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艷, 郭艷楓, 朱晶, 李煥梅, 唐光華, 葉燁, 丁邦晗, 鄧秋迎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 廣東 廣州51012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COVID-19)[1]是由2019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發的一種新型肺炎。 因其傳染性強、 致病性高,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COVID-19 納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 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和檢疫傳染病, 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和檢疫傳 染 病 管 理[2]。 2020 年1 月31 日, 世 界 衛 生 組 織 宣 布 將COVID-19 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按照 “集中患者、 集中專家、 集中資源、 集中救治” 的救治原則, 院前急救人員承擔COVID-19 疑似或確診患者轉運任務。 轉運疑似或確診的COVID-19 患者是一項高風險任務, 一旦防護不當,有可能造成醫務人員及其他人員感染的嚴重后果。 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人員在抗擊COVID-19 疫情特殊時期規范、 有效地開展院前急救工作, 保證轉運質量, 我們對轉運工作進行了優化和改進,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是一家三甲綜合中醫院, 由一家總院和4家分院組成。 疫情防控期間, 作為COVID-19 “哨點” 醫院和“120” 網絡醫院, 除執行日常的院前急救任務, 還要參與廣州市負壓救護車值班, 負責全市COVID-19 確診患者的轉運。 同時, 我院在大學城院區新建隔離病區, 主要收治全院 (含分院) 各發熱門診、 病房高度疑似患者, 因各院區之間距離較遠, 患者轉運需要救護車完成。 鑒于目前救護車使用頻率增加數倍和COVID-19 的轉運高風險, 給原有的急救轉運模式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對轉運流程、 轉運車輛、 轉運人員防護裝備、救護車消毒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快速安全地轉運患者,是疫情防控期間面臨的新問題。
1.2 方法
1.2.1 實行負壓救護車統一調配, 集中管理 ①負壓救護車統一調配。 我院共擁有7 臺負壓救護車, 均由我院轉運中心統一調配, 用于轉運鼻咽拭子標本、 疑似患者及確診患者, 并設置專門的停放區域, 配置相應洗消設備。 ②車內設備和急救藥品符合配置標準。 除運送標本的救護車外, 其余救護車均按照 《廣州市社會急救醫療管理條例》 第二章第十三條第三點要求配備, 救護車急救設備儀器固定在位、 功能完好, 急救藥品配備齊全, 能應對轉運過程中各種應急情況的發生。
1.2.2 成立負壓救護車轉運團隊, 明確分工 (A) 團隊組建及要求。 通過自愿報名及科室嚴格篩選, 成立了負壓救護車轉運團隊。 要求團隊成員均持有 《廣州市院前急救規范化培訓證書》, 具備豐富的院前急救經驗, 能應對轉運過程中的突發事件。 (B) 明確流程和分工。 確診病例、 疑似病例均按照一人一車隔離轉運要求進行, 流程和分工如下: ①確診患者轉運。為提高工作效率, 團隊遵從以下管理方法: 負壓轉運團隊成員固定, 24 小時輪值, 由醫生、 護士、 司機3 人組成, 當班醫生為本組組長, 負責聯絡溝通協調。 ②疑似患者轉運。 根據患者病情分級決定轉運人員的配備: 患者病情穩定, 由一名護士負責轉運; 患者病情不穩定, 由二值調派醫生和護士共同完成。
1.2.3 救護車轉診專題培訓, 人人考核過關 ①教-練相結合培訓模式[3]。 通過理論、 演示和分組練習相結合的方式開展, 分批組織車班醫務人員參加培訓, 理論及演示培訓內容包括新冠肺炎基礎知識、 穿脫防護服流程、 轉運人員防護裝備的規范使用及負壓救護車的消毒規范等, 實操內容包括如何正確穿脫防護裝備、 救護車終末消毒等。 為保證培訓質量, 課程結束后,每位學員需掃二維碼完成測試試題, 滿分為合格, 不合格者輪入下一次培訓計劃。 要求每一位車班醫務人員掌握并考核過關。 ②情景模擬演練。 針對疫情防控特殊時期, 開展專題情景模擬演練, 包括模擬轉診核酸檢測陽性患者去定點醫院、 轉診疑似患者去大學城隔離病房、 COVID-19 咽拭子送檢等。
1.2.4 嚴格評估患者病情, 安全管理患者 ①病情評估。 依據《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共識——標準化分級轉運方案》[4]制定了轉運評估單, 結合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系統來綜合評定COVID-19 患者轉運分級, 使醫護人員在轉運前快速、 準確地完成對患者病情的評估, 采取及時、 準確的干預, 預防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 保證轉運安全[5]。 ②患者準備。 對于病情穩定患者的轉運, 要求患者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確保患者口罩佩戴的正確性與密閉性; 對于吸氧患者的轉運, 采用雙掛式鼻導管吸氧, 并囑患者將鼻導管放入口罩內, 以阻斷飛沫傳播; 對于危重患者的轉運, 依據患者病情及轉運分級, 攜帶相應的轉運設備, 妥善固定各種管道, 保證轉運的連續性。 ③心理護理。 在轉運過程中除了認真做好各項操作, 給患者安全感外,還應該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不同的心理指導[6], 如與患者多溝通交流, 從專業的角度講解疾病相關知識, 盡量減少患者的焦慮和壓力, 使其樹立信心, 保持樂觀的心態。 ④病情交接。 患者轉至目的地, 運用現況-背景-評估-建議 (SBAR) 溝通模式, 詳細交接, 尤其是患者的血液檢查報告、 CT 報告、 鼻/咽拭子受理編號及報告等。
2.1 醫務人員和司機 “零” 感染我院負壓救護車轉運人員在執行轉運任務中無一醫務人員感染。
2.2 轉運不良事件 “零” 發生2020 年1 月24 日至2 月14日, 我科救護車共轉運COVID-19 確診患者17 例, 疑似患者50 例, 其中使用無創呼吸機轉運1 例, 吸氧5 例, 無轉運不良事件發生。
負壓型救護車在本次抗疫的轉運策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院作為廣州市急救指揮中心網絡醫院, 除承擔日常急救轉運任務外, 疫情期間還承擔負壓救護車值班任務, 在急救指揮中心的調度下負責全市確診患者的轉運。 根據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院前急救轉運方案》[7]要求, 我院使用負壓型救護車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確診和疑似病例進行轉運。 負壓型救護車采用 “負壓隔離” 技術, 可實現救護車內處于相對無菌的狀態, 且細菌、 病毒等病原體不會向車外擴散, 在本次疫情中被稱為 “可移動的N95 口罩”。
團隊建設及轉診專題培訓是我院院前急救人員規范、 有效開展院前急救工作, 保證轉運質量的關鍵環節。 第一, 團隊成員相對固定, 在執行任務時, 團隊成員相互關心照顧, 配合度高, 因此效率顯著提高。 第二, 團隊人員結構合理, 人力資源利用度高。 我院的一個轉運團隊有3 名成員, 包括醫生、 護士、 司機各1 名, 24 小時輪值, 工作效率高, 配合好。 第三,團隊人員專業素養高。 要求團隊成員均持有 《廣州市院前急救規范化培訓證書》, 具備豐富的院前急救經驗, 能應對轉運過程中的突發事件。 另外, 我院還開展救護車轉診專題培訓, 嚴格的考核讓每位成員均熟悉轉運流程。 專題培訓以考核滿分為合格, 人人要求考核過關, 不合格者進行再培訓和再考核。 因此, 團隊人員具備極高的專業素養, 很大程度上杜絕了因錯誤操作造成的司機及醫務人員感染。 另外, 專題培訓使參與轉運的醫護人員面對真實場景時能快速找到自己的角色, 并密切配合, 加快轉運速度和提高搶救效率[8], 確保轉運流程便捷順暢, 保證轉運質量和轉運安全。 除了嚴格評估患者病情、 安全管理患者外, 全面顧及患者身心健康亦十分重要。 除了依據《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共識——標準化分級轉運方案》[4]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和做好患者的防控措施外, 尤其要明確心理護理的重要性。 COVID-19 疑似或確診患者的心理壓力較大,一方面擔心疾病的預后, 另一方面擔心家人的安危。 因此在轉運過程中, 團隊成員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 還應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不同的心理指導,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配合度。
綜上所述,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疫情期間, 我院急診科、 轉運中心積極響應, 并采取應對措施, 通過優化轉診流程、 加強轉運人員培訓、 加強救護車管理等方式, 提高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疑似和確診患者的轉運質量, 保證了患者、 醫護人員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