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秋



摘 要:恩陽古鎮位于四川巴中市恩陽區恩陽河畔,北接米倉古道,南通渠江可直達重慶,是清中后期至民國時期一度興旺發達的商貿型場鎮。因保護得當,恩陽古鎮成了四川十大古鎮之一,具有川東北顯著特征。
關鍵詞:古鎮;價值;保護及利用
1 古鎮概述
恩陽古鎮位于四川巴中市恩陽區,坐落于恩陽河和之字河的交匯處,兩面鄰水,東臨恩陽河,西依義陽山。古鎮依地勢而建,現存傳統風貌建筑數百間,是川東地區清中后期至民國時期一度興盛繁榮的商貿集鎮。古鎮整體呈壽桃狀,桃尖即為碼頭,主體在恩陽大橋以北,占地面積約100000平方米。
恩陽古鎮地理位置特殊,人文歷史悠久,水路交通發達,文化和商貿都十分昌盛,遺留下了獨特的地域文化。據《巴州志》記載,在清末民國初年恩陽古鎮常住人口逾萬,大小貨站商鋪過千,酒樓茶坊客棧有數十座,每逢漲水時節恩陽河上停泊上百艘貨船。
恩陽古鎮是川東北地區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亦是傳統文化凝固的樂章。不僅有紅梅戀鶚、蒲道官斬巴蛇的傳說,還有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蘇區的光輝故事;不僅有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巷和傳統民居,還有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文化。因此,恩陽古鎮成了四川十大古鎮之一,中國第四批歷史文化名鎮。
2 古鎮的興起
2.1 米倉古道
米倉古道是蜀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蜀道南線中距離較短的一條古道,以山道艱險而著稱。米倉古道作為一條上可至漢中、下可至成都和重慶的古道,曾在唐、宋、元、明時期作為川東地區抵京的官道,一直是古代川東地區重要的貿易路線,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隨著近些年文化遺產工作的推進,其價值在逐步展現。
2.2 恩陽在古道中的作用
巴中位于廣義的大巴山南側,是山地與丘陵的過渡地帶。恩陽河水流平緩,便于行船,因此,恩陽和巴中成了北向、西向陸路與向南水路的交匯點,使恩陽具備了發展成為集鎮的重要地理優勢。
恩陽古鎮作為水路的起點之一,也因此成了蜀道南段米倉古道的一個支點(圖1)。從恩陽向西66千米為閬中,可通向成都;向北沿米倉古道220余千米經南江縣可至漢中;向南沿巴河、渠江水路可至平昌、渠縣、廣安、合川而至重慶。
2.3 恩陽建制
恩陽古稱義陽。據巴州地方志記載,自南北朝時期梁普通六年(525)在此設義陽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始用恩陽為縣名,唐、宋、元時期此地均為縣治所在,明洪武十年(1377)撤縣設鎮,一直延續到民國。川陜革命區壯大時,曾在此成立蘇維埃恩陽縣委,先后設立過儀閬縣、恩陽縣、恩陽特別市,是紅色革命斗爭的重要陣地。新中國成立后,恩陽鎮經20世紀90年代撤鄉并鎮,在2013年改組成恩陽區。恩陽自設縣治距今已有1495年,歷史上設郡、縣時間有800余年。
3 古鎮的構成和現狀
3.1 古鎮空間構成
現存的恩陽古鎮(圖2)是依靠碼頭發展而成的交通轉換、物資集散、市集貿易型古鎮,古鎮北上直通官道,碼頭南下渠江和重慶,商貿街巷從中起轉換、停駐和貿易的作用。官道、商鋪、碼頭共同構成了古鎮的空間要素。
3.2 古鎮機理
古鎮的主體街道有三條:一條是與碼頭相連的上正街和下正街,一條是與古道相接的大石坎街—半邊街—田灣街,另一條是從田灣街向北通向碼頭的油坊街。這三條道路構成了古鎮的主體骨架。
其余街巷由這三條街向外延伸,有萬壽宮的萬壽街、有繡樓的跑馬街和有傳說故事的老場街、雞神樓街,以及與之字河北岸想通的起鳳橋等都是較為有名的街道。
恩陽碼頭作為古時場鎮最為繁忙的場所,充當了現代城市市政廣場和物流中心的職能,周圍茶鋪、貨站、驛館林立,從碼頭磨損的階條石上能感受到古鎮碼頭當年繁忙的景象。
3.3 街巷特征
恩陽古鎮有大小街巷28條,各街巷依山就勢,道路蜿蜒緊湊,帶有山城小鎮獨特韻味。上正街、下正街和大石坎街石板路和石階依地勢變化起伏,蜿蜒曲折,兩側店鋪民居造型協調統一而不單調,高低錯落富有層次。
古鎮街巷功能清晰明確,分置了趕集貿易為主的街巷和居住生活區。古鎮居民仍在延續其固有的習慣傳統,每逢趕場,大石坎街至上正街兩側商鋪貨攤沿路展開(圖3),熙熙攘攘,人聲鼎沸。油坊街、雞神樓街等街巷則呈現了古鎮獨有的寧靜和悠閑,居民在自家門前或院落中休憩、娛樂。
古鎮的街巷寬度不一,集場街道明顯寬于居住區的巷道,建造之初便融入了理性的思考,在道路通行能力和店鋪貿易黏性之間達到了一定的平衡。主街寬4~5米,兩側店鋪的檐高和街寬在空間上近似方形,適宜的寬度既滿足了通行需求,也將人們的視覺重心定格在各戶的招牌和沿街的壁柜上。其他街巷較窄,僅容三至五人并排通行,體現了古人在空間和功能上的處置經驗和取舍。
3.4 民居建筑特點
恩陽古鎮上的民居具有川東北民居的普遍特征,面窄而進深大,多有天井。建筑物除了少量的抬梁式木構架外,主體以穿斗式木構架為主,川東北常見的竹編加泥墻鑲嵌于木構架上,懸山式小青瓦屋面,形成了層層疊疊的青瓦檐口。
建筑布局上結合了商號和住宅的共同特征。前為貨號或商鋪,面闊三間至五間;中間為窄庭院,兩側配有廂房,一般為作坊、倉庫、廚房等;后堂為店主生活起居用房,有堂屋、臥室等。
恩陽古鎮上的店鋪立面出檐均較大,檐下挑枋多為兩跳,伸出0.9~1.5米,下步挑枋立面也多呈煙斗狀,改善了檐口的受力狀態,使木構架結構穩定。臨街商鋪在立面形式上,除了明間通間門板外,次間多習慣設向街外凸出約20厘米、進深50~70厘米、高100~120厘米的騎墻貨柜,貨柜頂面上為敞間的大窗。或因當時水陸碼頭集貨類型或購售方式的影響,貨柜兼有貨品展示和零售的功能,體現了當時山貨采購、集運的交易方式,聯排整齊的貨柜,成了恩陽古鎮特有的風景之一。
古鎮上的民居除了滿足人們的基本功能需求外,宅邸的營建上也體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屋脊兩端和中間一般裝飾有吉慶、納福、如意、平安等寓意的灰塑雕飾;疊瓦脊上也裝飾有龍頭和山形錢幣紋;檐口的勾頭滴水多有福、壽、回紋、纏枝等花紋;門、窗均為木質雕花,雕刻有各種吉祥圖案,或“五福捧壽”、“卍”字格、浮雕門神、菱形紋、方格紋、“囍”字、“八仙過海”等。這些裝飾性構件特色鮮明,具有地方特色,也具有極高的民間雕刻藝術與工藝價值,是民俗研究的重要實物資料。
古鎮上除了簡樸的店鋪式民居外,還有裝飾華麗的高宅大院,如位于下正街的胡家大院,就是當時古鎮上有名的宅邸,建筑屋高面闊,裝飾華麗,工藝精湛,成了古鎮上民居住宅的典范。
3.5 古鎮文化和社會價值
3.5.1 歷史價值
恩陽古鎮是川東北地區保存較好的一處古鎮,反映了清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恩陽地區的經濟、建設、社會、文化的發展狀態和發展經歷;古鎮在川陜革命時期曾一度作為紅色縣級政權駐地,記錄了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
3.5.2 藝術價值
恩陽古鎮富有層次的街巷空間,養育了恩陽人勤勞、樸實、互助的性情,是恩陽人市井生活藝術的真實寫照。富有層次和內涵的裝飾,體現了恩陽人對安寧、富裕生活的向往,也催生了基于社會基層的工藝美學和藝術追求。
3.5.3 研究價值
恩陽古鎮作為米倉古道上重要的水、陸運碼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川東北地區官道和商道的變遷、繁榮、衰落的歷史過程,是米倉古道重要的組成部分。
宋至清時期,米倉古道因入蜀里程短,曾交通地位較高,恩陽地區遺留下了大量的造像和題記等文化遺產。恩陽古鎮的研究可進一步推進蜀道中米倉古道的研究工作。
4 古鎮的保護與延續
4.1 保護工作的組成
古鎮現有的保護方式是歷史文化名鎮+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方式,現階段,以歷史文化名鎮為主體,構成有文物保護單位和傳統建筑。其中文物保護單位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恩陽街道紅軍石刻標語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川陜省恩陽縣革命舊址群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川陜省恩陽縣政治保衛局舊址和萬壽宮,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川陜省恩陽縣紅軍經理處舊址和禹王宮2處。
2018年5月組建巴中市恩陽古鎮管理委員會,其主要職責是加強古鎮歷史文化遺產、自然遺產保護,執行國家和省、市、區風景區及旅游行業管理政策、法律法規,科學合理開發古鎮旅游資源,維護古鎮旅游秩序。恩陽區文物管理局配合古鎮管理委員會完成古鎮上的眾多保護單位的文物保護管理工作。
豐富的組成為古鎮的保護工作提供了不同的位面。文物保護中有近現代重要史跡和古建筑,又涵蓋了四個保護界別;歷史文化保護中有整體風貌保護,也有分項的建筑、街巷、碼頭、古樹等方面;除了保護物質遺產,還包含延續古鎮的傳統風俗、活動等。這些內容決定了古鎮的保護在不同的機構、形式、目標等方面存在差異,在不同的保護框架下滿足不同的保護需求,對古鎮的保護工作要求難免要系統、細致。
4.2 保護工作的梳理
依托現有的文物保護政策和策略,文物保護工作又分為文物本體保護、依存環境維持、日常的管理維護和相關項目的報審和執行、展示利用策劃及管理等內容。其工作與恩陽古鎮管理委員會日常工作既存在目標趨同性,也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
一是保護力度不同。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與古鎮中歷史建筑的保護力度不同,決定了各級保護單位對其維護的強度存在一定差異。對文物保護單位,無論是日常維護還是項目管理,會盡可能地探索文物的價值,保持其形制、結構、材料、工藝的原真性,確保其永續保存。而歷史建筑的保護,既要兼顧整體的風貌,也要兼顧城鎮居民的生活需要,其建筑的保存和適宜性改造存在兼顧屬性。
二是工作側重點不同。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策略在于如何盡可能地保護對象的文化價值,維持其真實性和完整性,考慮其延續性等。而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側重傾向于古鎮的風貌維持和資源開發。
三是管理方式不同。在行政管理上,文物保護單位由各級文物管理部門來審核其工作內容和項目管理,而古鎮管理委員會可以直接作用于其日常的管理和運營工作,較大的項目報呈管委會或與相關職能部門協調執行。
故對于古鎮的保護,除了對不同的保護對象提出相應的保護計劃和實施標準外,古鎮管理委員會在古鎮延續、推廣和發展上肩負著重要的責任。
4.3 保護效果的論述
通觀恩陽古鎮的保護,目前在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名鎮的保護上,各項保護工作均已積極地展開,古鎮的整體風貌得到了較好的維持,古鎮中街巷、建筑、展示利用等均在向有效延續的方面良性發展,但從古鎮的發展目標、運行狀態、展示利用設施及市政設施而言,古鎮的保護工作還存在較大的細化空間。
結合川地眾多古鎮的發展狀態,古鎮的風貌維持僅僅是古鎮保護的一項基礎工作,賦予古鎮現階段社會職能和需要,才可以使古鎮得到好的延續和改善,使古鎮上的建筑進入有方向的、有自發需要的持續改善中。
如成都附近的黃龍溪古鎮,展現了其在現代城市體系中的新職能和閃光點,除了常見的旅游觀光體驗外,結合其水系和新型農業,發展以兒童為主要對象的戲水場所與農業體驗項目和以老人休憩需要為目標的度假項目,為古鎮居民和周邊農民帶來了新的產業收入,成了熱鬧的周末經濟區和養老休閑區。古鎮保護不僅僅是保護古鎮的傳統面貌,也體現在人們對古鎮的理解和自覺維護,以及古鎮以特有的狀態嵌入群眾的日常生活當中。
5 古鎮的發展展望
恩陽古鎮已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也是重要的川陜革命根據地,存世較多的紅色文化記憶,都逐步轉換成了恩陽古鎮的獨有印記和對外的宣傳資源。隨著國家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方面的政策調整,恩陽古鎮在保護方式、古鎮面貌維持、利用展示等方面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
5.1 古鎮的發展定位
恩陽的歷史是恢宏燦爛的,并閃爍著紅色的光芒;人們生活的狀態是安逸舒適的,處處顯得恬然舒適;古鎮的空間和機理是完整的,是舊時記憶的展現。恩陽的運營與開放,在展現古鎮魅力和優勢的同時,應盡可能地避免因商業運營和旅游觀光對古鎮精氣神各方面的影響,應注重對古鎮精神的提煉。
5.2 古鎮要素的保護
對古鎮價值的保護,筆者以為除了保護古鎮現有的街巷、建筑以外,還應確保以下幾個方面能得到較好的維持或改善。
5.2.1 改善山水風貌
古鎮周圍的山水風貌是古鎮景觀背景,也是古鎮的誕生緣由,確保其山青水綠,也就為古鎮的延續提供了必要的發展土壤。
結合相應的古樹名木保護體系,并在古鎮與現代城市間設立必要的防護或景觀林帶,改善場鎮老街與新區的過渡帶以及老場鎮駁岸體系,改善古鎮的整體視覺風貌。
整飭碼頭,適當抬高古鎮風貌區域的河流水位,改善古鎮水系的面貌,反映古鎮舊時以碼頭立鎮的背景,為加深古鎮舊時體驗創造必要的條件。
結合周邊山林的資源狀態,在維持現有的綠化基礎上,培育與道路、水岸等相關界面的植被體系,豐富自然資源的層次,真實優美地展現古鎮十八景。
5.2.2 維持古鎮街巷
古鎮的街巷風貌是古鎮的外形,結合國家現有的保護法規、制度、機構等,建立適應恩陽古鎮保護的日常維護標準和方式,確保古鎮上的街巷及兩側建筑物的良性更替,維持古鎮街巷格局、沿街立面乃至古鎮的整體風貌。
梳理古鎮上各產業的數量和內容,引入現代商業綜合體的管理運營思路,確立古鎮產業的豐富性,打破現有古鎮參觀、購物的局限,提升古鎮的體驗層次。可適當轉換和添置新的經營或公益項目,如增加手工作坊展示,設置民俗館和地方館,體驗傳統生活,參與傳統節日活動及特有食品制作、地方特產加工等內容,豐富古鎮的體驗層次和產業分布,促進古鎮產業經營狀態的改善。
5.2.3 保護人文生態
古鎮的延續和發展離不開古鎮居民的生活改善和經營,只有安居樂業的群眾,古鎮才可以維持住傳統場鎮的精氣神。應在政府規劃層面上,系統性地思考勾畫古鎮的基本業態,為古鎮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需求。
5.2.4 傳承建造工藝
依托當地的實際情況,適當培養專精于傳統建筑修繕維護的建材加工或手藝人。比如針對傳統板瓦制作、大小木作加工、金屬件加工等具有當地特征的建材加工項目,以公益培訓或體驗的方式,在固定場所定期展開短期工藝培訓或者加工體驗。建造工藝的傳承可使古鎮在更替維護中保留住巴中地區獨有的地方特征。
6 總結
古鎮保護是多位面的復合性工程,應重視古鎮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存在的相互促進作用。良好品質的風貌是古鎮對外引力的源泉,豐富多彩的利用又為古鎮保護提供了資源和動力,使古鎮保護不僅僅停留在風貌維持的僵化層面上,而向更深層次的保護生態發展。
在當前的政策形勢下,恩陽古鎮的保護與利用在進一步挖掘自身的資源和優勢的同時,可適當參考巴蜀地區其他古鎮的模式,為古鎮的發展賦予新的社會職能,向傳統觀光旅游+地方特產的復合型休閑旅游的方向發展。以古鎮為核心,采用品牌運營或名片化的方式,采用產業聚集、優勢環境體驗、觀光農業、游樂和活動場所的職能嫁接等方式,為古鎮增添生機。