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宇文 圖/陳森泉
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屹等領導出席開幕式
千百年來寶安沉淀了無數具有歷史時代烙印和別樣地域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遺珠。“革故鼎新,得寶而安”是寶安之名的出處,素有“深港文化之根”美譽的寶安是廣東最早的第二個建制縣,有著近1700 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民俗文化特色濃烈。近年來,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寶安以其寬廣包容的胸懷,吸取了各地多元文化在這片熱土上聚集,形成了“傳統民俗資源豐富,創新文化成果與靈感交織”的寶安特色文化。
2019 年12 月22 日,恰逢傳統節日冬至,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傳統文化事業發展的相關論述,傳承和弘揚寶安的優秀傳統文化民俗,推動深圳“文化立市”和寶安“文化興區”部署建設,首屆民俗文化節開幕式在深圳市寶安區西鄉會堂室外露天舞臺順利拉開序幕,此次活動由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政府主辦,深圳市寶安區委宣傳部、深圳市寶安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深圳市寶安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承辦,旨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傳統文化事業發展的相關論述,傳承和弘揚寶安的優秀傳統文化民俗,推動深圳“文化立市”和寶安“文化興區”部署建設。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屹,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建文,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潘魯生,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邱運華,廣東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白潔,廣東省文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曉,廣東省文聯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小甘,深圳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金海,廣東省文聯副主席,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李瑞琦,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二級巡視員錢強,深圳市寶安區委書記姚任,深圳市寶安區區長郭子平共同上臺為活動啟幕。
值得一提的是,當天,寶安區首屆民俗文化節主會場展演展示活動也在新橋清平古墟以及寶安區各街道同步開展,其形式新穎熱鬧、傳統氛圍濃烈,讓人不經意間回憶起從前的“慢時光”,受到了寶安轄區內群眾的廣泛好評。活動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選擇在具有濃厚民俗情感冬至節這一天舉辦首屆民俗文化節活動,有著別樣的心情和意義,不僅為傳統節日增添了喜慶氛圍,也為廣大群眾增強民族認同感,進而增加社會的和諧有序,具有重要且積極的意義。
開幕式上,來自寶安的民俗文化代表石泰康對寶安的特色民俗傳統作了介紹,他指出,寶安民俗文化是彰顯燦爛中華民俗文化的點點星芒,多種文化的激蕩融合塑造了亮點紛呈的寶安民俗文化,自己作為它堅定的守護者和傳承者,能夠切身體會到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意義,其中東部客家山歌朗朗上口、西部咸水歌高山流水,轄區內故事、傳說千余個,有聲有色,蔚為壯觀。
中共深圳市寶安區委書記姚任指出,寶安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人文積淀、豐富的民俗文化。自東晉以來,寶安已有1680 多年建制史、170 多年的反侵略史、90 多年的革命斗爭史,是深港文化之源。寶安鐫刻了無數歷史烙印,沉淀了別具地域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珍寶,這些文化遺產孕育于基層、來源于生活,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和先行示范區建設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寶安區委區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保護、傳承、扶持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發展,我們全力以赴發掘歷史遺存、傳承文化根脈,寶安的舞麒麟、洪佛拳、賽龍舟、福永雜技、醒獅都充分展示了寶安民間的創造活力,曾氏大宗祠、王大中丞祠、文氏大宗祠、鐵仔山古墓群、綺云書室、龍津石塔、沙井永興橋見證和展示了寶安的千年巨變,訴說著寶安的滄海桑田。我們舉行民俗文化節,目的就是進一步挖掘、傳承豐富的民間藝術,展示民俗文化的魅力,推動文化遺存的傳承和發展,這既是履行黨委政府的責任,也是在堅定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希望有更多專家、市民參與進來!
據介紹,寶安現有不可移動文物290 處、“非遺”項目29 項,均占全市1/3,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 處;國家級“非遺”名錄1 個、省級9 個;國家級傳承人1 名、省級傳承人6 名。除傳統文化氛圍濃厚之外,寶安還有全省保存最完整的廣府文化宗祠建筑群“曾氏大宗祠”,有全深圳市最早的地面建筑“龍津石塔”,有“趙州橋”之稱的古橋“永興橋”,還有為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而修筑的“鳳凰文塔”等珍貴歷史文物,每一處古跡都有其成因、淵源和背后的文化內涵,可以說,正是這些古跡以點帶面、相互映襯,才形成了寶安燦爛悠久的人文歷史,彰顯著寶安的古韻魅力和豐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