密交錯,縱橫復雜。由于父親被叔叔克勞迪斯所殺,哈姆雷特為父復仇;勒茨父親被哈姆雷特所殺,勒茨為父親尋仇,哈姆雷特之父由于戰爭殺死福廷布拉斯之父,福廷布拉斯也需要為他的父親復仇。悲劇的情節是根據哈姆雷特角色的發展而安排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從生與死的問題開始的獨白,闡述了沖突的成因和主要特征。“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不幸的是,我必須承擔起改變宇宙的責任。”生死問題開始“在游戲中發揮作用”,這構成了情節的第二部分。獨白是哈姆雷特內心矛盾的體現,這個舞臺成為戲劇的轉折點,將情節推向高潮。第三部分是在《戲內戲》之后形成的,克勞迪斯的雙重情節構成了整部戲劇的高潮。在情節的開頭和結尾,“為父親復仇”的三種方式都各有特點。哈姆雷特在復仇中遲疑反復,面對著生與死的考驗,“復仇之父”很簡單,但是“改革社會”很難,所以哈姆雷特不能簡單地報復。在他的父親被殺之后,福廷布拉斯為了給父親尋仇,做了充足的準備,但最后叔叔勸說,他又放棄了尋仇。哈姆雷特這一形象從勒茨和福廷布拉斯的行為中得到了最高的表達。
(三)開放式的戲劇結構
在戲劇的結構中,《哈姆雷特》采用了源自古希臘的公開戲劇結構,將活動時間延長至兩三個月。同時,莎士比亞采用了一種多線程、相互交錯的行文方法。本劇的第一線索是哈姆雷特為父親復仇,這一主線在故事和主題上的作用不可低估。第二線索復仇為拉耳忒斯為父復仇,福廷布拉斯為父復仇。他們緊緊圍繞主線,在故事情節慢慢發展中,社會背景、生活環境、次要方面的主要矛盾也緩緩顯現。用平行線避免了“有時為生活畫面的本質和程度,必然要放棄戲劇(情節)的張力和動作的統一性”,階級和階級的多樣性之間的矛盾也使得多元化之間存在矛盾。以豐富內容、豐滿人物形象來表現出更加真實的社會階級斗爭的復雜性,以此增強藝術表現力。
三、“哈姆雷特”的現實意義
第一,莎士比亞在戲劇中所關注的基本問題,即生存與毀滅、有意義與無意義的問題。哈姆雷特在未實施復仇時,想到一個令人驚訝的問題:“到底是不是,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那時他似乎只有存在與滅亡。存在代表有意義的階級能指,而毀滅代表存在狀態的終結,這種狀態不再有意義的階級能指,而是變成虛無。因此無意義的短暫片段按順序連接成一個全面而有意義的故事。莎士比亞的整個故事線索是哈姆雷特的復仇精神,這是內外結合作用所激發的積極的同一性協調感。莎士比亞筆下的生命意義是追求價值,這是薩特和加繆所代表的存在主義哲學的起源之一。而現代主義在多種層面顛覆了現實,權力、至上、光陰成為隱性金錢,科技力量成為隱性力量,而現代主義所建立的其他價值體系早已被人們所否定。現在的社會缺乏信仰,也沒有追求真理達成理想的信念,精神層面變得空虛和頹廢,也忘了自己是誰,不清楚生活的目的以及價值,作者的這部作品發出了追問,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明白生活的含義,而不是迷茫而機械地活著,不是行尸走肉沒有目標,所以必須給自己設立一個目標,并且持之以恒地去奮斗,必須為了實現理想而堅持到底,如此才能找到自己遺失的信念,才能夠讓自己的一生有價值。
第二,這部作品同時贊頌了人性的偉大和可貴。由于現實社會的復雜,展現出了更個性化的一面,而社會的基礎組成就是人,因此人和人的關系也更加復雜,沖突也不斷增加,并且因為財富、科學等誘因,越來越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在當今社會,這一情況就更加鮮明,大家開始思考我是誰,想要什么。因此很多舊有的規則以及思想將重新被定義,并且延伸出了全新的規則,然而還是有很多東西是融入我們的血脈之中的,沒有辦法去改變,作者在作品里面對主人翁的精神進行了歌頌,倡導大家要具有使命精神,并且奮斗不息,這也是人類不斷發展的根源。
參考文獻:
[1]王辰暉,羅莉.《哈姆雷特》的悲劇藝術特色[J]語文建設.2014(32)
[2]陳瀟從《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亞悲劇作品的藝術特色[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10).
[3]白璐.后現代主義視域下的“異化人”——淺析電影《王子復仇新記》藝術特色[J].戲劇之家,2018(3)
[4]閆蕊.試論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的藝術特色[J]北方音樂,2015,35(16).
[5]梅琳.《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分析[J]林區教學,2013(1).
[6]程德香《哈姆雷特》藝術特色新解——基于馬克思主義美學觀和史學觀[J]蘭州工業學院學報,2018,25(2):115-118.
[7]黃浪.以《哈姆雷特》為藍本的跨文化語境影視作品改編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4.
[8]關貞蘭.“復影”式的克勞狄斯:哈姆雷特的影子[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5(6).
[9]任曉晉.外國文學名著導讀[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10]葛盛宇從“文化詩學”的角度探究《哈姆雷特》的藝術特色及其現實價值[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 37(4).
[11]劉蓉.論《哈姆雷特》中人文主義的歷史局限性[J]科技視界.2013(24).
作者:劉彩云,景德鎮陶瓷大學研究生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陶瓷裝飾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