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摘 要:2018年在泉州石獅新發現一方明代墓志銘,墓主為南外宗趙氏成員、永寧衛千戶。南外宗趙氏是宋代宗室中的一支。徽宗時期,宗室人數增加,為解決宗室的贍養問題,朝廷將部分宗室成員遷往西京洛陽府和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遷往南京的宗室,被后世稱為“南外宗”,當時還設立南外宗正司管理這部分宗室成員。隨著“靖康之難”,北宋滅亡,金兵入主中原,南外宗正司不得不南遷,南外宗室成員最后在福建泉州定居。在之后的發展中,南外宗趙氏經歷了南宋的發展、元代的滅亡和明代的復興。明代,南外宗趙氏成員趙古禮被明朝廷派至永寧衛任千戶,其后裔亦襲趙古禮之職,共歷十代,為明朝廷鎮守泉州海疆。
關鍵詞:南外宗;永寧衛;趙古禮;趙克瑄
南外宗趙氏成員趙古禮因戰功在明初被朝廷升為永寧衛左千戶所正千戶、威略武德將軍,其位子孫世襲,歷十代,共十二人為明朝鎮守東南海疆,直到17世紀中葉明清易代,導致家族蒙難。后來其后裔仍繼續在泉州永寧扎根、繁衍。2018年3月,文物工作者在福建省泉州市石獅永寧鎮發現趙古禮后裔趙克瑄的墓志銘,從歷史文物的角度印證了族譜的記載。
1 墓志銘簡介
該墓志記載此墓為趙克瑄與其母馬氏、妻張氏的合葬墓。墓志黑頁巖質地,碑額圓首,正面陰刻流云紋及用篆書陰刻“明永寧武德將軍怡庵趙公洎母太宜人馬氏正室張宜人墓志銘”,正文為陰刻楷書,總計727個字(圖1)。
墓志銘正文抄寫如下(墓志內容中的標點為筆者根據行文內容斷句):
明永寧武德將軍怡庵趙公洎母太宜人馬氏正室張宜人墓志銘
賜進士出身亞中大夫浙江左參議石山莊一俊撰文
鄉進士少厓鄭良璧篆蓋
晉庠生華南王自警書丹
怡庵趙侯母太宜人馬氏,諱妙金,謚壽慈,故千兵趙公彬之配,同衛千兵馬公昇之女也。方抱父母以慧憐,稍長服姆氏之教,□夜以孜孜。既嫁事□□孝順而正以無違夫子合如也。不幸夫子沒,宜人哀毀守志、組雪紉霜、茹親苦以撫育□□補極慈愛,然性情嚴栗、治家有紀□少從即呵斥不姑息,以遂其過,肅如也。是故怡庵公諱瑄,字國玉,幼而長,長而承厥職,幾所以事上使下者,往往服母氏慈訓。嘗自言曰:吾少孤,賴吾母以育以教以有今日為。承事弗恪以遺母憂是大不孝,噫味斯言也。觀其淶矣,酷愛諸弟妹。老死同焚,事不茍分,異蓋其天性孝友,迥出武弁者,然也。娶宜人張氏諱瑞真,謚慈惠,晉邑筍江巨族,幾其女德婦道母儀不勝終物以數,大都無忝于其姑馬氏云爾。弘治壬戌十月二十九日馬太宜人卒,距生于永樂乙未四月二十二日,享年八十有八。子男三,長曰瑄,既怡庵公也;次曰瑾,娶王氏;三曰珙,娶黃氏。孫男有七,曰震、曰云、曰霳,瑄出也;曰仁、曰祿、曰杰,瑾出也;曰□,珙出也。女二,長妙玲適江西袁州指揮使戴佐,次妙適南安定遠教職陳澄魯。孫光弼業十有二。玄孫堂春輩有九。怡庵公卒于成化丁未十二月十三日,距生于正統壬戌九月十三日,享年四十有六。子男三,長曰震,承父職,娶丁氏;次曰云,早卒;又次曰霳,娶彭氏。孫六,曰光弼、光壽、光奇,震出也;曰光達、光勛、光偉,霳出也。女三,長淑英適千戶花鈺,次淑明適千戶張晟,次淑源適鎮撫王弼。弘治辛亥八月二十一日張宜人卒,距生于正統甲子正月十二日,享年四十有八。男女皆其產也,嗚呼,人事參差,三喪淹于淺土久矣。四世孫光壽始克舉葬事霳貲□□之卜地于登瀛門外東山之原,背丙面壬,為墳三壙,中太宜人,左怡庵公,右張宜人。卜以嘉靖庚戌年正月初七日,奉柩安厝,先期走幣來乞銘予,不侫處狀序之如此云銘曰。
母子相成,夫婦合德,今世所稀萃于一室,生名于時,沒志諸□以埯諸幽,志明庇惜。
2 南外宗趙氏在泉州
南外宗趙氏是宋朝建立者太祖趙匡胤及其弟太宗趙光義、魏王趙廷美的后裔。太祖趙匡胤親寫御書,編寫三派“玉牒”,并親自制訂了三派(暨太祖派、太宗派、魏王派)的14字昭穆(輩分名),用以排輩之分;另立遺囑“我族無親疏,世世為緦麻”。
趙匡胤制訂的宗室三派的14字昭穆分別如下:
太祖派為德、惟、守(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順;太宗派為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魏王派為德、承、克、叔、之、公、彥、夫、時、若、嗣、次、古、光。①
北宋后期,由于宗室人員的增多,首都汴京無法滿足宗室成員的居住需求,為緩解京城汴梁財政資金緊張的狀況,蔡京于崇寧元年(1102)上疏徽宗,建議在宋的西京(今洛陽)和南京(今商丘)設立外宗正司,將部分宗族遷往兩地,“崇寧三年(1104),置南外宗正司于南京應天府,西外宗正司于西京洛陽府,各置敦宗院。”②因此,定居于西京的宗室被稱為西外宗,定居于南京的被稱為南外宗。
兩宋之交,靖康之難,徽、欽二帝被金人所虜,中原喪失。靖康二年(1127),擄徽宗及“帝(欽宗)及皇后、皇太子北歸”③,并搶劫汴梁城內的珍寶,“府庫畜積,為之一空”。③在短短的12年里,金國就“絀遼、宋主,居天下之正”④,宋朝半壁江山盡失,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趙構在宋南京應天府繼位。
趙構被金軍的追逐和禁軍的叛亂⑤嚇破了膽,只想偏安一隅,不僅拒絕了宗澤要他前往汴梁坐鎮、恢復河山的奏本,還放棄定都建康的請求,而最終選擇離前線較遠的臨安(今杭州)為“行在所”。因其年號為“建炎”(1127—1130),加上趙構南逃至兩浙路的旅程,史稱“建炎南渡”。與他南逃的還有其他宗室成員們,西外宗正司的宗室成員,先移揚州,后至福州;南外宗正司的宗室成員則先“移鎮江”⑥,后“置司泉州”⑥。
紹興元年(1131),349位⑦宗室成員遷至泉州,至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蒲壽庚與泉州知州田真子“閉城三日,盡殺南外宗子”⑧,投降元朝,至此,南外宗正司在泉州存在了145年。
南外宋宗室成員中有大批人才,他們為官任上,勤政廉潔,促進了泉州社會經濟的發展。宋朝重視對宗室成員的管理,所以南外宗正司也有訓飭、檢防的職責,并設立睦宗院專門培養、管理宗子讀書、教育,對“不率教者以法拘之,歲久之悔,則除其過名”。①因此部分宗室成員有著較高的學識和較好的品行,“子孫成進士者凡百三十余人”②。他們中有多人任泉州知州、提舉市舶司或南外宗正司知宗正司事等職,對泉州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貢獻。
王朝更替,前朝宗室往往成為被逼迫和殺戮的對象。宋元之交,蒲壽庚投降元朝,對南外宋宗室成員進行屠殺。“盡殺宗人長幼”③,宗室“在泉被害幾盡”④,并且侵占宗室房屋、田園、物品,毀壞宗室墓葬⑤,“司院府第既遭兵燹,則譜牒等書,不復見矣”。⑥在這場屠殺中只有少數幸存者“逃遁竄伏”④,他們“或摧兵革,或竄姓名,或棄譜牒,或投遺像于水火,生且存者,所真字號,抑或去之不敢用,懼禍也”⑦,還有的不得不“隱居山林”。⑧待至天下初定,即至元二十六年(1289),漳州爆發了“陳機察起義”,打著擁戴宋室的旗號,致使廣東、泉州、福州的宗室“盡俘北去,事白放回”。⑨因此,大德四年(1300),趙由馥在其所寫的遺囑中告誡子孫:“為我子孫,須知謹慎、守己。勿苦賤辱而懷郁抑,勿恃權勢而致謗誣,勿視遺失寶器而興嗟嘆……人前強笑,皆亡國子孫免禍之道也。”⑩
明朝建立以后,南外宗趙氏才開始慢慢恢復生氣,漸漸迎來復興,并向外遷徙。其中遷移的支派成員還有作為這方墓志銘主人趙克瑄的先祖趙古禮。趙古禮是魏王派的后裔,在明初遷居永寧,任永寧衛左千戶所正千戶,“同明太祖開國有功,洪武十八年(1385)授鐵券……分封泉州永寧衛千戶侯,欽賜威略武德將軍,世襲罔替”。k
3 趙克瑄家族與永寧衛
趙古禮所鎮守的永寧衛,位于今泉州市石獅東南部的永寧鎮。永寧古稱水澳。南宋乾道八年(1172),因海寇犯境,故在此設水澳寨;元代時沿襲宋代政策,設置永寧寨。
元末明初,倭寇襲擾中國東南沿海,給沿海百姓帶來嚴重的災難。明朝建立后,為防御海盜、倭寇的軍事需要,朝廷在沿海設置了一系列衛所、巡檢司寨。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江夏侯周德興在永寧設立永寧衛,與泉州府城內的泉州衛形成掎角之勢。為筑永寧衛城,周德興“乃遣泉州衛指揮僉事童鼎,率兵校相地,筑城于此。周圍八百七十五丈,基廣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為窩鋪凡三十有一,為門凡五:南曰金鰲,北曰玉泉,東曰海寧、曰東瀛,西曰永清,各建樓其上。城外有濠,廣一丈六尺,間礙大石,深淺不同,濠水或時涸”。l永寧衛擁有“左、右、中、前、后、福全、高浦、嘉禾、崇武、金門十千戶所”m,所轄官兵一萬兩千余人,是領有“左、右、中、前、后五千戶所”的泉州衛官兵5600人的兩倍。
明初趙古禮因協助朱元璋開國有功,被封為永寧衛左千戶所正千戶(正五品)、威略武德將軍,其子孫世襲其職,為大明王朝鎮守東南海疆。正千戶作為千戶所的最高指揮官,下有轄副千戶、百戶等,指揮官兵員額約1120人。地位在衛中僅次于都指揮使(1員,正三品,為衛的最高指揮官)、指揮同知(2員,從三品)、指揮僉事(4員,正四品)。
永寧由于地處泉州灣的掎角之地,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導致倭寇時常襲擾永寧衛。在倭寇最為猖獗的嘉靖年間(1522—1566),永寧衛涌現出尤天爵、黃澄等抗倭英雄,而趙古禮的后裔作為千戶,守土有責,也必然要參與抗倭戰斗。
根據《南外天源趙氏族譜》及乾隆《泉州府志》的記載,在趙古禮之后,其后裔趙光觀在洪武年間(1368—1398)襲職,趙德禎在永樂年間(1402—1424)襲職,趙承彬在宣德年間(1426—1435)襲職,趙克瑄在天順年間(1457—1464)襲職,趙叔震在弘治年間(1488—1505)襲職,趙光弼、趙光壽(《泉州府志》記為趙光震)、趙寶春、趙均春在嘉靖年間(1522—1566)襲職,趙宗鼎在萬歷年間(1573—1620)襲職,先后任永寧衛左千戶所正千戶和威略武德將軍。趙宗鼎之子趙舒祐“襲職以功特權指揮使、封威毅昭勇將軍”①,總計十代十二人。
根據墓志銘的記載,趙克瑄為趙承彬的長子,他生于正統七年(1442),卒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天順年間承襲父職,為正千戶、威略武德將軍。
趙克瑄外公為“同衛千兵馬公昇”,即洪武年間任永寧衛右千戶所正千戶的馬昇;妻張瑞真的家族為“晉邑筍江巨族”,即泉州府城內的大族。由于馬氏治家既有慈愛又不失嚴厲,使趙克瑄“服母氏慈訓”,又有“酷愛諸弟妹”“天性孝友”的品格。
趙克瑄與張瑞真生有三子,長子趙叔震“承父職”,接任正千戶及威略武德將軍,趙叔震與夫人丁氏生有趙光弼、趙光壽、趙光奇三子,其中趙光弼、趙光壽先后承襲父職;趙克瑄次子趙叔云早夭;趙克瑄三子趙叔霳與夫人彭氏生有趙光達、趙光勳、趙光偉三子。
趙克瑄有趙淑英、趙淑明、趙淑源三女,分別嫁與永寧衛后千戶所副千戶花鈺、左千戶所正千戶張晟、鎮撫王弼等一系列永寧衛武官。
墓主除趙克瑄外,其母馬氏、妻張氏分別卒于弘治十五年(1502)、弘治四年(1491),“三喪淹于淺土久矣”,最終三者一起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行二次葬,埋葬地點在永寧衛城東南門登瀛門(東瀛門)外東山,墓向坐南朝北(有偏角)。該墓志的發現印證了《南外天源趙氏族譜》和《泉州府志》的記載,也證實了趙克瑄家族在永寧衛的顯赫地位。
明清易代,清軍大舉南下,鎮壓擁明勢力,趙家因此戰亂“家室被毀”。②
值得一提的是,該墓志銘的撰文者莊一俊,字君斐,號八石山人,晉江市人。嘉靖八年(1529)進士,歷任戶部主事、浙江布政司左參議等職,其“文慕韓愈,詩好李杜……著有文集、詩集若干卷”。③
4 小結
南外宗趙氏從南宋初年南遷,至今在泉州已有近900年的歷史,其宗族的傳承歷經了南宋的輝煌、元代的衰落和明代以來的復興與遷播,早已成為泉州的大族之一。在明代遷播的過程中,南外宗成員趙古禮因功被朝廷敕封為永寧衛正千戶,其子孫世襲其職,在明一朝鎮守永寧衛,其一脈與永寧衛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今天在永寧第四社區仍有一條趙厝巷,并且保留有一座趙氏祖厝。此次趙克瑄墓志銘的發現,為解開兩者的關系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