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傳統的河道整治主要著眼于某一河段的水污染治理和堤岸建設,往往是“就水治水”,缺乏系統性分析以及對城市整體功能和風貌提升的考慮,容易出現措施落地性差、治理效果反復、景觀風貌不協調等問題。隨著人們精神文化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傳統的治水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河道作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需通過整治、修復達到“水”“城”交融、人水和諧,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為提升城市發展模式和治理方式,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在城市工作中要“提倡城市修補”,并“大力開展生態修復”,旨在解決快速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城市病”問題。“城市雙修”賦予了傳統河道整治更為廣闊的外延和豐富的內涵。近年來,在“城市雙修”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已經開始探索河道整治的新思路。濰坊通過河道整治規劃,實現河流相互貫通,并通過打造沿河景觀,提升土地價值[1]。宜昌在沙河綜合整治工程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雙修”過程中重塑水環境[2]。南京作為“城市雙修”試點城市,在鐵心橋街道黑臭河道治理過程中,從控源截污、內源治理、引水補水、生態修復4個方面出發,整體提升水環境質量和城市品位[3]。張家口從自然生境修復、空間功能修補和空間活力修復3個層面提出基于“城市雙修”理念的濱水空間設計策略[4]。
四川省營山縣老城區于2018年啟動“城市雙修”規劃工作,其中,河道整治對于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風貌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通過現場調研、訴求分析,并結合雙修工作,提出兩大河道整治規劃策略和一系列具體措施,為營山縣老城區的河道整治工作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撐。
營山縣隸屬四川省南充市,地理位置優越,是南充的東大門和交通次樞紐。營山縣城內有3條主要河流,為北門河、南門河、走馬嶺河。此次河道整治規劃主要針對縣城西南側老城范圍內的南門河和走馬嶺河。其中,南門河從環城路往東至北門河,線路全長2.12km;走馬嶺河從達成鐵路往北至南門河,線路全長3.69km,見圖1。

圖1 規劃區域在營山縣城中的位置示意
a.河道污染嚴重,水環境質量惡化。營山縣老城區排水管網建設落后,以合流管為主,合流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河。部分路段雖然結合道路改造工程進行了雨、污分流改造,但改造后的污水管并未接入區域污水主干管,仍是直接排河。因此,水體污染現象十分嚴重,水體質量為劣Ⅴ類,沿河兩側居住環境惡劣。
b.蓋河現象突出,防洪除澇建設不完善。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營山縣實施了大量的“蓋河工程”,南門河、走馬嶺河逐漸成為“暗河”。老城區內侵占、縮窄、填埋河道現象也較多,河道淤積嚴重,嚴重影響河道行洪能力。堤岸建設標準低,缺少防汛通道,安全隱患大。
c.駁岸生硬,濱水景觀缺乏活力。南門河、走馬嶺河現狀駁岸以條石、青磚為主,新建河岸由混凝土砌筑而成,基本未進行濱水生態景觀建設,景觀性較差;河道兩岸大部分被臨河建筑、圍墻遮擋,居民與河道完全隔離,缺少濱水活動公共空間,河道沿線缺乏活力。
自2009年起營山縣政府開展了對南北兩河及走馬嶺河的整治工作,十年內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但收效甚微。總結以往工作,探究低效緣由,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a.治理對象和模式單一。南門河和走馬嶺河主要位于老城區,問題根源往往在“岸上”,以往的工程著眼點在于水污染本身,未從根源解決問題,容易出現“反復治理、治理反復”的情況。
b.工程項目獨立,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過去十年,營山縣開展了數個河道治理項目,但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未進行整體系統規劃,造成投資浪費,治水效果不明顯。
c.缺乏與其他規劃的統籌協調。在新時代新要求下,河道整治需結合城市規劃、綠地規劃、景觀規劃等,統籌各方利益和訴求,對癥下藥、因地制宜。營山縣的河道治理未能結合城市整體規劃,導致治理深度和目標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
“城市雙修”包括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倪敏東等[5]從兩個層面對“城市雙修”進行了解讀:對于城市生態地區,應運用底線思維,避免城市建設對環境的損害,引導城市合理發展;對于城市建成地區,應注重品質和效率的提升,重點改善人居環境。
此次規劃從河道本身及河道與城市的關系兩個視角出發,研究“城市雙修”理念下的河道整治規劃策略。一方面,需解決當下最為迫切的水體污染問題,“岸上”“岸下”雙管齊下,采取暗渠明化、截污納管、補水保水、生物凈化等措施,力爭從根源解決污染問題,修復水生態,杜絕污染再發生;另一方面,通過沿線護岸設計、海綿設施布局和綠色走廊打造等措施,打造生態濱水空間,提升區域整體價值,提升當地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營山老城區蓋河現象嚴重,“有水不見水,水從樓中來”現象較為普遍。不少建筑貼河而建,產生的污水直接排河,加重污染。防汛通道缺失,堤岸建設不達標,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因此,河道整治成功開展的前提是拆除違章建筑,將河道“亮”出來,還水于民。
此次規劃結合老城區更新改造,對規劃范圍內河道兩岸的現狀建筑進行排摸,對建筑質量、建筑功能、景觀影響等進行分析,提出沿岸建筑拆改留方案,房屋拆遷建筑面積約31.4萬m2,沿岸主要拆除建筑示意圖見圖2。劃定河道藍線和陸域控制范圍,保證基本河道段8~10m的藍線寬度以及6m防汛通道,保障行洪安全,水面率由現狀的1.75%增加到2.87%。
現狀排水管道以合流管為主,規劃結合老城區更新改造,逐步進行雨、污分流,排水管道改造主要分為3種類型:?已進行分流改造的道路,重點在于排查現狀雨、污水收納管,減少混接、錯接現象,遠期視條件翻排管徑過大的污水管;?未進行分流改造的道路,近期保留現狀合流管,遠期結合道路改造和舊城更新,進行雨、污水管分流改造;?新建道路,按照雨、污分流規劃要求進行排水管敷設。
沿南門河、走馬嶺河兩側布置截流管,收集周邊排河污水,將污染源從岸上隔斷,截污管最終進入北門河南岸現狀污水干管。截污管沿線設置8座截污泵井,采用一體化預制泵井形式,結合綠地設置,見圖3。

圖2 沿岸主要拆除建筑示意圖

圖3 規劃截污管管位示意圖
現狀河道河水主要來自雨水和周邊污水。截污工程實施后,區域污水將截流外排,枯水期河道缺少新鮮的補給水源,水生態系統難以修復,需進行補水活水工程,同時建設保水構筑物,“把水引進來,讓水動起來,把水留下來”。
南門河和走馬嶺河的補水水源主要來自:?小型污水處理設施,沿河在建4座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總規模1200m3/d,尾水排入南門河和走馬嶺河;?中水回用,根據城市總體規劃,遠期中水回用率不低于50%,可用于河道景觀補水;?外部引水,十三五期間,修復千里渠,從區域北面的幸福水庫引水到城區;遠期規劃嘉陵江、甘家溝水庫、茶盤水庫作為城區水源,與幸福水庫形成多水源供水。
在河道適當位置建設低矮擋水蓄水構筑物,使得河道在旱季具備一定的水深,實現城區內保水。河道行洪壓力較大、斷面較寬或需要較深蓄水的位置布置鋼壩閘;斷面較小、攔蓄水較淺、有親水需求的位置布置景觀跌水堰。規劃在南門河、走馬嶺河上新建保水建筑物11座,其中鋼壩閘(擋水1.5m)6座,跌水堰(擋水0.5m)5座,具體位置見圖4。

圖4 保水構筑物位置示意圖
現狀河道由于雨污混排、垃圾堆放,底泥淤積嚴重,是內源污染的主要源頭。因此,河道疏浚、底泥清淤成為恢復河道生態功能的首要工作。規劃通過“水力沖挖+人工清理”,清除河道內垃圾和淤泥。平均清淤深度約0.5m,確保在清除底泥中大部分有害物質的同時,保留一定厚度的底泥,供底棲生物生存。
清淤后的河道需采取一系列生態修復措施,保證河道恢復自凈能力。合理配置水生植物,實現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多種類型的交替變化;岸線植物宜采用鄉土植物,建設具有喬、灌、草層級結構,功能完善的河流天然植被綠化帶,發揮河流的綜合生態效益;對深度為0.5~1.0m的河段,采用生物浮床技術,對水深超過1.5m的河段,采用揚水曝氣裝置,削減水中總氮、總磷和有機污染物,改變底泥理化性質,幫助水生態修復[6-7]。
河道整治不僅在于治理水污染、修復水生態,還在于通過岸線綜合規劃,建設開放、休閑、現代化的濱水空間,改善城市整體風貌,提升周邊土地價值。此次規劃對不同區段的河道進行了護岸斷面設計,為下階段工程設計打好基礎。
a.工業段。工業段主要位于走馬嶺河上游,景觀要求相對較低,堤岸建設更側重功能性和實用性。河道兩側以標準化堤岸為主,保證防洪減災和防汛通道的要求。根據不同河道寬度,提出復合式和現澆重力式擋土墻護岸兩種方案,擋土墻考慮采用生態石籠擋土墻和生態混凝土擋土墻。
b.生活段。生活段主要位于走馬嶺河中游和南門河上游,兩岸主要為老城內的居住區和商業區,建筑密度大、土地資源緊張。因此護岸整體結構采用直立式鋼筋混凝土岸墻斷面形式,墻頂高程與規劃地面標高一致,墻內側適當布置綠色植被帶,結合布置臨河步道供市民休閑漫步。
c.景觀段。景觀段主要指南門河下游段,對景觀有一定的要求。該段為兩條河道匯流下游河段,行洪流量大、流速快,河道面寬受用地限制,因此該段推薦采用自嵌式擋土塊錯臺布置結構。其主要優點是占地范圍小、結構耐沖刷、擋土塊錯臺上可以種植親水植被形成親水景觀綠墻,整體達到內部防洪抗沖、外部景觀提升的效果。
d.公園濕地段。該段主要位于翠屏公園,景觀要求較高,設計形式多樣化,重點在于公園濕地的娛樂性、親水性,可考慮親水平臺、廣場式親水護岸的打造,具體形式不作硬性規定。
不同護岸形式見圖5。

圖5 不同護岸形式
海綿城市建設是實現城市有機更新、綠色生態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與“城市雙修”的理念有相似相通之處。河道是海綿城市的主要依托,能夠為城市提供洪澇調蓄空間。而海綿城市建設,尤其是沿岸海綿設施布置,能夠實現對降雨徑流的有效控制和利用,在洪水期蓄水,在枯水期補水,把水留在城市中,保障城市水資源[8]。
南門河、走馬嶺河沿岸主要為居住、商業、公共設施、道路和綠地等用地,規劃主要針對這幾類用地,尤其是現狀保留地塊,提出如下海綿城市設計要點:
a.居住地塊。局部設置下凹式綠地,將屋面及硬化鋪裝雨水引入下凹式綠地進行下滲、凈化處理;當建筑周邊無綠化時,屋面雨水可以直接斷接進入雨水桶、高位花壇進行收集利用;路面、停車場、廣場等推薦采用滲透性鋪裝材料。
b.商業地塊。老城區保留商業地塊面積小、分布零散、以沿街建筑為主的特色。海綿城市設計,一方面要完善污水收集管網,減少點源污染直接入河;另一方面,要加強沿街商業區與道路和綠化帶的聯系,將屋面雨水引入周邊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設施;對硬化區域集中的情況,可在道路和停車場下部增設雨水調蓄池或蓄水模塊。
c.公共設施地塊。在建筑結構及屋面荷載允許的情況下,公共建筑屋面均應設置綠色屋頂。宜在廣場、停車場的地下空間設置儲水設施,對屋面區域較為清潔的雨水進行收集處理后回用。公共建筑區域硬化鋪裝雨水優先通過側石排入周邊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進行處理。
d.道路。采用降低綠化帶標高、路緣石開口改造等方式將道路徑流引到綠化空間,通過在綠化帶內設置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滲濾樹池等滯留設施凈化、消納雨水徑流。自行車道、人行道以及其他非重型車輛通過路段改造,應優先采用滲透性鋪裝材料。
e.綠地。公園綠地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服務自身區域內的雨水收集利用,還應為周邊地塊服務,對于雨水的收集應優先選用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公園綠地景觀水體宜具有雨水調蓄功能,構建多功能調蓄水體。
不同類型地塊海綿城市措施建議指標見表1。

表1 不同類型地塊海綿城市措施建議指標表
對南門河、走馬嶺河兩岸沿線進行綠地系統規劃,形成貫通的綠色走廊,整體提升城市面貌。規劃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a.拆遷建綠。拆除沿岸違章建筑的同時,通過綠色廊道將公共服務設施、居住區等進行連通,完善濱河綠道系統,提高河道親水性。
b.破硬復綠。南門河北岸是營山老城區的主要商業街,街面連續,缺少開放空間。規劃將部分空間打開,作為公共綠地,或強化街道綠化,將沿街商業區與內部景觀進行銜接。
c.見縫插綠。將不好利用、面積較小的地塊作為口袋公園,增加沿岸綠化和景觀空間。
d.提升品質。對老舊小區內的綠化進行改造,融入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同時提高綠化植物的生態性和觀賞性,提升綠化環境品質。
“城市雙修”理念對河道整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城市中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區域,河道及濱水空間是“城市雙修”的重要實踐對象。本文從水體治理和修復、沿岸功能提升兩方面出發,結合營山縣老城區“城市雙修”工作,提出截污納管、補水保水、護岸設計、海綿設施布局等規劃措施,改善河道及沿岸區域的整體風貌,提升城市品質和人居環境。營山縣于2018年11月成立“城市雙修”指揮部,已開展沿岸房屋評估、征收、拆除等工作,逐步推進河道整治及其他雙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